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679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石景山区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石景山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试卷

语文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班级开展以“中华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都是用省份的简称命名的。

请你根据下图和提示信息,判断图中的甲、乙分别是哪两种菜系。

(2分)

提示信息:

甲:

①水泊梁山。

②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乙:

①三国蜀汉。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

2.第二组同学向大家讲述“书里那些印象最深刻的美食”。

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两个片段,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4)题。

(7分)

【材料一】

无论多深的巷子,看到一块锅盖面的招牌,一口烧得滚滚冒热气的大锅,进去坐定就是了。

一屉蟹黄汤包,一盘肴肉,蘸点镇江香醋,就着鲜嫩的姜丝细细品味,然后面煮得了,连汤带水地来上一碗,jīndɑo,喷香,再冷的天气全身都是暖暖的,再远的路也能走下来。

面条一定是用粗竹杠跳压出来的面皮细切出来的,下面时一定是大锅里飘着一只小锅盖,汤料一定是老板用酱油和十几味中药香料精心熬制的,入碗后一定会有味道独特的浇头相配。

这就是锅盖面,是镇江人味蕾的最爱。

【材料二】

北平的奶酪,是日常吃的一种冷饮小甜食。

做酪所用原料主要是不掺水的纯牛奶,再加上适量的酒酿和糖,一碗一碗的用炭火来烤,到了某种程度,再用冰来凝结。

真是莹润如脂,入口甘沁,冷香绕舌!

饭后喝上一碗,真能化食jiěnì,更是醒酒的无上妙品。

除奶酪外,还有奶卷、奶饽饽。

奶卷是用牛奶结成皮子,卷上山楂糕,或是黑白芝麻白糖馅儿。

一边卷山楂糕一边卷芝麻的,叫鸯鸳馅,您听这个名儿多雅致?

雪白的小磁盘放上三寸来长、外白里红、腴润如脂的奶卷,甭说吃,看着就令人馋涎欲滴了。

奶饽饽有芝麻白糖馅儿,也有枣泥馅儿的。

因为这是精细小吃,豆沙馅儿就上不了台盘了。

奶饽饽是用稍厚点的奶皮子放在模子里,包上馅再磕出来,有方有圆,有梅花点子,有同心方胜,您要是到奶酪铺去喝酪,只要伙计把奶卷、奶饽饽往上一端,没有人不想拈两块来尝尝的。

另外还有一种奶油小吃“奶乌他”,是最上品的甜食。

母亲常用它来奖励我的。

奶乌他每块有象棋子一样大小,分乳黄、水红、浅碧三色,用小银叉叉起来往嘴里一送,上膛跟舌头一挤,就化成一股乳香馥郁的浆液了。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喷(pèn)蕾(lěi)“母”字的笔顺是:

竖折、横折钩、点、横、点

B.喷(pèn)蕾(léi)“母”字的笔顺是:

竖折、横折钩、横、点、点

C.喷(pēn)蕾(lěi)“母”字的笔顺是:

横折钩、竖折、点、横、点

D.喷(pēn)蕾(léi)“母”字的笔顺是:

横折钩、竖折、横、点、点

(2)请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2分)

(3)【材料二】第二段前三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1分)

(4)请你说说【材料二】第二段画线短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分)

3.第三组同学研究“美食与文化”。

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烹饪,的确是有些学问的。

①做事情、做学问亦如是。

人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还是可以相反相成的。

孔圣人也曾问道于老子,可见思想、言论虽相去甚远,也总有共通之处。

“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其哲学上的应用也是屡见不鲜,无论是伊尹借“味”的原理来教导商汤如何治国,还是先秦思想家鹖冠子说的“气”从“味”中产生的“味者,气之父母也”,又或是苏轼对能“知味”而“值那一死”,可见“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②烹饪是如此,处事也是如此,孔子所谓的“和而不同”强调的正是在保持自我个性精神基础上的和谐统一。

古人谈论饮食中的“味”,往往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确实是有种别样的意境。

【甲】《淮南子•说林训》有句话:

“水火相憎,鏏(wèi)在其间,五味以和”。

水和火本来是不相容的,但是用装有水和食物的小锅放在火上却能煮成五味俱全的美食。

【乙】《古文尚书•说命》中提到“若作和羹,惟尔盐梅”,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好咸酸二味,调和之道蕴藏其中。

俗语“五味调和百味香”同样也说明了调和的重要性。

A.①【甲】②【乙】

B.①【乙】②【甲】

4.第四组同学研究“美食与对联”。

请任选其中

一副对联,将其补充完整。

(2分)

【甲】上联:

美味招来天①客

下联:

佳肴②洞中仙

【乙】上联:

楼中饮兴因①

下联:

②诗情为晚霞

【甲】【乙】

5.第五组同学研究“美食与书法”。

下面是他们选取的几幅关于佳肴美酒的作品,请你判断哪一幅是苏轼的行书,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2分)

 

【甲】【乙】【丙】

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诗词积累(共6分)

6.根据下图提供的有关信息,将恰当的诗句填入空格中。

(共4分)

 

①(范仲淹《渔家傲》)②(李清照《渔家傲》)

③(北朝民歌《木兰诗》)④(陆游《游山西村》)

7.阅读下面的故事,将苏东坡或苏小妹的回文诗抄写在答题卡上。

(2分)

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忽然有人送来苏小妹的丈夫秦少游的一封书信。

打开一看,竟是一首怪诗(图一)。

苏小妹立即悟出其中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氏兄妹才思敏捷,当即提笔各写了一首回文诗(图二、图三),派人送与秦少游。

 

图一图二图三

注:

图二和图三中部分繁体字对应如下:

①歸—归②飛—飞③蓮—莲④綵—绿⑤楊—杨⑥闕—阙⑦聲—声

答: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第8–10题。

(共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校园诗词大会”中,“文字线索题”的环节扣人心弦。

而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题的同学也颇费心思。

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2分)

A.这两句出自一首宋词,该词牌又名“村意远”“水晶帘”“江神子”。

B.本诗作者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极高成就,也是著名的美食家,写下了不少传世的美食佳作,用他的别号命名的菜肴极多。

C.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D.

9.苏轼酷爱饮酒,在他的3458首诗词中,仅“酒”字就出现了826次。

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都与酒相关。

“校园诗词大会”中设置了“飞花令”游戏,关键字是“酒”,请你写出其他诗人笔下含有“酒”字的两句诗(或词):

“,”。

(2分)

10.结合《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下面链接的《祭常山回小猎》,简要说明这两首诗词共

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祭常山回小猎①

青盖②前头点皂旗③,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④,白羽⑤犹能效一挥。

注:

①这首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为苏轼的同题材作品,所写地点一样,所描写的出猎场面一样。

②青盖:

青色的车篷。

③皂旗:

黑旗,此指打猎的马队。

④西凉簿:

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⑤白羽:

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答:

(三)阅读《活板》,完成第11–13题。

(共6分)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火烧令坚藉第令毋斩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有奇字素无备者睿素无北伐之志

D.殊不沾污盖追先帝之殊遇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2分)

唐人尚未盛为之翻译:

13.《活板》与下面链接材料在介绍操作程序时有什么区别,试作简要分析。

(2分)

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瓷瓶。

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用手抄。

坏箬叶、厚纸密封。

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花开如生,冲茶,香甚可爱。

——《养小录·暗香汤》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15题。

(共6分)

【材料一】

冬至节历史悠久。

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已有祭神仪式。

秦代沿其制,也以冬至为岁首,这就是把冬至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

南北朝时,民间有拜父母之礼,吃赤豆粥以辟邪之俗。

唐宋时,冬至与岁首并重。

明清仍承冬至过节习俗,节日期间,有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肉等习俗。

冬至节,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

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

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饺子、馄饨是冬令佳品。

朝鲜族在冬至日必须吃冬至粥。

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前数日,阖家老幼,将糯米粉制成银锭、银圆、荸荠等形。

初作时,必先搓小丸,俗称搓丸。

冬至早晨,将所制糯米食品,用红糖拌匀,祀神祭祖之后,合家分食。

”(选自《中华全国风俗志》)北方地区喜欢在冬至前后腌制酸菜,南方地区在冬至后腌鱼腌肉。

【材料二】

腊八节,又名成道节。

中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自从佛教传入后,腊八节才确立了节日具体时间,加入了吃腊八粥的内容。

据传,释迦牟尼苦修时,曾饿倒于地,幸得一位牧羊女以大米奶粥喂食,才免于饿死。

后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佛门弟子为纪念此事,在腊八这天作佛会,熬粥供佛或施粥贫者;民间也做腊八粥,或阖家聚食,或祀先供佛,或分赠亲友。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扬枝洒浴。

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清嘉录》卷十二:

“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

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腊八粥的用料各地有异,但多选用大米、糯米、菱角米、栗子、红豆、红枣、核桃仁、松子等混合制作而成。

【材料三】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

年夜饭讲究全家团聚。

为此,外出的人纷纷回家过年,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留一个座位,摆上碗筷,象征他也回家团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