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900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docx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韩保江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前言

好,同志们。

很高兴今天我们就“树立新的发展观,健康推进中国经济增长”跟同志们有一次汇报和交流的机会。

在中央党校刚刚接受的主要领导干部树立新的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刚刚结束。

这个班就是针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用统筹协调的发展,来看待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而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

这个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要充分地领会,深刻地认识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全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用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说,我今天也选择一个特殊的角度,就如何推进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那么今天下午选择一个什么角度呢?

我想,就是“用忧患意识思考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讲忧患意识就是需要同志们在思考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道路,选择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处理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若干矛盾的过程当中,时刻要树立忧患意识。

通过这样一个忧患意识,使我们的工作更注重协调,使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措施更要充分考虑它的成本。

进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质性的提高。

围绕这样一个用忧患意识思考经济发展的主题,我想主要跟同志们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或者分析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一种忧患意识。

俗话说,任何一个民族它要想发展都要充分地认识,我们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们的老祖宗教给我们一个非常富有哲理的忠告。

就是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总结过去25年改革的经验,特别是从89年到现在15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的过程当中,更要深刻地总结经济发展的教训。

通过对这种教训的总结和认识,提升我们选择新的发展道路的自觉性,树立新的发展意识的这样一种自觉性。

所以说为了充分地表述我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所以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下午我们主要给同志们讨论三个问题。

一、中国过去20多年来的经济成就得益于“自主性经济增长”

一个问题,就是充分认识过去这么20多年的经济发展的成就。

如果归功为它一点,就是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靠自主力量,自主性成长的经济基础。

我们这20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这种成绩在国外,有人说是中国威胁论也好,还有人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水分也好。

国外的这些评价都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不同角度的认识。

25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通过2003年的统计我们得出,2003年我们已经突破了13000亿美元的这样一个GDP大关,中国已经跨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

我们搞经济学的都知道,1000美元这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基本的最难越过的门槛,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发达国家由不发达到发达的成长历程,跨过1000美元就预示着这样一个国家将走上一个更加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用我们一个平常人的成长做个比喻的话,1000美元就像一个成人的18岁,1000美元预示着经济将走向成熟。

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25年的中国,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智慧,在我们的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成熟的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取得了一个辉煌的成就,归根到底是我们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多年以来,致力于培育中国自主型经济成长的努力。

(一)有效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这种努力最鲜明的就是在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经济,受到了严峻的过剩经济困扰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非常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通过增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来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1997年之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保持中国经济一个持续发展的高速度,党中央非常鲜明地提出扩大内需的要求。

正是我们把推动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由过去单纯地讲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转变为扩大内需,扩大有效需求,进而通过有效需求的拉动,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个战略性的转移,就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在进入过剩阶段之后,仍然有一个持续的强劲的发展动力。

这样一个发展动力,从理论上来讲或者从我们的政策实践来讲,这10来年,我们不仅重视了通过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而且我们还突出我们的体制制度优势,加大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领作用,通过投资的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不断地去促进消费,不断地增加投资的同时,党中央还非常果断地提出如何通过扩大出口。

通过制定一系列出口退税的政策和鼓励出口的政策,进而使出口成为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支力量。

这2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我们非常关注、重视对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的培育,才实现了中国经济在过剩条件下的持续发展。

我们到今天为止,这三架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是功不可没。

(二)供给层面推动经济增长

在充分培育三架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力量的同时,我们还特别注意在供给层面,推动经济增长的努力。

一方面不断地培育壮大三架马车,通过需求维持持续发展的需求能力,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在培养这种需求能力和需求拉动力的同时,党中央又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不断的结构调整,不断地经济增长方式政策的制定,进而不断地去寻求从供给的角度加快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1、制度创新

从制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地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要求,不断地启动市场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

可以说中国20多年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市场化的进程。

中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在市场化过程当中,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提高。

在市场配制资源的过程当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得益于巨大的民间经济力量的培育和发展。

因此来讲,我们制度创新不仅解放了民间资本,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由于市场化,我们不仅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调动了各类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要素主体的积极性。

所以说,体制的创新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个稳定持续发展的秩序动力。

也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动力,使我们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成为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五架马车。

这是从供给角度来看,我们推动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经济调整

从经济结构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我们近年来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在一个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地向良性来发展。

无论是我们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还有我们的产业组织结构,都成为过去这20几年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很重要的力量。

也就是由于结构不断地改善,所以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时期。

这个成长时期从进程来看,两股巨大的供给力量,继续推动着经济发展。

从结构来讲,一个力量就是中国的经济,目前从结构来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过去的靠农业靠一般的工业,到现在转化为要靠重工业和重化工工业来支撑的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重化工工业推动的新阶段服务业、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支撑力量,这是一个因素。

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两股车轮、两大力量,也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很稳定的一个基础。

所以制度创新带来的推动力量,结构创新这种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在不断前进。

3、人的流动

第三方面,从供给来看,就是劳动力,特别是人的充分的流动,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最鲜明的就是在现代城市经济增长当中,来自于广大农民跨地区流动的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空前的。

现在我们大概每年有9000万到1个亿的农民工到城市来就业,他们由农村到城市来,由那种低生产效率的部门转到这种相对比较高的生产效率的区域部门来工作,他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应该是刮目相看。

总而言之,中国正确地看待过去这20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给它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就是过去这20几年的快速发展,说到底是两手硬,两个车轮合力推动的结果。

一个车轮,或者一支巨大的力量就是需求的拉动力量,另外一支力量就是供给的力量。

正是这两个车轮或两架推动中国经济的引擎同时发动,才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一个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们做了一下统计,大概这25年来,中国经济平均的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特别是89年以来,这14年多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平达到8.8%。

你去翻一翻世界经济的成长史,连续20几年8%以上的增长水平,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而这种奇迹也恰恰是我们在经济体制转换,市场竞争不断深化过程当中,通过处理各种矛盾,不断地寻求协调发展,所取得的一个辉煌的成绩,是世人瞩目的。

但是我们今天要给同志们讲的,我们并不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在这样一个阶段,更不能过去这种成绩面前醉生梦死。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只能证明我们的经济发展的过去,未来留给我们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还更加艰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规定了在未来10多年到20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都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继续保持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还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我们还要问,我们在实现小康社会之后,我们拿什么,靠什么来实现未来更长久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各级的领导干部要树立一个新的发展意识,这种发展意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经济要想发展,获得持续不断的,强有力的持续支撑的能力,这就成为我们思考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就是你要发展,发展有没有这种持续的动力,就给我们开一架机器,说这个机器构造很好,设计很好,但动力能源能不能可持续。

如果没有这种持续供给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能源,你再好的机器,你也很难持续地不停地向前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断地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再不断地追求增加人民收入增加GDP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到任何的经济发展,说到底它都是一个不断地投入不断地产出的过程。

经济发展就是产出的过程,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产出不断增长的过程。

但是,别忘了你的产出没有投入是实现不了的,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济增长就是产出速度的增长,你这个产出速度的持续增长又取决于你的供给,你的投入能不能持续增长。

因此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忧患也恰恰从这里开始。

所以说第二个问题,我们就阐述一下,中国经济这样一个自主性的成长,花费了我们全国人民,乃至中央领导集体大量的智慧和心血。

但是我们培养出这样一个自主性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下去?

在未来,10年到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将更加遭遇,由于这种可持续能力的低下,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这种矛盾。

换句话说,就是说由于我们的投入能力有限,或者是投入的能量不足,就使得我们设计得非常科学、非常好的这架自主性成长的机器开不动,或者是开不起速度来。

二、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四大障碍

我们的经济增长遇到了哪些由于投入不足而导致的经济不可持续呢?

就是我们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低可持续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个人通过分析,结合最近中央包括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方方面面的论述,我给它总结,我想有四大障碍,直接制约着我们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这四大能力的不可持续,进而限制了中国经济能不能快速发展这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供给能力不可持续的限制

第一个,我认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一个关键,就是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供给能力不可持续的限制。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经济发展就是消耗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的过程。

中国的未来应该发展,必须在有一个大量物质资源的充分供给下,经济增长才能完成。

经济增长越快,经济的盘子越大消耗的资源就越大。

既然经济增长需要消耗资源,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资源的持续供给。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我们过去片面地强调速度,个别的领导、个别的部门片面地强调产值,再加上我们这个体制里存在很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贪大求洋,搞形式主义这种做法,对资源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开发,有效利用方面,我们是欠帐非常多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多、地少、淡水少、油少、富矿少也就是这些资源的限制。

1、人多地少

拿地来看,我国大概拥有的土地总面积大概是19亿亩多一点。

但是由于过度的开发,加上土地的沙化,加上我们在耕种过程当中,忽视土地的自我调整的能力,土地板结,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稀缺,土地短缺的现象。

我前一段到好几个城市去,包括杭州、苏州、厦门,很多的发达地区,现在遇到了土地供给不足的严重制约。

正是因为土地不足,不仅限制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由于土地不足,土地缺少所积累的就业矛盾、社会矛盾空前地增加。

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土地的持续供给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土地极少的国家,我们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连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都低很多。

我们全国大概2000多个县,大概660多个县人均土地不到0.8亩。

在这660多个县里有380多个县里面人均土地不到0.5亩。

你想想没有土地的农民如何去消受它?

没有土地带来的农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怎么去解决?

所以怎么来解决土地问题?

怎么在发展当中冲突土地的限制?

我觉得这不能不成为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土地征用,发展速度与土地开发的这样一种关系。

我们中国由于是个13亿人口大国,虽然从家庭联产承包到现在,我们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没有很好解决。

粮食安全仍然是困扰我们未来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所以说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

我打个比方说,我们平均每个人一张嘴,13亿张嘴你把他拼到一起,就是7、8个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大嘴,你天天这样吃,你说怎么才能把这7、8张嘴填满,这应当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一个难题。

怎么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

2、人多水少

第二个矛盾,就是人多水少。

现在我们大概680座城市,有400多座城市是极度缺水。

越城市化对水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与此同时,中国在这样一个未来发展中,又恰恰是一个工业化,而工业化,没有淡水你的工业化是不可能的,你去看看我们所有的加工业,基本上都是以淡水的大量消耗为前提。

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怎么处理好你可用的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现在我们不仅水资源短缺,现在水资源的浪费,水资源的污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

3、人多油少

再一个就是人多油少。

我们现在探明的储量,当然这个数字来源也不一样。

有的说我们大概还只有30、40亿吨的时刻采储量,我们今年的进口石油都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吨,随着小康社会建设,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对油的依赖程度会空前提高。

因此你在发展过程当中,你不考虑到油的有效可持续供给,你的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就很难实现。

我们将来如果到2020年,我们每年消耗的石油到2亿吨到3亿吨,你算算靠我们自己的话,40亿吨,一年2亿吨的话,你再采20、30年。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发展怎么去考虑油资源的持续问题。

4、人多矿少

再一个就是可开采可利用的富矿太少。

比如说我们现在由于国内的这种重复建设,国内大量低质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了铁铝等冶炼这种消耗量的巨大,我们目前已经成为铁矿石、铝矿石决定国际价格的重要的一个买家,所以外国人就很纳闷,你中国人为什么大量地从国际上买这些东西?

主要是我们生产能力太大,久而久之,由于我们的生产能力很大重复建设,导致我们在抢原料的时候,你争我夺价格高涨。

然后,我们生产出这种附加值很低的这种铁产品、铝产品之后,销到国际市场,为了出口,竞相压价。

这样高价买进原料,低价卖出商品,把污染留给了我们,没有挣多少附加值。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处理好人多矿少,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源的这种制约,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这就成为我们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或者我们研究未来中国发展最大的忧患之一。

因为我们是个奉行和平自主的国家,我们不想侵略别人,如果你不想侵略别人,你自己又玩命的或者是不进代价地用你的资源,甚至现在相当地方破坏资源,有朝一日,你自己只能尝你自己种下的苦果。

所以资源怎么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代价,因为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使用的很多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对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去珍惜,在我们的经济增长当中,不去选择一条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节约使用资源的一个增长道路,再靠现在这样一个粗放的、扩张的、你争我夺、重复建设式的发展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最终就成为在没有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你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源一定要考虑到中国是一个资源非常贫穷的国家。

所以我们在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怎么去摆脱或者降低资源对我们的束缚,这就是构成我们思考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出路。

(二)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贫乏

第二大障碍,中国是一个人多,却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贫乏的国家。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确有许多没有资源,在贫瘠的土地下实现现代化国家的范例。

比如说日本、以色列,他们的确创造了很多的奇迹。

日本在那样一个弹丸之地,通过这种危机教育、忧患意识,唤起了日本人节约使用资源,唤起了日本人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提高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来实现经济增长,来获得自己利益的一套经济发展方式。

还有以色列在那么多阿拉伯世界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技术,在沙漠上不断地去制造绿洲,实现了他富国强民的梦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反思。

1、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下

当然我们跟他一比较,我们就很自然地发现,中国的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值得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在这样一个重要资源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由于我们片面地强调其他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实验,忽视了人的素质,人的能力的提高。

就使得中国人多,有就是有人说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真正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却是少得可怜。

不仅我们的文盲的比重很高,就是我们到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基本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的地方没有达到国家普及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怎么样通过提高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提高人的素养,增强人的就业能力,通过人知识的创新,进而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就成为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忧患。

我们有13亿人口,目前还有9亿多在农村,在9亿多里面大概有1.8亿还属于文盲和半文盲。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从国家来讲,从地方来讲,从社会来讲,怎么去关注人力资本的投资,关注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注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所以说我们现在,人口多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人口多,绝大多数在一个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投资能力比较落后的农村,怎么去改变这样一种现状。

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口素质低的现状不改变,你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纵观世界各个后起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先对教育加大投入,才实现民族富强的梦想。

日本是,韩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也是。

这成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金科玉律。

恐怕这样一个金科玉律我们很难超越,所以我们怎么样解决人的这样一个人力资本不足,人的素质低下,对经济的制约。

2、老龄化加速

在人的素质低下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人口问题,除了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下之外,就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空前地加速。

目前我们的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人口占整个中国总人口的人数已经超过10%,超过7%就是一个老龄化的门槛,就是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基本是工业化过程完成之后才慢慢地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们现在还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老龄化社会就提前来了,我们在这样一个人口高峰、老龄化高峰来临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解决,由于老龄化的增加,而加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因为老人,老了除了许多工作能力,没有生产能力,更重要的他是体弱多病,也就是老龄化的社会,预示着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将居高不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你不能不考虑老龄化的问题。

考虑老龄化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怎么样去利用好老龄人口这个资源,怎么样处理好分担好老龄人口这个负担,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如果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你看不到这一点,不去关注银发浪潮,将来这个银发浪潮就会摧毁你过去一系列发展,甚至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老龄化的问题,放到一个议事日程上来研究。

3、就业压力大

在人口多、老龄化高潮来临的过程当中,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人总量将进一步地扩展。

新增就业人口将空前地增加,也预示着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就业压力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压力。

我们目前的就业状况,是令我们担忧的,国有企业职工现在还有4000多万,按照目前的这样一个国有经济重组,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一个趋势,就是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还有1500万到2000万,这是一笔帐。

现在我们还有700、800万的职工工作还没有安置,将来再下来1500到2000万。

这样一个大的就业压力怎么去消化?

在国企职工下岗的同时,我们每年还有10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人口,高中毕业、技校毕业需要找工作,年富力强。

再加上第三笔帐,在我们农村里面,由于城市化,由于什么,畜势待发的还有1.5亿到2亿剩余劳动力。

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干部部分的政府官员要下岗,我们要打造一个高效率的现代化军队,军人要下岗,军人要寻找新的工作。

我们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达到280万,在这280万里面,就从2003年的经验来看,280万能够有一半50%迅速找到工作,那就算不错了。

也将还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没有工作。

所以这些就业的问题,通盘起来要考虑的话,我们在思考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怎么样把就业这一块问题和经济发展统筹起来来研究,这又是一个难题。

就业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繁重。

德国、法国有几百万的失业就闹得天翻地覆的,我们现在要有几千万乃至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我们在发展当中,怎么平衡这样一个失业者与就业者这种社会负担,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天大的问题。

中国的很多问题,我个人理解,就有点像数学上的哥德巴赫,这就靠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开动脑筋,揭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所以你不忧患不行。

没有多少老皇历可以念得通,只能用我们新的视野,忧患的思路去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是第二个,人的负担,人的忧患。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第三个忧患,就是来自于我们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的忧患。

刚才我们讲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我们结构的改善,但是这种结构改善随着我们旧的问题去,新的问题又来了。

比如中国的结构,就像我们平常说的那一句话叫做按起葫芦起了瓢。

过去我们短缺经济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能源、交通这些东西是瓶颈,所以我们作为战略重点去发展,所以过去我们走了一条填平补齐式的结构调整。

但是这种填平补齐式的结构调整到今天,结构的战略性的转换,战略性的调整的任务空前地提高。

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性的调整,再填平补齐不行。

因为你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过剩时期,即使还有一部分部门的产品、部分的部门是短缺的,但这一部分的短缺是在一个过剩结构调整下的短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靠过去一个摊大饼、大呼隆、你追我赶重复建设,闭关锁国,地方保护就不行了,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许多地方的要有全局观念。

就是你必须把你的结构调整,纳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把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纳入到这个一个全局的经济结构调整当中,来审视你的结构是不是合理。

我们离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也就是离过渡期结束,我们还有两年的时间,2006年我们结束。

我们到2006年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之后,那么你的经济跟世界经济结构的要求是不是吻合。

按照参与世界竞争,培养国际竞争力的这样一个要求,中国的结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结构我给它概括为,我们给它诊脉一下,我给它概括为这样几点就叫做软、小、散,低、同、缺、少,7大结构病需要我们调整。

1、农业软弱

第一大病就是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一个软弱的。

过去我们讲,说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这样一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这样一个脆弱的中国的农业和脆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