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复习题选.docx
《开县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复习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县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复习题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县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复习题选
开县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复习题选
基础知识
1、掌握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及大小写字母。
2、掌握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达到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会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常用偏旁部首、笔顺规则。
4、能正确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5、能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数笔划查字法查字典。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能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8、掌握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及成语。
9、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出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10、能按要求进行句式变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直接陈述句与间接陈述句互换、陈述句与双重否定句互换)、扩句与缩句、修改病句、造句、理解句子含义等。
11、能背诵课标人教版1—6册教材中出现的歇后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格言、对联等,能根据语境恰当运用。
12、了解常用的修辞格: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13、能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4、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能把握大意、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15、能给文章正确划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16、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
17、能根据提供的素材按要求进行写作(考试不单独列出,融于阅读等试题之中)。
18、会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以及简单的研究报告。
19、能背诵并理解人教版一至三年级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段及课标“附录”的70首古诗词。
20、了解中外名著、童话、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中外民间故事、长篇文学名著及诗歌散文类作品。
教材教法
一、了解一年级(上)语文教材与九义教材相比,汉语拼音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变化。
1、内容组织更加科学。
第一把声母yw提前,和单韵母iuü整合为一课;第二是改变了音节的呈现形式;第三是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带调音节的练习。
2、把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
3、把学拼音和识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4、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了儿歌。
5、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复习巩固形式多种多样。
这些安排充分体现了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的设计思想,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以上这些变化,有助于学好汉语拼音,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知道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编排的主要特点。
本册安排了20篇课文,分别安排在两部分之内,每部分10篇,5篇为一组。
课文编排的主要特点:
1、选文典范,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课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典范,文质优美,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
如《阳光》,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讲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我多想想看》讲述了住在山里的儿童对天安门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
《雨点儿》讲两个小雨点的不同理想。
《自己去吧》鼓励孩子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蕴涵着对独生子女自强自立的企盼,很有现实意义。
《借生日》讲述家庭生活的一个小故事,体现了母女间的真情。
《雪孩子》讲雪孩子为了从火中救出好朋友小白兔,不惜牺牲自己。
《小熊住山洞》讲小熊和他爸爸爱护树木,不舍得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课文从儿童实际出发,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文内容新,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课文的题材丰富,有反映城市生活的,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
从体裁上看,有古诗,如《静夜诗》;有儿童诗,如《四季》、《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有童话,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有散文,如《阳光》。
课文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丰富儿童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3、安排不同的课文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安排了两种形式、两种要求的课文。
除了一般的课文外,还安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
这两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猜读、借助图画读等多种方式,独立认字、阅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课文教学牢记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识字写字,②读好课文,③积累语言。
4、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后练习。
①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②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③练习形式丰富多样。
三、知道一年级(上)语文教材是怎样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欢的“学本”的。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既方便教师的教,又方便学生的学。
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另外,教材努力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学科间的沟通。
四、在教一年级(下)语文时,能灵活地处理选读课文。
阅读方面,在教科书的最后,编排了5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
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但对认真阅读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
教科书中所附的选读课文的作用,
1、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风吹》可在教学第一组“多彩的春天”时,引导学生阅读;
2、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可以用来训练朗读能力;
4、可以用做朗读检测的材料;
5、也可以用做朗读比赛、眼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五、知道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全文不注音的连环画式的课文的意图。
教材的最后两课,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
一年级上有《雪孩子》、《小熊住山洞》,一年级下有《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全文不注汉语拼音,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借助图画、猜读等方式自己认读生字,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学生自己认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
学生从自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六、知道二年级(上)语文教材中泡泡图(即学习伙伴)的作用。
本册教材在课文之后、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一些“学习伙伴”,他们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如p29《我选我》一课,“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烈的掌声?
”)
2、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p64《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
3、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观察生活(如p146《我是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
)
4、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如p10《黄山奇石》中,黄山石真奇特,咱们去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
)
5、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如p57《展示台》,最近,我有从书报上又认了不少字。
)
6、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如p27《一株紫丁香》课后,上面的词语,会写的我都写一写。
)
7、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识字方法及字词的一些规律。
(如p18《语文园地一》我会利用熟字学了几个生字,你知道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吗?
p55《语文园地三》我发现这几组词有一个共同点。
)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七、知道二年级(下)语文教材创设的两个全新栏目及其作用
二年级(下)语文教材创设的两个全新栏目是“我知道”、“宽带网”。
1、“我知道”栏目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信息有关的信息,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2、“宽带网”栏目是借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名词,主要作用是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方便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八、了解三年级(上)语文教材是怎样围绕专题整合教材的。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内教学内容的整合。
九、知道三年级(上)语文教材采用了那些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积累的思想。
1、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
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
”“读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大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
2、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
词语表中的词语,为本课要求写的字或以前要求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不完全陈列本课所有的词语。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做相应处理,既要灵活有扎实。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
课后练习大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酌情推荐,检查和组织交流,既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兼顾的基本要求。
十、了解三年级(上)语文教材增设“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的意图。
“趣味语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
这部分的教学以学生的交流活动为主,可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形式,增强趣味性。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既是结合本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同时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十一、了解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将“口语交际”和“习作”两个板块提前的编排意图。
为了更好地体现整合,加强“口语交际”和“习作”,本册教材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提前。
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和“习作”一起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种是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
十二、在使用三年级语文教材时,能正确认识精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精读课文的教学
①加强词句的教学、理解与积累。
②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③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④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以读定教,顺学而导,预设与生成的调整。
⑤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
⑥要开展合作学习。
⑦要组织好全班交流,要学生在课堂上把所悟、所感、所学进行全班交流。
2、略读课文的教学
①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
②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把课文读懂,习得学习方法。
3、口语交际
①要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②口语交际要在一个互动的过程或活动情境之中进行。
③全员参与。
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⑤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
⑥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4、习作教学
①重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②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③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④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不胡编乱造。
十三、知道同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的方法,三年级教材与前四册教材的不同之处。
1、采用随课文识字的编排方法。
2、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穿插编排。
3、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加强“导学”的功能。
4、“语文园地”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5、各有两组“综合性学习”的编排。
十四、了解“资料袋”的编排意图及作用。
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都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介绍等,“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
其中,有的是课文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安排的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蜜蜂》课后是对蜜蜂采蜜的一些知识介绍,《玩出了名堂》课后对微生物作用的介绍。
有的介绍课文的主人公,如《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孔子拜师》课后,有分别介绍宋庆龄、李四光、孔子的图片、文字。
还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历史、风俗的介绍,如《风筝》课后介绍风筝的历史,《给予树》课后介绍了圣诞节的风俗习惯。
设置这个栏目,其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十五、了解1—3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
∙内容的编排:
围绕重点或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整合语文学习活动。
每课都按拼音、识字、阅读等内容的整合进行编排。
∙识字、写字。
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课文选编。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贴近儿童生活。
如现代信息技术、环保知识、童趣等。
∙呈现方式,富有新意和亲和力,导学特色突出。
∙教材设计,体现开放性,注意广泛适应性。
如《我的发现》栏目,让学生体验发现过程,体验成就,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十六、正确理解“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编排原则。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所学生字分为“会认”、“学会”。
会认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
所谓“会认”,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
所谓“学会”,是指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准确把握识字要求:
①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
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
②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③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如标牌广告,商标等。
④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⑤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①在一年级起步阶段,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利用田字格去观察,体会字该怎样写。
②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不要集中在一节课上完成写字任务。
③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写字习惯时,要拿着放大镜,放大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每一笔每一划的成功。
十七、知道语文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精神所做的三个方面的改进。
∙一二年级教材努力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的识字写字的主张。
∙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采用多音字形式识字,归类识字、韵语识字。
∙认字采用两条腿走路,加强书本认字识字功能,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十八、了解教材中“我的发现”、“展示台”的编排意图。
∙我的发现。
设计这一栏目的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使之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引导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这些发现的知识、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之中。
∙展示台。
设计这一栏目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展示台”中设计的展示内容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更换或补充展示内容,要把选择展示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学习收获和才能。
此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与学习语文有关的内容,如,在课外阅读中识的字,在广告、商标、招牌上识的字,自己制作的识字卡片、词语集锦手册,自己写的小诗、日记,自己收集的谚语、成语、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图片等。
十九、了解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主要着眼点。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索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二十、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
语文教学的评价原则主要有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含知识、能力、品质)、过程性原则(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三维目标要求)、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
二十一、能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分析给出的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特点、指定教学目标,完成简明的教学设计。
(注意:
不要分开写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
二十二、能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分析给出的教学案例。
注意:
1、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联系。
知识与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联系。
2、课堂的生成资源该怎样利用。
3、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案例一: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当学ü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
“j、q、x小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
”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
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
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
“小ü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
”让同学们自已评价。
一时间小手如雨后春笋高高举起。
“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
”
“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
”
“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
“我听别人说的。
”
我笑着说:
“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
”
同学们使劲点点头。
案例二:
师:
如果你是丑小鸭,经历了这么多苦难,终于变成了白天鹅,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
我要去帮助那些被人看不起的动物,和它们一起玩。
师:
你是过来人,知道他们需要关心与帮助。
好!
生2:
我绝对不会去嘲笑和欺负那些长得丑的动物。
师:
你体会到了不能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很好!
生3:
我要去炫耀一下我多美丽,让他们都来羡慕我。
师:
你是想让他们都成为你的“粉丝”,太好了!
生4:
我要飞回去,找那些欺负过我的人报仇,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师:
你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极了!
案例三
师:
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南京。
师:
不要笑。
祖国就是南京吗?
不对!
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
噢!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对吗?
生:
不对!
(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
师:
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
不能!
师:
那么什么叫祖国呢?
谁能再说一说?
生:
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
你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
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
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
(齐声答)祖国。
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参考题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
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
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
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
“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
语文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知道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
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这是语文新课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理念,它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怎样才算“正确把握”。
按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因此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
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
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