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845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docx

惠州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4月模拟考试试题

2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

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

25.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服务统治B.提高修养

C.传承文化D.总结历史

26.经筵是宋朝正式形成的一种教育皇帝的制度。

两宋时期,士大夫对经筵官在御前是坐讲还是立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坐讲论者以《礼记》中“尊师重道”思想为依据;立讲论者以孔子“正名”主张为依托。

两宋帝王多采取折中态度,两种讲授方式并用。

这反映了

A.儒释道三教并立的现实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士大夫社会地位比较高D.儒家思想地位稳固

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28.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

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的推动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洋务运动的破产D.民族工业的发展

29.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

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

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D.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

30.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竟高达200:

1。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B.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D.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31.下表是“一五”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的比较(以1952年为100)。

年 份(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109

112.4

111.1

114.5

120.2

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98.6

100.5

102

101

102.2

据此可以推知

A.农产品收购价高于工业品零售价B.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

32.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

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

据此可知古希腊

A.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D.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33.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

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历史传统的延续   D.对外扩张的企图

34.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

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

这表明苏联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D. 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35.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

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这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

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

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

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

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

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海外争霸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向社会募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印度公司等大股份公司的借款,政府往往给这些公司一些垄断的特许经营权。

光荣革命后英国股份公司不断涌现,1720年英国股份公司已经多达190家,证券交易异常活跃,伦敦也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一些商人酝酿成立一家与荷兰机构类似的银行,把政府直接借贷的功能银行化。

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英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成为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

到1793年英国全国银行总数达到353家。

18世纪中期,英国的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与明清金融革命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上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若干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

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为适应“新政”的需要,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师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机构改革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

(7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与内地交通中断。

国际联系和进出口贸易均无法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从陆路打通国际通道,并以主干线联接国内各地,是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重要途径。

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一步取得国际援助,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建立了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联接点,包括空中航行、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2000多名西路军蒙难将士正是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在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营救下到达延安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这些战略武器和物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缅甸被占,滇缅公路完全断绝。

一时间,西北交通线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联系通道。

——摘编自袁志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历史作用。

(9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从1948年起南非的白人政权就长期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占人口多数的黑人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

作为南非黑人中的杰出分子,曼德拉放弃继承其父的酋长地位,于1944年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走上了领导反种族隔离斗争的道路。

1952年他发起“蔑视不公正法”运动,跑遍全国各地的城镇和黑人住区,发动群众参加斗争。

1960年曼德拉提出了将非暴力斗争转变为武装斗争的建议,组建非国大的武装力量“民族之矛”。

1962年8月被捕入狱,1964年4月被判终身监禁。

曼德拉入狱后,仍利用各种机会与白人政府周旋、交涉,敦促其放弃种族主义立场。

1989年7月,尚在狱中的曼德拉第一次提出了通过和平谈判,政治解决南非问题的思想。

1990年2月获释出狱后,曼德拉广泛宣传种族和解立场,争取白人民众对政治解决进程的支持。

同时大声疾呼并力促黑人消弥纷争、加强团结。

由于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促进种族和解斗争中的突出贡献,曼德拉于1991年、1993年先后被授予联合国“博瓦尼争取和平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5月9日,在南非首次多种族大选后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摘编自黄昭宇《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1)根据材料,概括曼德拉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德拉反种族隔离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7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4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A

C

B

C

B

C

A

C

D

C

24【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战国授田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B。

25【考点】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的功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基本史学素养。

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

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C。

AD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片面,故不选。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6【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历史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材料主要讲的是儒家内部师道尊严的“道统”与君尊臣卑的“治统”之间的冲突。

从皇帝的态度来看,可排除B,材料与士大夫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理学成为官学试在明代,排除D。

唐以来,皇帝虽三教并重,但对佛道思想异常重视,且佛道中的法会道场场面隆重,宗教人物基本都是坐讲,这给部分尊崇古儒的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他们希望坐讲,一方面希望提升传统儒学地位,同时也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