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表中信息直接反映出山东
A.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
B.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C.教育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D.经济发展带动了教育投入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报刊,随处可见的是《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艾明之的作品怎样歪曲了工人阶级的面貌》、《斥丁玲的反党罪行》、《-部明目张胆为资本家捧场的作品》之类的批判文章。
这类文章
A.严格执行了“双百方针”的政策
B.简单地把艺术贴上阶级斗争标签
C.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宗旨
D.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十年文化浩劫
3.小明在参加重庆市中学生“红言颂”演讲比赛中,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
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有自由的。
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小明的演讲拟个标题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科教兴国
4.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画家俞云阶创作的《小先生,教妈妈识字》.该作品
A.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征
B.代表了新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5.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
由此,可以推断出
1912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
拥护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并尽力实施切合国难时期需要之教育,即着重于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教育方针。
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有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B.“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C.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D.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6.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
8.2017年,第三届大数据博览会在贵阳召开,活动包括开幕式、高峰对话会和电商峰会、77场论坛、6万平米展览、1场大赛以及156场系列活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亲临峰会致辞。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郭台铭、德里克·阿博利等国内外行业领军人物出席并主讲高峰对话。
贵州大数据的发展反映出
A.当今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大数据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C.抢占科技制高点是贵州发展的法宝
D.杰出企业家在科技进步中其决定作用
9.2011年6月9日,《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
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代大多数企业最缺的人才就是中高级技术工人。
对于这种现象,你的理解是
①社会存在认为工人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偏见
②国家应尽快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
③企业要注重多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
④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向应面向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
D.经济迅速发展
12.下表是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项目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对外技术依存度
万人专利拥有量
创新型国家
70%以上
30%以下,其中美国、日本5%以下
美国
德国
日本
1760件
1750件
1500件
中国
39%以上
50%以上
10件
A.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C.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13.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
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
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B.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C.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D.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14.《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
“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是
A.“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5.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
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
评选结果是,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
这种情况反映了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C.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16.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17.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颁布于1936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8.如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完全一致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19.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
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20.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下面是《流行词语:
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
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世,反诸正”。
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
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
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
一种文学思潮。
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
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起,脚步非常清楚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向前发展:
15、16世纪是“序幕”;17世纪进入到精神的深处同神学反复“较量”;18世纪最为关键……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这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局限在欧洲,它影响着、牵动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欧洲文明扩张史》序
材料二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材料三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设立“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展区,重点展示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以及其他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应用产品,为业界搭建一个专业化、国家级、国际性的展示与交易的商贸平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为19世纪准备的“物质”“精神”条件分别是什么?
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分)
(2)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是指什么?
有何突出特点?
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是什么?
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7分)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
历史
(二)答案
第Ⅰ卷
1.【解析】材料表格没有提供九年义务教育是否普及的数据,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说明普通教育结构进优化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大幅增加,这说明教育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投入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
2.【解析】1956年,中央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许多艺术家、作家开拓了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但是题干“反人民反历史……歪曲了工人阶级的面貌……明目张胆为资本家捧场”可见将艺术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并未严格执行双百方针,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宗旨,故C项错误;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D项“直接导致”说法错误。
【答案】B
3.【解析】材料中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反映的是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故答案为B项。
在艺术问题上提倡“百花齐放”,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B
4.【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小先生,教妈妈识字》和图片信息可知,蹄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普及文化教育的情况,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C正确;文人画强调意境,不求形似,不符合材料,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图片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D不符合图片的创作风格,排除。
【答案】C
5.【解析】1912年的教育目标受到西方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1938年的教育目标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时代需求;1958年的教育目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需求;1995年的教育目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人才的需求。
综合这四个时期,可以得出结论,即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教育目标,无法得出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故A项排除。
“双百”方针是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不是教育方针,故B项排除。
D项只能反映20世纪初期的教育目标,故D项排除。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调整前后数据对比最大的是理工农医,注意题干的时间“1952年”,当时工业化建设即将开始,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故答案选A。
题干主要涉及到“理农工医”“师范”,而不是各个门类和专业齐全,排除BC;D项主要涉及的是扫盲教育,排除。
【答案】A
7.【解析】由材料1977年的4.8%的录取率,到2011年的72.3%的录取率,说明我国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校录取率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能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故B项正确。
全民普及尚未达到,排除A项;C项是表格内容,不是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第三届大数据博览会在贵阳召开,活动包括开幕式、高峰对话会和电商峰会”以及要求的商界名人,显然说明贵州发展的关键是抢占科技制高点,故C正确;现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错误;B中最主要说法绝对;D中决定作用用词绝对。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应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更应该面向市场办学。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解决我国中高级技术工人奇缺的问题。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10.【解析】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科技实力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体现的是我国当代科技发展的成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故答案为A项。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中国的航天科技是世界领先,但并不代表中国的整体科技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事实上也不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及“根本原因”可知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繁荣,故C正确;A属于国家教育政策;B属于政治局面;C属于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影响,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C
12.【解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万人专利拥有量这些数据中国都是偏低的,也就说明了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技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经济格局尚未定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技术依存度不能决定了国家发展速度,因为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仅是外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学生留美目的是学习先进的科技,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是不想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中国人归国,以便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B项正确;A项不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时美国出台两个法案的主旨,排除;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排除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D项错误。
所以选B
【答案】B
14.【解析】结合所学,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在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在1983年;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在1984年。
依据材料“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所以应为左倾错误的影响所致,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B
15.【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民众积极参与投票评选的情况看,说明人们对文化生活存在迫切需求,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评选的具体规则材料没有说明,纪录片和美术片类别不同,《哪吒闹海》得票较多不能说明人们更喜欢美术片,排除C项;D项结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答案】B
1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培养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科毕业生数量多,这与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有关,说明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的相关信息,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所以选B
【答案】B
17.【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关键信息为“1936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情感,C项正确。
A项出现在“1904年”,B项出现在“1956年”,D项出现在“1912年”,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C
18.【解析】解读上表可得知,我国高等教育不是在短期内实现了普及目标,所以A错误;录取率与经济的关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曲折性都无法体现,所以BC错误。
我国高考录取率由4.8%提升到72.3%,可以说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转化,故选D。
【答案】D
19.【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可知科技领域出现了虚报、浮夸的现象,再结合时间1958年的信息,可知这一现象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答案】C
20.【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时期,1958年农业上已经开始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故B项错误;“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材料意思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58年…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出现了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D项正确。
【答案】D
第II卷
21.(15分)
【答案】
示例:
论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阐述:
十年“文革”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社会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
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
对外关系:
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日、中美建交,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本题自拟的其他论题,符合题目要求,论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分值不得超过该项总分)
【解析】
首先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确定背景;从表格来看,材料信息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化。
据此确定论题“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在进行论证过程中,要联系史实,如作出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方面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方面的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以及尊重科学和教育。
这是从表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联系所学这一时期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内容来分析说明。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过程须有史实依据,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理。
22.(25分)
【答案】
(1)条件:
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影响:
①工业革命:
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启蒙运动: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弘扬了人文精神。
(2)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出现垄断组织。
(3)新成果:
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积极影响: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生活;加快社会发展进步等。
(只要是积极方面的,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条件:
首先题目所要求的是回答物质和精神条件,即经济和思想方面的条件,再有就是时间上应该是18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物质条件是工业革命,精神条件是启蒙运动。
影响:
这是需要回答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启蒙运动则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弘扬了人文精神。
(2)更大的变动:
由材料二中的“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