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841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docx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目录:

一、《三峡》

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三、《与朱元思书》

四、《孟子二章》

五、《愚公移山》

六、《周亚夫军细柳》

课下注释:

一、《三峡》

1、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2、【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4、【自非】如果不是。

5、【亭午】正午。

【亭】,正。

6、【夜分】半夜。

7、【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8、【襄陵】指水漫上山陵。

【襄】,升到高处。

【陵】,山陵。

9、【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10、【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11、【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12、【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3、【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14、【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

15、【回清】回旋的清波。

16、【绝巘】极高的山峰。

17、【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荣】,茂盛。

19、【良】甚,很。

20、【晴初】天刚放睛。

21、【霜旦】下霜的早晨。

22、【肃】肃杀,凄寒。

23、【属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24、【妻异】凄惨悲凉。

25、【响】回声。

26、【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27、【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三、《与朱元思书》

1、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2、【共色】同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跟、随。

4、【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东西】,向东或向西。

5、【许】表示约数。

6、【缥碧】青白色。

7、【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超过。

8、【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9、【负势竟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0、【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1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2、【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13、【激】冲击、撞击。

14、【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5、【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16、【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7、【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18、【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9、【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筹划、治理。

20、【反】同“返”,返回。

21、【横柯】横斜的树枝。

【柯】,树木的枝干。

22、【交映】互相掩映。

四、《孟子二章》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每(ke),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

和《告子下》。

2、【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3、【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4、【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5、【诚】真正,确实。

6、【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7、【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8、【焉】怎么,哪里。

9、【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10、【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11、【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12、【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13、【夫子】这里指丈夫。

14、【正】准则,标准。

1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16、【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7、【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8、【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9、【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20、【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2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2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2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2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2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2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

27、【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8、【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29、【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30、【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31、【曾益〕增加。

【曾】,同“增”。

32、【恒过】常常犯错误。

33、【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34、【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3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36、【入】指在国内。

37、【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38、【出】指在国外。

39、【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4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五、《愚公移山》

1、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2、【太行、王屋】山名。

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5、【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6、【且】将近。

7、【惩】苦于。

8、【塞】阻塞。

9、【迂】曲折,绕远。

10、【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1、【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12、【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13、【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14、【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5、【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6、【献疑】提出疑问。

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8、【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如……何】,把……怎么样。

19、【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

【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20、【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隐土】,古地名。

21、【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22、【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23、【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24、【京城】复姓。

25、【霜妻】寡妇。

26、【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7、【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9、【叟】老人。

30、【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

【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31、【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32、【毛】指草木。

33、【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4、【长息】长叹。

3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6、【不若】不如、比不上。

37、【弱】幼儿,小孩。

38、【虽】即使。

39、【穷匮】穷尽。

40、【苦】愁苦。

这里指担心。

41、【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42、【课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43、【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已】,停止。

44、【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45、【感其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