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839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docx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0114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1.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

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

      2.安全生产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3.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电力建设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4.本质安全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失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本质安全具体包括失误和故障两方面安全功能。

这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1)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广义的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是指企业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科学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主要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

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管理,要求企业从与事故相关联的管理、人员、工艺设备和环境四各方面,制订严格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建立科学、系统、主动、全面和有效的预防体系、防止事故的发生,达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和谐和统一。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理论的不断发展,本质安全的概念也得到了扩展,逐步被广泛接受。

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5.风险

      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

      

      式中R—风险;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

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

      6.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一般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通常,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发现和察觉它们的存在。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作用。

      7.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2)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8.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根据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的大小,事故隐患又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9.事故

      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即意外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事故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

      10.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是指研究并预防因工作导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恶化。

主要表现为工作中因环境及接触有害因素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健康“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

即: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即: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

      (3)第三级预防:

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即:

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体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

      11.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

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

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12.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清晰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

其他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13.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和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有: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

      1.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概念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的,即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个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和要素,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又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与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各类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系统理论认为现代管理的管理对象总是处于各个不同的大系统之中,任何一个管理对象均可看成一个系统,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从整体出发去研究事物间的联系。

      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系统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系统原理时应遵循整分合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是指首先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综合。

该原则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如下:

      整——企业领导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进行宏观决策。

此阶段,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分——明确分工,层层落实。

      合——展现全员的凝聚力,对各部分、人员进行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安全管理。

      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是指任何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自身的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

因此,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安全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动态相关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