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3756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2018届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答案】C

点睛: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得出“性本善”的结论。

学生需熟记每个思想家的主张,再结合选项材料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

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5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错误。

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

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

本题重点在于结合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切忌片面解题。

3.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商致富的商人们总是把钱投资到其他的非商业领域,这说明了从事商业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根本动机,只是他们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A正确。

根本动机是科举做官,B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崇商”的观念,C错误。

在当时制度下,商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生需抓住本题主旨,商人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4.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

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图表可知,清政府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赤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1894年以后,说明了《马关条约》的签定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正确。

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不是最合理的答案,只是材料体现的表象,并非实质,A错误。

本题变化的节点是1894、1895年,并不是整个的近代前期,C错误。

《辛丑条约》后,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图表中的关键节点“1894、189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据1882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

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

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

”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A.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

B.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C.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

D.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无锡地区的蚕丝出售数量日益增多,价格日益上涨,可知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逐渐增强,C正确。

材料只涉及无锡的蚕丝买卖,不涉及其他手工业行业,无法对比,A错误。

材料中只说“兼有洋人设庄经收”,但并未表明中国人和洋人收购的数量比例,B错误。

D项“已经”过于绝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迁。

从材料可知,无锡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中国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的体现。

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可能完全解体,在广大农村仍占主导地位。

学生需注意知识点的细化,不能泛泛而论。

6.《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

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

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

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错误。

材料未体现上海因地理优势而变化,D错误。

7.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

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股票上的“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字眼,可得知此股票可直接用于研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正确。

从“农村合作社”可得知,此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

该股票直接关联农业,并非商业,C错误。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错误。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改造。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股票图片中的关键字眼“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即可得出答案。

8.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

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要求大办工业、大练钢铁,城市需要大批工人,因此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C正确。

“一五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A错误。

中共八大要求经济建设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而大跃进是左倾思想,B错误。

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大跃进。

大跃进使大批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八字方针”中的“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又使人口从城市流回农村。

学生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题目现象进行分析。

9.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对比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美国的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这是由中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建国初期到六十年代,中国关系僵化,美国敌视中国,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D正确。

1979年中美建交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A错误。

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也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变化的,排除B。

全面对外开放与表格中时间不符,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

中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是两国国家利益共同决定的,是两国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

学生需抓住两国关系变化的实质,选择能全面反映表格变化的信息。

10.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

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3年我国放开了大部分的钢材、煤炭、粮食的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这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C正确。

A项夸大了这些价格调整措施的作用,排除。

市场不等于外向型经济,C错误。

D项“实现了”过于绝对,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题依据材料进行分析,不要进行过度推断和错误推断。

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1.《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

“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

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

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可知,这位航海家先到达了西非,然后再到达东非,这与达·伽马的航线相一致,C正确。

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没有到达东非,A错误。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B错误。

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学生需识记思维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再结合题意即可得出答案。

12.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正确。

文艺复兴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AB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实质。

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弱,思想家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学生需准确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结合材料得出答案。

13.“(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C正确。

应该是削弱了教皇的宗教权威,A错误。

民众依然信仰基督教,并没有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B错误。

教皇的宗教权威扩大了路德教的影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

学生需分清罗马天主教会和路德教的区别,马丁路德改革只是针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不满,并非对基督教的不满,他自己建立的路德教也是基督教的一种形式。

14.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这些科学理论

A.解释了改良蒸汽机的工作过程

B.应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而产生

C.证明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D.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数学家和瑞典科学家提出工业革命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造成环境恶化,说明了这些科学理论在我们认识到工业化的优势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问题,D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蒸汽机的工作过程,A错误。

内燃机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但材料中1827年就有人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B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学生需结合材料,得出材料所述主旨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

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得出答案。

15.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产品项目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3550

6800

6440

石油(万吨)

1601

19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616

钢(万吨)

1430

830

592

汽车(万辆)

0.07

2.39

拖拉机(万台)

0.13

4.89

A.煤炭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

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

C.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

【答案】B

...........................

点睛:

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分析表格中的数字,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6.1946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位美国官员的讲话:

“除非打开更大的世界市场,美国将使自己陷入破产之中……有一个组织最近透露,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

”为此,美国

A.首倡自由贸易以图开拓世界市场

B.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以缓解生产过剩

C.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

D.以美元大幅贬值来刺激国内商品出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所知,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过剩,因此美国希望把劳动力转移到国外市场,因此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B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美国“首倡”,A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无关,C错误。

194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得出劳动力过剩。

再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国际贸易自由化,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以解决美国国内市场的问题,即可得出答案。

17.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可以得知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

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后因为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失败,C正确。

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斯大林模式取代新经济政策的表现,不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改革,A错误。

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现,也不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改革,B错误。

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他的改革最终引发了苏联解体,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本题首先学生需熟记各项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结果、评价,再根据题干中的意思“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8.右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

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的发展阻力重重,A正确。

B项中的“开始”,材料中无法体现,B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凯恩斯主义”,排除C。

材料不能得出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排除D。

19.“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汉城宣言》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罗马条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可知该组织只是官方论坛性质,不具有强制性执行力,得知该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汉城宣言》发表,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成立,B正确。

其他三项与亚太经合组织没有关联,排除。

20.下表为21世纪初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案件统计,对该表中数据理解准确的是

年份

全部磋商请求

中国申诉请求

中国被申诉请求

2002~2004

82

1

1

2005~2007

45

1

7

2008~2010

50

5

13

 

A.2007年以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竞争

B.世贸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减少了贸易纠纷

C.发达国家借申诉机制成为全球化受益者

D.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知,中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案件统计中,中国申诉请求和中国被申诉请求占全部请求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说明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D正确。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一直在与世界积极竞争,A错误。

贸易纠纷总数减少,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B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发达国家借申诉机制成为全球化受益者,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数字进行分析理解,全面概括材料,得出材料主旨是说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的提升。

再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

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

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

材料二“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

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答案】

(1)举措: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或“中央兴办太学、地方郡国设学校”)。

影响: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途径:

致良知。

同:

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

异:

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

(3)价值: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可得出仲舒的教育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即可得出途径是致良知。

结合材料,从材料一中“经过教化才能成善”和材料二中的“明(人)伦”、“德教”,“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可得知相同点有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

从材料一中的“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二者的不同点是董仲舒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阳明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

(3)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分析。

22.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流形式,对于当时及后世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

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

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

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

官方市场及边境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

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

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其自身的两重性。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1)特点:

官方市场起主导作用;交流产品比较丰富,以棉纺织品为主;经济交流基本是双向的。

积极影响: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境城镇繁荣;促进江南市镇兴旺;孕育晋商群体。

(2)认识:

短期看促进了江南地区棉花种植与棉布纺织的商品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繁荣;但从长远看,抑制了经济的创新与活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可得出官方市场起主导作用;从“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可得出交流产品比较丰富,以棉纺织品为主;从“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

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可得出经济交流基本是双向的。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边境和江南城镇繁荣、有利于晋商发展。

(2)根据材料,两重性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看。

根据材料,从短期看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从长期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筹办纱厂、创办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