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3746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平顶山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表明,发展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合理选择。

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入手,对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结合平顶山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从发展模式上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更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环状反馈式循环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运行过程,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的“两低两高”,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采用“压干榨尽”的方式,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并达到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的目的。

(二)从发展结果上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通过对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从总量上控制能源及原材料的投入规模,用较少的能源、原材料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从经济活动的源头上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同时,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再利用、再循环,使废弃物和污染物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从发展质量上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更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将整体产业纳入一个环状的产业链来规划和布局,建立起首尾相联、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合理利用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完成产业间的对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质量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

二、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

(一)平顶山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平顶山市地貌类型较多,山脉、丘陵、平原、河谷、盆地齐全,土地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面积占13.0%,丘陵占63.0%,平原占24.0%。

2、矿产资源平顶山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已发现各类矿种58个。

目前,平顶山市煤保有储量39.2亿吨,铁矿石保有储量6.3亿吨,铜矿保有储量340万吨,铝土矿储量2651.7万吨,耐火粘土储量1390.6万吨,钠盐储量3300亿吨。

水泥灰岩储量56831.7万吨。

3、水资源平顶山市境内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0条,各类水库175座。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2.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24.6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储量为7.5亿立方米。

(二)平顶山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4~2009年,平顶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三大产业结构已由2004年的13.3:

57.6:

29.1调整为2009年的9.3:

65.2:

25.5。

2009年,平顶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7.8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1元,同比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同比增长8.1%。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8%。

1、农业平顶山市农业生产基础好,发展水平高,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烟叶、棉花等。

近年来,平顶山市通过大力推进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建设,建成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烟叶、优质小杂粮种植基地和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园区。

2009年,粮食生产连续六年获得丰收,产量达到195.73万吨。

2、工业平顶山市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目前已形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纺织等综合发展的工业城市,整体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锦纶帘子布、超高压断路器、特厚钢板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绝对优势。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非煤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炭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到19%。

2009年,平顶山工业增加值达到693.0亿元,同比增长9.7%。

3、服务业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平顶山市经济中的份额明显扩大。

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产业发展已成规模;金融保险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物流、商贸流通、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平顶山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生力量。

目前,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2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45%,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平顶山市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2009年,平顶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7.4亿元,同比增长10.5%,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驱动是难以持续的,这是因为投资扩张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加剧了能源资源紧张和节能减排的压力,造成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突出。

缓解这些矛盾和压力,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平顶山市多年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是分不开的。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要素的低投入实现产出的高增长。

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资源、能源的效用没有发挥到最大,经济发展内部潜能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发展集约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效率偏低、结构不合理、能耗水平偏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减少要素投入,提高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率,通过生产过程的再循环、再利用,全面提高产出规模和产出水平。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能源压力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1%左右。

近年来,平顶山市相继出台了节能降耗各项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及经济手段降低能耗水平,完成了年均降低4.4%的任务目标,但煤炭、炼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七大高耗能行业在工业经济中还占有很大比重。

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降耗任务目标必须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和循环使用水平,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和资源消耗实现产出水平的最大化。

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以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使用为前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四、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资源作基础,有相对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作支撑,有必要的政策措施作保障。

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产品资源丰富,资源型工业在平顶山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条件和体制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平顶山市工业经济构成中,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占很大比重。

原煤开采和加工、铁矿石采选、非金属矿采选、农产品加工、非金属制品等行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资源型工业发展产生大量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排放物、尾矿、伴生矿等,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2009年,平顶山市人均GDP达到23083元,城镇化率达到41.8%,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判断标准,平顶山市经济发展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来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经济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健全和完善。

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的来自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和生产方式改进等方面。

因此,产业的整体升级与转型将成为下一步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循环经济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产业转型的根本目标,将得到更多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出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使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五、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与成效

多年来,平顶山市始终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为今后全市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各项政策机制日臻完善。

目前,平顶山市建立了循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平顶山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

围绕循环经济发展、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制定了《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平顶山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涉及循环经济制度和措施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了延长完善煤化工、盐化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产业循环经济链,积极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政策框架和制度环境已初步形成。

(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正全力推进。

针对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企业发展集团化,工业布局园区化、项目建设规模化、产品生产高端化、产业发展清洁化”的思路,着力调整工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按照“关小上大、以新代旧”的原则,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和贷款贴息力度,建成了一批结构调整项目,对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平顶山市采取了关闭、整合、改造等一系列强力措施,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双高”企业。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关停小火电机组46.95万千瓦,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提高到70.4%;关闭机立窑生产线40条,淘汰落后产能6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100%;拆除实心粘土砖窑厂361个,整理复垦土地1.7万亩;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1万吨、小炼焦落后产能105万吨、小耐火材料落后产能7万吨、小电石落后产能2万吨、小造纸落后产能5万吨。

(三)建设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平顶山市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推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

全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叶县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汝州市产业集聚区、石龙产业集聚区等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127.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3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0余家,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528亿元,同比增长2.5%。

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构建,促进了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耦合共生,提升了产业集聚程度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带动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培育生态型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平顶山市在培育生态型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

中平能化集团、天瑞集团、河南有色汇源铝业有限公司、河南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同行业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强力推进秸秆还田。

突出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已建成新型墙材产能46亿标块,建成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70万千瓦。

全面推进工业“三废”和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2009年,平顶山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5%。

(五)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平顶山市“十一五”期间节能总体目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

围绕这一约束性目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目标考评,加强对重点耗能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十一五”前四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8.64%,完成责任目标进度为87.5%。

六、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循环经济是一种在制度保障下基于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区域内进行产业重新分工和布局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整体规划布局和各利益主体的通力合作。

从平顶山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但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

(一)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小、中、大三个层面实现,“小”即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中”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大”则包括由循环型生产所带来的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和变化。

从“小”的层面来看,由于缺乏循环经济理念,内部清洁生产程度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从“中”的层面来看,企业间联系分散,各自为阵,没有搭建前后协作的生态产业链,或产业链尚不紧密,资源利用的规模化和连续性程度不够;从“大”的层面来看,产业的布局和规划结构趋同,产业链短,有重复建设现象,企业之间的原料和废弃物缺乏可循环性,生活垃圾处理和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顶山市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电力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但这种产业循环仅局限在产业内部,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耦合性还相对较差,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足,企业间由副产物和废弃物形成的互补关系较弱,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循环经济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资源依赖程度较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

当前,平顶山市煤电、化工、钢铁、建材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仍然较高,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60%以上,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主要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占到将近90%。

2009年,平顶山市单位GDP能耗为1.884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3倍。

从产品结构来看,当前平顶山市精深加工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较少,资源产出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挖掘不够。

随着平顶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将日益突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主要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转变已十分迫切。

(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平顶山市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林业三剩物等农业废弃物,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平顶山市农业废弃物利用量和利用层次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9年,平顶山市畜禽粪便产生量达到392万吨,而畜禽粪便沼气化利用率仅为25%左右,以养殖排泄物减量化和优质高效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全市秸秆产生量达到278.3万吨,秸秆资源化率仅为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秸秆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四)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程度低,静脉产业发展不足。

随着平顶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及生活产生的废旧资源产生量逐年增加。

而废旧资源的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尽管舞钢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废旧钢铁交易市场和加工能力,但从整体上来看,平顶山市尚未建立系统性的废旧资源回收体系,自发形成的废旧资源回收站点布局不合理、网络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废旧资源的综合处置能力和无害化处理水平相对较弱,静脉产业发展仍然不足,亟需改进和加强。

(五)科技创新能力偏弱,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技术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以及再制造、废旧资源再生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

然而,长期以来,平顶山市科技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制约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

目前平顶山市多数企业研发力量仍然较弱,缺乏循环经济的技术和人才,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六)缺乏必要的专项扶持资金,限制了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产业规模布局方面和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有大量的配套资金来支持。

同时,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资金来保障,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由于循环经济刚起步,缺乏必要的专项扶持资金,企业资金紧缺,负担重,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限。

(七)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不够广阔,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当前,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园区,在城市建设管理、公众消费等领域树立循环经济发展观念、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力度还需加大;在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以及引导民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还有待深入。

目前虽然已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可是鉴于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总体上建立循环经济指导管理体系,要从产业准入、行业标准、投资管理、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建立一套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扶持。

七、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以实现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企业、产业、园区到城市等各个层面,建立起符合平顶山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突出抓好节能降耗、资源再生利用、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目标,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以煤炭、焦炭、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建材七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煤炭、钢铁、化工、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钢铁、炼焦、洗煤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整治,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逐步加以淘汰。

同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监督举报制度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四是大力培育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再生资源产业、再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为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五是围绕煤炭、电力、钢铁等核心资源和核心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品链、产业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通过不同企业、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组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要充分发挥平顶山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纵向闭合、共生耦合和资源循环利用,整合区域资源,构建煤炭、煤化工、盐化工、钢铁、有色、电力六大产业循环链条。

(1)煤炭产业循环链:

着力构建煤矿开采-选煤-煤矸石-电力;煤矿开采-煤矸石-土地充填-土地资源利用;煤矿开采-煤矸石-建筑材料;煤矿开采-煤层气-燃料、化工原料;煤炭-电力-高载能产品(电解铝、铁合金等);煤炭-电力-粉煤灰-建材等产业链。

(2)煤化工产业循环链:

着力构建煤-焦化-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煤-焦化-焦炉煤气-净焦炉煤气-发电;煤-焦化-粗苯-精苯-尼龙66盐;煤-焦化-煤焦油-蒽油-炭黑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3)盐化工产业循环链:

着力构建原盐-卤水-烧碱-固碱;原盐-卤水-氯气-液氯-氯产品;原盐-氯气-氯化氢-氯乙烯单体-PVC树脂-PVC制品等产业链。

大力发展工艺废气VCM的回收利用,开展聚氯乙烯母液回收,氯碱生产中采输卤及淡盐水回注。

(4)有色产业循环链:

着力构建铝土矿-氧化铝-赤泥-建材、稀有金属提炼等产业链。

(5)钢铁产业循环链:

着力构建矿山开采-选矿-炼铁-炼钢-轧钢-成品材(板);钢厂-钢渣-水泥厂;生活垃圾-钢厂-钢渣-建材;废旧钢铁-钢厂-钢板加工等多条循环经济链条。

(6)电力产业循环链:

着力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脱硫石膏-水泥;矿井水-电厂循环水;煤层气-瓦斯发电-电网;农作物秸秆-生物发电-电网等产业循环链,实现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

2、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和废物循环再生化的要求,积极构建循环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节约型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水平。

二是以畜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制定环保规程和环境准入制度,广泛使用清洁生产设备和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和林业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向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等方向转化。

五是围绕平顶山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加快建立特色突出的中药材、水果、柞蚕、小杂粮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平顶山市特色的养殖集中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城市近郊区,结合现代都市农业建设,重点推广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建设模式。

3、大力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节约和环保为重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直接与间接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促进循环型服务业发展。

一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是以环境保护、绿色消费为重点,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餐饮服务业、生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共生,充分利用平顶山市自身丰富的工农业资源,将其融合贯通于平顶山市文化、旅游、餐饮等特色服务业中,以此提高进入第三产业的工农业产品的可利用率,减少进入环境的废物量,发挥第三产业与工农业的整合功能,强化对产品的改造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能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多级循环利用。

(二)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

以综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为重点,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

一是按照“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围绕煤炭、盐业、铁矿石、铝矿石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延长资源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条,做好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生产率。

二是加强工业和建筑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加大对煤炭、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废弃物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