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3463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和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论和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论和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论和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论和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和谐.docx

《试论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和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和谐.docx

试论和谐

试论和谐

OnHarmony

崔兴好

(1976.10生男籍贯河南新乡中共江宁区委党校办公室科员江苏南京江宁区湖山路399号211100电子邮件379340152@)

【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尤其从辩证法的角度论述了和谐的含义,指出了和谐的过程性、秩序性和方向性特点;和谐与真善美的关系,指出和谐有层次性高低之分,美是最高层次的和谐;分析了和谐相处的形式,研究了达到和谐的方法,特别总结了人与自身和谐的方法。

本文对达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和谐目标具备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辩证法;和谐;健康

和谐一词,因其首先在中共十六大报告出现六次,并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既而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后而备受注目。

各种媒体一时大加赞扬,处处拿和谐说事。

然时至今日,和谐却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美好,究其原因,与大家对和谐的认识模糊不无关系。

有人把和谐简单地归结为“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状态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处于同一性的阶段”;更有人提出了所谓的和谐辩证法;还有些人说“和谐就是难得糊涂”或者“和谐就是糊涂”。

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而是要么没有人就和谐来论述其真正的意义,要么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要么其哲学意义没把握好。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和谐吧!

1、和谐的含义

和谐的含义,与语境有关,但其基本含义,不逃下面三种情况。

(1)和谐的本义

和谐:

(使)和睦协调。

和睦,即相处融洽友好;协调,指配合得当。

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

“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宋·司马光《瞽叟杀人》:

“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中的和谐即指此意。

按照造字的字形字意来理解,和与谐同义,皆指乐声的美妙动听。

《晋书·挚虞传》:

“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

“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2)和谐的引申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章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多次提到和谐,其中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的人际环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协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文化”、“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心理和谐”、“和谐创业”、“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世界”、“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和谐”、“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提法。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指出“行政学院应当着重提高学员的下列能力”共有七项,其中之一为“勇于改革,开拓创新,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自觉和勤奋地学习,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实践上永葆先进性”。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第一条内容即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上面所提之和谐,是一种对和谐结果的期望,是对和谐一词的直接使用,而对和谐之真正含义并未做详细的阐述,描述比较笼统。

其含义当指社会各种关系协调相处、向善发展之状态,应该还包括对和谐状态较为客观的描述、达到和谐之过程和方法的科学阐明。

和谐,有些时候,还指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之意。

例如:

你今天在论坛上的发言被和谐了吧。

意思就是因为不文明、违反论坛规则等原因,有碍于论坛和谐气氛而被处理掉了。

(3)辩证法中的和谐

从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和谐是联系,是有秩序的联系,是能满足主体需要的联系。

从永恒发展的观点看,和谐是过程,是发展,是向善的发展。

和谐层次的提高,就是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是统筹兼顾的结果。

和谐层次的提高过程就是科学发展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和谐提升的速度加快之过程,是统筹兼顾能力的提升过程。

从对立统一规律来看,和谐是事物的存在状态,矛盾有序相处的方式与状态,是矛盾的向善转化过程。

和谐不是同一。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既是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的共同发展过程,也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相斗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渐渐壮大旧事物渐渐萎缩的存亡发展过程。

从质量互变规律来看,和谐指度的把握很是到位,或者说是中庸之道,可使事物向有利于主体的方向变化、按有利于主体的速度变化。

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看,和谐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结合逻辑学概念要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来把握的观点,我们应该通过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来认识和谐。

和谐,内部关系,指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相处,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统一体;外部关系,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条理有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仔细审查和谐之各种内涵与外延,可知,除了有较为客观的意义,如物理学中乐声的和谐,和谐还包括主体自己的感受,据此对事物状态作区分,感觉舒服为和谐,否则为不和谐。

少部分人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强大,或只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管怎样,只要没有暴力冲突,就是和谐”是不对的,是把和谐仅仅当作了和睦,理解狭窄了,是只注重了主观感受,却舍弃了客观意义。

其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过程性。

和谐既是一种状态、一种关系,也是一个运动过程。

2)有秩序。

共处一室,却分门别类,各归其所,各司其职。

如散文“形散意不散”之意的和谐。

与此相反,则为不和谐,诸如混乱、杂乱、冲突等,都为不和谐的表现。

3)方向性。

无消极的渐变和突变,而有积极的量变和质变,如生物学中的进化为高层次和谐,退化为低层次和谐或不和谐。

方向之消极与积极,因主体的需要而变化。

和谐该词本身含义并无真善美的要求,但是不是和谐就与真善美毫无关系了呢?

当然不是,至少他们都是人们的一种需要。

2、和谐与真善美

初识和谐,乃和睦协调之义,难免使人以为和谐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非善恶之义。

真是这样子吗?

(1)和谐是不分真假吗?

对于自然世界,我们人类所处的环境而言,如果不了解其真实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有效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就达不到人与自然的高层次和谐。

只有真了,真正地了解了自然运行的规律,才能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

对于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方式而言,如果丧失了诚信,从个人讲,则将无立锥之地,难以生存,于是由坑蒙拐骗至烧杀抢掳,无恶不作;从整个社会讲,则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社会机构完全瘫痪。

可见,若无诚信,不会有社会的和谐,除非大家都乐“骗”不疲,骗和被骗得其乐融融。

恐怕那会是一个充满疯子和傻子的世界。

对人自身而言,真假的意义更显重要。

如果每个人感觉到的都是假象,都不是真象,那可如何行动和思考呀?

那根本无法进行诸如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考活动,也无法可靠地进行其它任何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无希望都是真象,没有假象;多些真象,少些假象。

不分真假,恐怕和谐这一状态也无法正确把握;不分真假,就算头脑中明白和谐之义也无法促使事物向和谐的方向运动;不分真假,就算客观事物达到了和谐状态也无法保持事物持续处于和谐状态。

故,和谐也需要分真假。

“假”最多可能带来短暂的和谐,长期的和谐一定离不开“真”。

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和谐、可持续的和谐,是真和谐,所以定要分真假。

(2)和谐是不分善恶吗?

当和谐本身作为价值时,如何对待善恶?

《老子》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既然美之为美与善之为善皆可为恶,为什么还要区分善恶呢?

孰不知,这正好是对善恶认识不足、区分不当,以及对此句话的误解造成的后果。

在平时的思考和行动中,善恶,是依据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标准、以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为价值来判断的。

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是善,使主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是恶。

世界本无所谓善恶,而不同事物对人需要满足程度不同,因而就有了善恶之分。

即“天下人都知道,有了美之为美的标准,就有了恶的显现;都知道,有了善之为善的标准,就有了不善的显现”。

这时强调的是人的需要这个标准,和以此标准作区分的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希望人美丑不分,善恶不辨。

和谐与不和谐也是如此,好听的就和谐,不好听的就不和谐。

那老子还说了要“无为”,是不是就要好坏善恶任其发展呢?

不是的,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治,不是无为而乱。

就是说,如果客体和谐,主体就可以和应该无为;如果客体不和谐,主体仍要有为。

老子倡导无为,是在当时乱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观点,并不表示他不积极进取。

相反,我们应该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研,提高和谐水平,增强和谐效果。

2009年10月24日发生在湖北荆州大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令人感动敬佩,然竟有打捞公司“挟尸谈价”。

这不是和谐,因为它刺耳。

但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有自我配置资源权力的主体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己更有利的方式配置资源。

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不是那么刺耳了。

如果说,打捞公司主动免费打捞,而后公司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公众或者组织为其支付了应得的报酬,这就很顺耳了、和谐了。

故,和谐,必须分善恶。

(3)和谐是不分美丑吗?

美,古往今来,定义繁多。

如孟轲《孟子·尽心下》:

“充实之谓美”、夏夫兹博里《杂想录》:

“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在结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等。

但,美之定义,至今没有统一。

如果说“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是善,使主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是恶”,则带来愉悦体验之情感的为美,不能带来愉悦体验之情感的为丑。

本文所谈美,即指此义。

可见,美,是善的一种,它能满足主体生理心理等愉悦之需要;美,是一种特殊的善,因为并非满足主体需要的所有客体都可以带来愉悦体验。

如果把需要按层次来区分的话,主体愉悦之需要是较高层次的审美需要,而满足主体安全、生存等的需要是基本需要。

丑,首先是美的相反;其次,也是善的一种,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基本需要;再次,也是恶的一种,因为它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

美和丑是在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倾向,在这个过程中使主体产生愉悦体验的为美,显然,其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高,价值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使主体产生愉悦体验的为丑,显然,其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低,价值小。

举个通俗的例子,女人,美者,不仅可以作男人的配偶,满足其性和繁衍的需要,还可以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丑者,虽说也可以作为男人的配偶,满足性和繁衍其的需要,但愉悦的情感体验恐怕很难产生,有句话可以描述这种情况:

“关了灯,一个样”。

再从衣着来说,蔽体是其通用功能,但崭新、整洁、合体能给人愉悦的体验,否则给人破烂、肮脏、滑稽的感觉,故也有美丑之分。

不分美丑的和谐,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但只有区分美丑的和谐,才能满足人的较为高级的审美需要。

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快乐、幸福、满足,人们都在追求更为高级的需要,也即都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所以,我们必须区分美丑。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和谐不是糊涂,若非要说是,那也是大智若愚之类的大糊涂。

和谐要求真、要求善,还希望美,而真善美则是和谐的直接表现,且可体现和谐的层次。

真是指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言语与行为相一致的和谐,重在人与物自然之和谐,是较低层次的和谐;善,是指外在事物满足内在需求的过程或状态之和谐,重在人与人社会之和谐,是较高层次的和谐;美,是指外在不仅满足基本需要还能同时提供愉悦感觉的情感体验,重在人与自身心之和谐,是最高层次的和谐。

相反,假、恶、丑,是不和谐的表现。

可见,和谐本身与价值观、道德观念关系甚大,是生活、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追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达到和谐呢?

3、如何达到和谐

鉴于道德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认为此问题可以转化为善恶如何相处的问题,即,如何协调善恶的相处?

其它问题在找到所要和谐的关系之后,可以类比解决。

(1)和谐相处的形式

从善恶的相处关系看,有同为善、同为恶、一善一恶三种形式。

我们追求的是善善共存,其次是善大于恶,无奈的是恶恶共存。

同为善。

一则利金臭兰,是我们所追求的最好状态;二则为同美相妒,此时主体需要也可能变化,该关系则可能转化为同为恶或一善一恶两种关系之一。

同为恶。

一是对内,表现为同室操戈,可由同美相妒转化而来。

这时,采取的和谐方法要视恶的程度而定。

如果恶得不可容忍,则坐山观虎斗是最好的和谐方法,即所谓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如果恶得还有救,则对此二者采取一系列的教化与惩罚之和谐方法。

二是对外,既可表现为同恶相济、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也可表现为散兵游勇、各自为战、互不相帮,甚至可能出现负负得正,即因恶恶相伤而大快人心之类事情。

这种情况,适宜先把前者离间为后者,再采取一系列的教化与惩罚之和谐方法。

三是自新,如《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杀蛟,这时该关系则可能转化为同为善或一善一恶两种关系之一。

上面两种关系,除了互相转化、应该维持的利金臭兰及应该避免和消除的状态外,就都转化为一善一恶的关系。

一善一恶,是比较普遍存在或大家都比较关注而又难以把握的状态。

下面,就详细探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2)达到和谐的方法

从善恶的斗争结果看,有一方胜利、双方共存、双方共亡这三种结果,而双方共亡则意味着此性质矛盾的消失和转化,故只需考虑两种情况。

我们追求的是善战胜恶,由善恶和谐转化为善善和谐。

和谐的方法,可分武、文两种。

从作用方式来看,文是引导,武是强制;文是沟通,武是抵制。

从作用形式来看,文趋向和平,武趋向战争。

从法律的角度看,文是教化和奖励,武是批判和惩罚。

从现实的角度看,文象教师,武象警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善恶观念,要想让别人承认你是对的,除了动之以情,除了讲清局部和全局、短期和长期等利害关系晓之以理之外,就只有用欺骗、恫吓和武力了。

如果没警察,法律再好恐怕也用处不大,而如果没有教化,再多的警察恐怕也无济于事。

对一具体问题,至于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要视具体情况分析,例如其主观是否故意,是否属于过失,当时的心理状态,具体的恶行,造成的后果,对他人的警示作用以及社会舆论、法律、道德等等。

这里的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实践经验,虽然有点其它间接知识也很有益处。

我国传统文化对此很有研究,颇有成果,我们应多加汲取。

一方胜利,即善恶之中的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解决方式。

如果弱者服从强者,转化为同恶或同善。

如果弱者拒绝同化,则被消灭,此矛盾不复存在。

此过程的较量为综合实力的较量。

战争的双方,综合实力强者胜,不以正义与非正义而转移,试想希特勒当年打了多少胜仗?

希特勒的最终失败,说明正义的力量大于了非正义的力量,从而也证明了善恶相斗综合实力强者胜的规律。

打斗的两人,以武功高者胜,不以其道德上的善恶为转移,君当见电影中之反面角色武功可低?

杀人可少?

虽然善良和正义可能对双方的实力或武力的转化有影响,但并不能改变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

故,我们应时时处处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以备不时之需,立于不败之地。

善恶共处的方式。

“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一个人,是好人与坏人的亲密结合。

事物的善恶也如一个人的好坏一般。

没有人企求完人,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尽管作为一种追求,我们可以一直坚持不断地修为下去。

所以,我们不必处处要求尽善尽美,也不必要求“天下无贼”,只要尽我们所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可以了。

善者,吾故善之;不善者,吾亦妥善处置它。

如此可矣。

妥善处置即当教化则教化,当惩罚则惩罚。

而要做到适当,须正确认识、深入分析、区分情况、有效化解,不可先入为主、滥用教条。

例,嫉恶如仇,本是好事,说明人有很强的正义感,但也难免会造成过激的行为。

再如,有人讲以德报怨,而孔子说: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来,德怨如何报,是各有各的理,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对于不和谐而言,身体生病是不和谐,精神分裂是不和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和谐,否则为和谐。

如果人与自身没有和谐,心理没有和谐,生理没有和谐,基本认知能力都不具备,则其它和谐就无从谈起,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

只有保持自身的和谐,才能更有效地保持人与人互惠互利融洽相处之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更高与自然更美之物我和谐。

自身和谐的保持有多种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努力。

从生理和心理角度看,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生理之和谐,身体健康

生理之和谐,就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即衡量是否健康,有十项标准。

该健康标准已经包括了社会、心理、生理三个方面及其综合,但后六条都是生理健康方面的,可见生理健康之于身心健康之重要。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这些生理方面表现的健康,是生理各系统、组织、器官乃至细胞等的和谐,否则必有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健康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阴阳的和谐,而亚健康和疾病则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

总之,身体健康即生理和谐,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营养、充足的休息(睡眠)是其必由之路。

健康也有层次之分,如中医大家和武术大家都可以对外来侵害从容应对并进而提高自身的健康层次。

2.心理之和谐,精神健康

心理和谐,指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与之相对应的是精神障碍。

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障碍,只是障碍程度有区别。

精神健康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

心理,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依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等的不同,心理和谐之方法不尽相同,但个性心理和谐之根本当可在心理过程和谐之中寻求得到。

故此以体现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之和谐为例来探讨。

(1)认知和谐,积极适应

对自身所处环境、自身所在状态可以无障碍的了解把握,对各种刺激都能正常的反应,能够积极适应环境的适度改变。

与之相反的是认知障碍,如色盲、聋哑人;痴呆;思维中断、妄想等,都是认知障碍的表现,是不能积极适应的原因或结果。

这可能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环境的不当刺激,寻求更好的环境,减少生理的伤害、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增长自己的能力,改造环境,使自己擅于驾驭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

(2)情感和谐,心平气和

《黄帝内经》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而诸气、五行和谐,则可内邪不生,百病难进。

西医理论认为,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表现为躁狂、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情感波动性的改变(表现为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性等)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表现为情感倒错、情感幼稚等),而真正确切的病因病机,还难以完全明白。

总之,常抱如此“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态度,则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维持心理平衡,做到心平气和。

(3)意志和谐,坚韧不拔

意志和谐,即要善于对待顺境和逆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真正坚忍不拔。

韧,柔而固也。

固而不柔则脆,柔而不固则弱,柔而固则韧。

歌德说:

“世上只有两条路能通往成功的目标并成就伟大的事业,那就是:

力量和坚韧……坚韧从来不负众望,因为它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无以抗拒。

”此处需强调的是“韧”,我们不仅要对既定目标锲而不舍,还要对既定目标常常以全局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一旦情况有变,所追求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方法亦当及时恰当地调整,做到坚韧“可调”。

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方法是镇定自如,冷静对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宠辱不惊;适当培养有益身心的爱好、兴趣,拓展精神活动领域,发展和平衡多种精神活动,防止因一种情志变化过激造成个人精神的崩溃。

这些对预防情志过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身心之和谐,量力而行

身心和谐或不和谐,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都可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对于某些疾病来说,生物学易感性是必要因素,但不足以说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

对于另一些疾病来说,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必要因素,但也不足以解释全部的病因。

故我们当结合自己的身心实际、环境实际,尽力做到最好,即量力而行,保持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因素和谐相处,努力促使和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运动;无论何种情况,都尽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既有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也有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当然,量力而行的前提是知己,而知己则需要知彼。

故务必在身体力行之中深刻体会、感悟,了解身外事物,进而了解自身,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而了解自己的精神。

量力而行,应该避免的两种不自量力的情况,一是蚍蜉撼树,二是妄自菲薄;还应该避免两种量力而行的情况是“达则飞扬跋扈,穷则奴颜婢膝”。

该过程无穷无尽,“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以上虽说分成多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切不可死分硬拆,而应统筹兼顾巧施力。

天行健,君子当揣摩不断,和谐不止。

果真如此,则人可快乐幸福、组织可协调互助、环境可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将日有所进。

(4)人与自然的和谐

猎取获取?

谦让共处?

(5)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文化?

诚信为本?

人性善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