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3072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0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docx

0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笔记

⒈以欧阳修为例,简述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

  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蓬勃兴起的。

这一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代表了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

他接受了儒学复古所提出的文道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主张重道以充文。

一方面坚持道在文先,道本文末,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文体、文风的变革;一方面从充实文章内容着眼对创作者的思想修养提出一定要求;又将道德思想的追求直接转化为文体形式之中,相当重视文的价值。

受道德观念影响,他还表现出一定的轻诗重文的思想:

“为诗于文章,泰山一浮尘。

”以为诗的作用远不如传道的文章,然而自己又因建诗不遂而苦恼。

  总的说来,欧阳修的诗文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体现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学主张,反映了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比较持中的态度,既反映了宋代上层文化的成熟性,也反映了诗文革新本身变革与保守的双重性。

⒉简述欧阳修散文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文章平易近人、纡曲蕴藉。

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摒弃了怪奇的文风,能愈雄奇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

在文体形式上,他认为骈体文“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吸收其有益成分,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并将古文笔法融入骈文写作之中,开创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在欧阳修的努力下,古文在文章写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

欧氏的平易文风也成为宋文的代表文风。

⒊简析柳永词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柳永的词作中除了描写闺怨思妇的生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他的“狭邪”生活。

这些词主要以歌妓生活为描写对象。

由于柳永与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的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她们欢聚别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道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如写她们“刚被风流沾惹”的羞怯,因悔悟“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而产生的“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愿望。

一般而言,这些歌妓的形象是泛化的,并非特指,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4.简述苏轼理趣诗的特点

  苏诗中有不少理趣诗。

所谓理趣诗,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新泥”,以蕴涵哲理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世变迁的惆怅之情;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借写景而谈处世哲理,成为理趣诗的名篇。

苏诗中的“理”,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另外,苏诗理趣诗中还有谈佛论禅之作,如《琴诗》,借咏琴而阐发禅理,别有韵味。

谈空说有乃至“借禅以为诙”之作也不少。

然真正富于理趣的还是诗中采集的那些生活中迸发的星火。

5.简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观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见于当时党争中以诗干政的风气,反对用诗直接比附时事的作法,提倡诗歌的相对独立性。

在创作中,他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喻传统,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时有反对在诗中放纵情感认为作诗应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

如他的《登快阁》一诗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诗人摆脱俗物、在观赏自然中回复真实自我的愉快心情,从颌联中,有可见出诗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由于黄诗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议论时政的创作题材,因而使他的诗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诗人觉得诗人有意回避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使之他的诗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6.简述秦观词中的主题特征

  秦观的词“专主情致”,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他将从情词中提炼出的悲剧因素与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有机结合,借助以定型的风格来表达特殊的感情,同时为这种风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前期作品所咏叹的恋爱不幸和女主人公的哀叹中,便隐藏作者本人多愁善感的形象,贯穿着一种凄迷伤感的情调,后期词作仍采用了女子如怨如诉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细腻真切地展现自己的内心痛苦,词风由凄婉“变而为凄厉”。

如《踏莎行》“雾失楼台”借景抒情,通过各种意象的组成的迷茫图景,表现出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沉忧虑,很是凄婉动人。

  正是由于秦观的不幸遭遇和心理特征,以及词作突出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婉约词家的最杰出代表。

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继承婉约词风而能更进一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造诣。

  首先,她的词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

  其次,她的词能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

另外,她的语言既充分发挥了婉约词家精于修辞、造句精巧的特点,又往往贴切生动地化用口语,比喻的惊奇,铺叙的自然,都令读者叹服。

如她晚年代表作《声声慢》,将“物是人非”等具体情事完全隐去,而集中描写“愁”的过程、情态本身;通过如实地铺叙景物,真实展露词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奈的精神状态;一连串的反诘句式,在绝望中却透露出作者一贯的刚强性格‘起首连用十四叠字,更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

正是由于李清照丰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文采,使她的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无怪乎后人称“婉约以易安为宗”。

2.简述杨成斋体的特点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杨万里的写景方面的诗为“杨成斋体”。

  杨成斋体的特点首先是,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事物的生动形象,同是赋物写景,诗人抓住在瞬间打动诗人的生动形象,让它保持全部的新鲜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语言幽默,诙谐洒脱,处处展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

诗人虽触而发,在适当的情景中巧生联想,揭发习惯的可笑,揭示某些生活哲理,流露出诗人的涵养和卓识。

如《戏笔》似是嘲笑天公的吝啬和自己的贫穷,其实透露出诗人为性情怡悦于自然而感到的快乐,表现了诗人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另外,语言通俗生动,大量化用口语俚语入诗。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这种语言风格是诗人对自然真趣的一种追求。

  诗人将描写题材局限于自然景物,过于追求轻巧新奇,是诗境流于琐细,思想不深,语言有时不善拣择,“粗头乱服”,这些不足之处与诗人杨成斋体体现出的“真处”、“性灵”相比,毕竟是璧中之瑕。

3.论述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在南宋诸位诗人中,诗的境界显得最为开阔,风格最为多样,语言运用也最为自如。

  首先,想象丰富,气势豪壮,是陆游诗最鲜明的特色。

他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法,突破现实环境的束缚,使诗歌境界变得空前阔大。

如他的记梦诗,便大量溶入了唐代边塞诗歌的意象、情节,在南宋的残山剩水之外为人为展现了辽阔中国的壮丽特色,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他的豪壮气概更充分地体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如《金错刀行》,在与苟安现实相对立中,这个自我形象往往浸透着李白那种狂放精神,在抒发壮志未酬的悲哀时,诗人的咏叹又往往具有杜诗沉郁苍凉、宏阔深沉的格调,如《书愤》。

  其次,观察入微、描写入画,是陆游诗的有一特色。

他善于随时随地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诗材,许多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记叙细腻,写景清新,笔调圆匀,如“傍水风林莺语语,慢园烟草蝶飞飞,”描写既精细又自然,“明白如画,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刘熙载《艺概》)。

  再次,精于锤炼,巧于裁剪。

陆游诗思既多,又富才情,而且不忘锤炼,“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另外,陆游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取法活泛,也是他的诗重要特点。

朱熹、姜夔、方回、罗大经等人对此评价很高。

  

总之,陆游诗可以说是南宋最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但在艺术上继承的成分仍较多,独创革新的努力尚嫌不够。

4.简述陆游诗中的自我形象

陆游在诗歌中充分塑造了豪壮高大的自我形象。

如《金错刀行》,诗人借咏刀而言志,将自我形象塑造得十分高大。

在与苟安现实相对立中,这个自我形象往往浸透着李白那种狂放精神,如《长歌行》,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李白同样具有的狂放精神。

在抒发壮志未酬的悲哀时,诗人的咏叹又往往具有杜诗沉郁苍凉、宏阔深沉的格调,读《书愤》,眼前浮现出虽罢职被黜,但回忆战斗经历,仍壮心不已的老英雄形象,使读者感到诗人一种沉郁苍凉而不消沉的深厚的情感。

 

5.论述辛词的艺术风格

  辛词在艺术上继承总结苏轼豪放词、南宋爱国词的传统,并广泛学习借鉴其他词风、其他词人的成就,使其词境也变幻多姿、空前丰富。

具体而言,词境的丰富又包括风格的丰富和手法的丰富。

  首先,辛词最主要的风格,是由其内在英雄气概决定的豪放风格。

辛词的豪,一方面更为沉着,更具实在内涵;另一方面则更为恣肆,更加不受拘束。

如写自己隐居出的山: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沁园春》)他更善于运用记梦、游仙、问天等手法,表现自己的不羁情怀,展示精神世界的升腾。

又由豪放转入深沉,使辛词具有一种特有的意味和韧劲,如写他追述金兵入侵历史、抒写家国的词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不过短短八句,借助由山、水形象组成的深远动人的词境,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现实深沉的情感,而又带有婉约词意味蕴藉的特点。

运用婉约的风格而寓以“伤人心别有怀抱”,是辛弃疾的另一擅长。

如词境深婉的《青玉案。

元夕》。

辛词更善于借婉约的故事写政治的哀怨,为柔媚之词注入骨气,如《摸鱼儿》表面写《长门赋》的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当国者的怨恨和希冀,作者赋予这个题材本身以更深刻的含义,而在运用婉约的形象、语言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所写的“宫怨”故事本身也非常哀婉动人。

  其次,谐谑和反讽,是辛词另一种特殊风格。

辛弃疾以词抒写牢骚,谐谑中透露狷狂,冷眼反语,自嘲嘲世,嬉笑咳唾皆成文章,使滑稽词一改旧观。

如《西江月。

遣兴》生动刻画了诗人的狂态、醉态,“信著全无是处”的反语其实暗示了现实本身的荒谬。

(艺术手法见P141-142,过对此题语焉不详,故从略)

6.简述姜夔词与周邦彦词、吴文英词的区别

  姜夔的词承续北宋周邦彦一派,十分讲究音韵格律,然而姜夔的词风又于周邦彦明显不同,不再像周词那样讲求章法铺叙,词意密丽,而是追求意境幽远,情感杳渺。

这种意境被张彦《词源》许为“清空”,即词的意境清冷幽僻,多从虚处着笔,旁衍侧应,很少直白抒情,借助暗示、联想和意境的渲染感动读者。

这种作词法使姜词十分含蓄蕴藉,近于风雅兴寄之体。

  吴文英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注重音律,讲求雅致,但他的词风又与姜夔明显不同,他不是避实就虚,将真实情感遮蔽起来,而是抛开一般的记事铺叙,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常常运用梦境,并多用指代、象喻,艳字丽词,意象词语的组织也常常出人意表。

这些表现方式与词的深挚内容结合起来,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描写恋爱经历的长篇《莺啼序》。

张炎在《词源》中称吴文英词为“质实”,以与姜夔的“清空”相比,并批评他“凝涩晦昧”,“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1.试述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及其普遍而频繁。

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元代前期,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镇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的兴盛发展起来了。

商业性的游乐场日益增多,这就为杂剧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

在北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戏剧活动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的开展,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

也有力的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其次,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发抗情绪。

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军事、政治方面严加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当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统治者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使他们不自觉地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

金元之际,文人沦为奴隶的极多;元代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汉民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普遍降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他们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由于元代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传“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正是当时文人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杂剧创作为生,大大壮大了杂剧创作的队伍,提高了杂剧的质量。

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就有利于杂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进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代杂剧演员数量极多这在夏庭芝的《青楼集》,《马可波罗游记》都有记载。

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这使得他们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丰富和提高了杂剧艺术。

而且,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朱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

这也使她们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情与意图,有利于提高了杂剧表演的艺术水平。

2.论述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

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首先,高利贷如羊羔二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

  关汉卿着力要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社会的冲突。

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

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

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

窦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

在不道德社会现实中,坚守传统的道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

“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

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恩德节、孝等道德情*,,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

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3.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以其卓越的戏剧艺术,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家之林。

  首先,他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他对杂剧具有草创之功,对完备杂剧体制贡献最大不仅在外在形态上如一剧四折进行了探索,而且在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的安排上,关剧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匠、意匠惨淡而又流转自然,处处都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同时也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戏剧的民族特征,成为戏剧艺术的典范之作。

  其次,关剧题材广阔,无所限制,从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地表现功能。

更重要的是,他写什么像什么,让特定的情境和语言为刻画各种人物服务,从而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侠义机智的赵盼儿,胆识过人的谭记儿、勇武豪壮的关云长等

  最后,语言风格豪放不羁,属于本色派。

4.试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的突出之处,在于对崔莺莺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

“花落水流红,献丑万众,无语怨东风。

”正是这种难以名状、难以捉摸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吟诗时,她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于是她陷入了情网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之苦。

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正在这时,变生意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

张生仗义修书,请好友百马将军前来解围。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因怀疑张生此举有乘人之危之嫌,故而出尔反尔,躺他们以兄妹相称。

这件事实际上赋予了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时赋予了崔、张的爱情内在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生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要艰难。

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

这实际是表现莺莺的“假意儿”。

可以看出崔莺莺要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在认可了爱情的合理性之后,她还不能不积蓄相当的心理准备,以便承受这种感情。

  莺莺和张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张生上京应考求官,他们的爱情又面临新的危机。

长亭送别时的那段唱词,揭示出她复杂的心理。

既担心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将自己抛弃。

莺莺和张生的最后团圆,实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这样的恋爱心理及其展开过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1.简述元代历史剧的倾向

  元杂剧里有不少以历代军事、政治斗争或文人为题材的历史剧,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历史剧,或则流露出金、宋文人士大夫的故国之思,或则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或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多带有强烈的现实感。

其中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成就最高。

元代前期历史剧中的大量水浒戏,都是借水浒好汉扶贫济弱、除暴安良,为平民百姓伸张正义,表达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其代表。

还有一些以前代文人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如王伯成的《贬夜郎》写李白,这些杂剧都多少表露出文人对于前途的绝望情绪和鲜明的归隐思想。

  后期历史剧则更多地通过对古代“圣君贤相”、“忠臣义士”的表彰,要求恢复儒家仁政,振兴封建伦理,以挽救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

如杨梓的《霍光鬼谏》等。

以文人为题材的作品着重表现文人对仕途黑暗的怨愤和对功名富贵的热望,宫天挺的《范张鸡黍》是其代表。

2.简述元后期散曲的特点

  后期散曲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反映社会生活更广泛,作品多讲究清秀华丽、缠绵婉约,或多或少地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色彩。

但后期总的创作倾向出现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风格趋向雅正典丽,更注重字句的锤炼、对仗的工整和典故的运用,逐渐失去了前期散曲所显示的民间文艺通俗平易的特色和质朴自然的意趣代表作家有张可久、乔吉等。

3.简述《琵琶记》结构布局的特点。

  《琵琶记》在结构布局上,成功地运用了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手法,以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悲欢离合构成两条线索:

仕途与穷途,京城与乡村,富贵与贫贱,安乐与悲苦……两相映照,交错穿插,形成强烈的对比,并逐渐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

如,写罢蔡父临死前大骂伯喈不孝,就写伯喈自叹“他乡游子不能归,高堂父母无人管”;写罢五娘兜土筑坟,立即写伯喈对月怀亲……这种一以贯之的往返映照,奠定了中国戏曲自由串联时空的流线型结构的艺术格局。

这一结构给人一种立体的、流动的、联想的审美感受,构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1、简述欧阳修散文平易的文风

  欧阳修的文章平易近人、纡曲蕴藉。

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摒弃了怪奇的文风,能愈雄奇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

在文体形式上,他认为骈体文“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吸收其有益成分,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并将古文笔法融入骈文写作之中,开创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在欧阳修的努力下,古文在文章写作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

欧氏的平易文风也成为宋文的代表文风。

2、简析柳永词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柳永的词作中除了描写闺怨思妇的生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他的“狭邪”生活。

这些词主要以歌妓生活为描写对象。

由于柳永与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的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她们欢聚别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道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如写她们“刚被风流沾惹”的羞怯,因悔悟“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而产生的“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愿望。

一般而言,这些歌妓的形象是泛化的,并非特指,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3、简述苏轼理趣诗的特点

  苏诗中有不少理趣诗。

所谓理趣诗,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新泥”,以蕴涵哲理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世变迁的惆怅之情;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借写景而谈处世哲理,成为理趣诗的名篇。

苏诗中的“理”,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另外,苏诗理趣诗中还有谈佛论禅之作,如《琴诗》,借咏琴而阐发禅理,别有韵味。

谈空说有乃至“借禅以为诙”之作也不少。

然真正富于理趣的还是诗中采集的那些生活中迸发的星火。

4、简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观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见于当时党争中以诗干政的风气,反对用诗直接比附时事的作法,提倡诗歌的相对独立性。

在创作中,他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喻传统,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展现个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时有反对在诗中放纵情感认为作诗应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

如他的《登快阁》一诗中“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诗人摆脱俗物、在观赏自然中回复真实自我的愉快心情,从颌联中,有可见出诗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个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由于黄诗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议论时政的创作题材,因而使他的诗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诗人觉得诗人有意回避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使之他的诗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5、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继承婉约词风而能更进一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造诣。

  首先,她的词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

  其次,她的词能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

另外,她的语言既充分发挥了婉约词家精于修辞、造句精巧的特点,又往往贴切生动地化用口语,比喻的惊奇,铺叙的自然,都令读者叹服。

如她晚年代表作《声声慢》,将“物是人非”等具体情事完全隐去,而集中描写“愁”的过程、情态本身;通过如实地铺叙景物,真实展露词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奈的精神状态;一连串的反诘句式,在绝望中却透露出作者一贯的刚强性格‘起首连用十四叠字,更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