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2466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docx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

NewlycompiledonNovember23,2020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

浪潮腰斩通软上市试验空降兵败走泄露股权天机

出处:

南方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文/郑小伶

  “实验”夭折

  初冬的北京夜晚,顶着寒流去见刚刚从浪潮人事风波中被清洗出局的浪潮通软(下简称通软)原CEO李波,记者路上反复核算的是这次采访的机会成本。

在几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被采访人讲述了一个咨询公司参与企业“改造”的故事,持续近十个月,而后无疾而终。

  “这场实验被拦腰截断,我们拿到咨询费后将全部撤出,企业按照自己的轨道往前走。

”李波的眷恋在冬夜里显得苍白无力。

  进入通软之前,李波和他的上海远卓咨询公司是通软的咨询顾问。

致使他“转型”进入通软核心层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与通软高层的人脉关系,也有以往业务层面的“合作”积累,而最重要的还是他对通软海外上市的承诺。

偏居齐鲁圣贤之地的浪潮集团,对操作海外上市因陌生而生恭敬。

于是,咨询顾问摇身一变为CEO。

  与李波一道进入通软核心层的还有他在上海远卓的合伙人,夏海宁,任通软“COO兼CFO”。

当时通软约定两人的年薪是50万,或者以咨询费的形式支付给远卓公司。

记者颇为疑惑,以主要合伙人的身份来介入通软的运营。

一年只收费50万,这样的咨询费是否低于行规李波的答复很肯定:

“当然不仅仅是这50万,上市后的股权和期权才是我们要的东西。

  李波为通软制造了一个“上市故事”,也为自己寄存了一份理想。

这个理想曾经触手可及。

用李波的话说,还差几个法律程序,通软上市前融资的第一笔钱就可以到账了。

  但现在,“实验”已被拦腰截断。

  清洗出局

  节前,浪潮集团内部部署了一项涉及下属子公司浪潮通软的增资项目,以及一项通软公司的人事调整方案。

这个原打算悄然行动的内部调整被浪潮员工提前向媒体“泄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人事风波”,浪潮集团几方高层急赴济南总部“集中开会”。

  李波通过媒体曲折表达的版本是:

“因通软公司海外融资上市后的控股权问题,原通软CEO李波、总经理王虎、副总经理蔺国强为主的通软高层全体辞职”

  而浪潮集团称:

此次集团增资通软是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步骤,而通软的人事变动是为了经营队伍的年轻化。

“浪潮集团下一步资本运作的重点是推动通软的上市。

”当初李彼得以进入通软核心层的承诺,浪潮依然念念不忘。

  浪潮集团同时明确,李波们的“头衔只是对外身份,集团默认,但没有正式任命。

他们在通软的正式职务是负责咨询、融资业务的高级管理顾问。

  据李波称,当时对他的任命是由孙丕恕的前任王爱先下的聘书,而正式任命的法律文件要等融资的钱进来后由新的董事会签。

当初近乎随意的任命,如今以非常正式的形式解除了。

  在大环境、小环境都不利于重提海外上市的时候,通软不得不“无限期拖延海外融资的设想”。

出来收拾局面的是刚刚坐上集团总裁位几个月的孙丕恕。

孙启用的是在王虎时代一直大权旁落的35岁的通软副总裁王兴山,原通软总裁王虎进入了集团董事会。

  此前的10月11日晚,记者曾打通已经离任的原通软总裁王虎的手机。

已50多岁的他正在济南家中休息,称“心态平和”。

记者询问王虎是否会离开浪潮,王称现在不便发表意见。

事隔半个月后,集团结了王虎一个新角色-“通软公司董事长”。

  相对于对通软创始人王虎的安排的费尽心机,对李波等人的取舍浪潮完全无需顾忌。

据说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曾经有挽留李波等人之意。

但双方心照不宣,这种挽留多是一种善意的姿态。

  时间表到了李波、夏海宁不得不退出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但其实李波们在通软所承担的职能已远非“经理人”的范畴。

  李波说,我们出界了,但这是事前约定。

  通软硬伤

  李波是典型的海龟派。

1994年从德国基尔大学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和经济学博士之后,他曾经任德国着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上海首席代表。

1997年后,李波辞职约了四个合伙人注资120万元成立上海远卓咨询公司。

据介绍,远卓三年来利润总和为3000万左右,不仅无法与国外大型咨询公司抗衡,在国内同行中也只属中级。

充当一家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融资、股权改造的操盘者,李波等人的实力显然无法与投资银行相比。

但远卓可以为引入投行做“战略项目”指导。

  李波在1999年结识王虎。

当时王虎的一个冲动是要把远卓纳入通软的盘子里。

其时通软已进行了两年的由财务软件向ERP管理软件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据安达信的评估,通软在2000年的利润是1000多万元,接近金蝶香港创业板上市时的年利润。

而据远卓为通软所做的“战略规划”:

再做一年,通软2002年利润可达3000万元,上市条件不弱于金蝶。

仅从利润数字看,通软离海外上市的路途并非遥不可及,但通软的致命“硬伤”却使诸多投资机构无意追捧,一是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弱势地位;二是没有国际化的团队,王虎与中层存在年龄断层;三是股权关系不明确,股权多次变更引发纷争险酿人事风波。

  争夺“员工股”

  故事的源头在浪潮集团。

浪潮对通软的控制力度随集团业务的调整而调整,而且有两极化的趋向-放弃或是全盘控制。

几年前通软成为浪潮集团内股份私有化的试验田,是一种“创新”;而现在集团对通软增资控股集中化控制,是另一种“创新”。

  浪潮集团是百分之百意义上的国企,总资产达13亿。

九十年代初浪潮以不到100万注册资金成立了通软,浪潮集团通过其控股企业山东浪潮齐鲁软件产业有限公司持有通软38%的股份,“山东齐鲁软件”是上市公司齐鲁软件(600756)和通软共同的母公司。

  在通软,原来的控股方除第一大股“山东齐鲁软件”占38%外,其余62%为自然人持有,即以通软几位创始人为主的员工股。

“员工”持股的隐患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

  在李波的介绍中,“员工股”是上市融资引入的新股东、集团、中介机构等几方皆在争夺的重心。

当然,如今最后的胜利者是集团。

此次浪潮花5000万左右增持通软股份至55%,成为通软的绝对控股方。

  孙丕恕做过些什么-让李波如梗在喉,但是说不出一个“不”字

  据介绍,在9月中旬的一个周末,集团以通软员工持股会的名义提出收购员工股,收购价5元,其中一半是实际购入,另一半是委托授权;9月28日完成股东转换手续,第一大股东浪潮集团间接增持55%股份(其中34%为集团员工持有),员工股降为45%;9月30日临时董事会拿出新的经营班子的人选,海外融资计划退出;10月16日,通软新的董事会通过王虎任董事长的提议,王虎缺席,暂时没有接受。

  集团增持的目的很明显,将曾经一度脱离控制的通软公司再“拉”回来。

在济南浪潮集团的总部大楼里,集团和通软分别在三楼和四楼办公,但通软以前从不下楼开集团的会。

孙丕恕坐正,整合完PC与服务器两大块之后,腾出手来的下一件事就是“摆平”通软。

  李波对记者感叹,在通软时他和夏海宁整天忙于通软与外界的业条沟通,疏于与集团、与员工的沟通,他认为这是他们“兵败”的一个原因。

其实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可能可以避免的闪失,“一朝天子一朝臣”,咨询公司在企业变脸时刻被淘汰的命运可能是天生注定。

上市故事

  咨询公司为什么要挤到企业的管理层去,这不是不务正业吗回答记者的问题,李波讲了一个咨询业普遍流传的故事:

麦肯锡公司的创始人麦肯锡死在芝加哥一家百货公司CEO的任期内。

李波说,咨询公司这样做有两种可能,一是被客户邀约;二是可能获得高于咨询费的利益。

  通软与其它盯着海外上市的企业比,没有特殊的体制壁垒、也没有更丰富、冒险的故事元素。

几方围绕的利益争夺焦点只有一个-62%的员工持股权。

  2000年底,通软海外上市初现曙光。

当时,美国一家基金看中了通软,委托香港管理公司与通软展开紧密接触。

香港管理公司的主席MosessTseng原是高盛亚太区总经理。

他们的计划是投入55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来收购通软30%的股权。

通软的计划是2001年3月份550万美金到帐;新的股权划分是集团占26%、员工股占50%-30%。

员工股实际上是浮动的一块利益。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神秘的中介-“丰元基金”。

据说是它将香港管理公司引入通软的,所以也就有了丰元基金的要价:

要在通软整体股份的盘子里拿走7%的股份-“期权加股权”。

而在行规里,通常的一次性融资的中介费不超过3%。

  丰元基金给通软上下留下了并不美好的印象。

它拟从62%员工股中11%的期权中拿走一半。

而通软员工近500人,从1994年改制,员工集资几十万,就在期盼上市神话的兑现。

这种背景下,集团对丰元基金引入的融资渠道没有可能表现积极。

  记者问过李波,是谁将丰元基金引入通软的李只回答了一点,丰元基金与远卓咨询没有一点关系。

  只差两个月

  另一家投资基金也对通软传达了示好的信息。

这是全球着名的ING霸菱投资银行,据说他们观察通软已经有些时日。

甩掉了中介环节,ING霸菱做的优化方案是投550万美金享有与同等的股权,唯一的变化是希望收购62%的员工股的一部份,其收购价已经开出。

ING霸菱还提出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建议。

当然这也是让李波他们乐意接受的方案。

  此时,通软公司的价值按净资产的两倍2400万评估有亿。

  据李波透露,这个方案只等ING霸菱与通软签定最后协议。

这时候是2001年的8月份。

时间时刻提示着当时的通软管理层。

6月份,孙丕恕正式上任浪潮集团总裁,当时的他尚来不及清理通软的事宜。

三个月之后,孙丕想整合业务的手伸到通软,ING霸菱方案不得不中止。

  孙丕恕否定的不是海外上市本身,不是ING霸菱的方案,也不是时间表。

他对通软在浪潮全盘棋局的位置和作用有了一个新的定位。

而其中集团控股通软,是必走的第一步。

  李波望洋兴叹。

他们输在时间上,只差两个月,ING霸菱的投资就进来了。

  远卓咨询公司的要价也透露出来了,他们将从期权中拿走6%,相当于全部员工期权12%的一半。

在亿的盘子里,他们可以分到的是900万元左右,而上市后的价值会更高。

咨询业务中没有比这更好的收益方式。

李波总结,这一点也是点燃他和夏海宁与浪潮集团矛盾的诱因。

  远卓咨询公司没有淘到理想中的金子就被踢出局。

他们的“咨询”理想是职业经理人直接进入企业来操作、来改造企业。

他们想在通软这里做一个“实验”。

结果“被拦腰砍断”了。

  2001年初冬。

经历了几番上市折腾的通软,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新上任的王兴山没有否认远卓咨询在通软的市场营销、品牌运作、引入基金等方面所做的推进作用。

但是,他还是会重建通软企业价值的。

  王兴山在提到通软在REP市场的实力时,特别提到软件出口的设想。

  有证券市场人士说,通软上市最为成熟的时候是2002年底以后。

  记者曾经问过李波,你们为通软所做的咨询业务全部到此为止了吗李波说,8月份通软的回款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O%;9月份回款放缓了。

我们正是9月初决定离开的。

现在我们对外的说法是-提前完成对通软的咨询业务。

等把咨询费结清,我们就与这个企业无关了。

  通软的海外上市故事成了一个大话西游版。

而中国企业对上市的“敬畏”又何时休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