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105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docx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要点

文章栏目:

职业卫生评价来源:

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

232评论:

0顶:

0踩:

由于各种有害因素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存在形态名异,各行各业生产工艺差别很大,因此在控制技术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应从设备、环境、人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其目标是使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1、使生产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危害因素是治本的对策

(1)根本的途径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在手工作业,开放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防护设备都有其局限性。

(2)禁用剧毒原料。

如苯禁用于稀释剂、含铅汽油禁用汽车燃料、人造石英砂禁用于型砂,有机磷农药禁用于灭虫等。

(3)湿式作业,水法生产已是一项成功的措施。

湿式采煤已被列入操作规程,陶瓷厂原料水磨,石粉厂水磨石英效果都比较好。

2、控制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污染,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是当前主要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

(1)对有害物质产生源的封闭、阻断、屏蔽。

(2)通风、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

3、个体防护性措施

(1)缩短接触时间。

(2)个体防护用具。

一、粉尘控制措施

1、工厂防尘

工厂防尘当前有两套措施办法,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办法,密闭一通风一除尘措施办法。

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经济,已被广泛应用。

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干法生产(粉碎、拌料)容易造成粉尘去飞扬,可采用本办法,改革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密闭—通风—除尘措施的基础,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密闭—通风—除尘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2、矿山防尘

(1)井下防尘措施是由井下采矿过程及生产环境的特点的决定的,我国已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以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尘措施。

包括湿式凿岩,放炮后喷雾降尘、加强通风,以及一些必要的辅助措施。

(2)露天矿防尘主要是控制主要发尘源,加强对司机室的防护和运输过程的喷雾洒水。

二、工业毒物控制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使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先办法。

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无毒、低毒的代替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毒物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就很重要了。

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系统必须注意防火、防爆,合理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环境污染。

2、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技术准则。

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

局部排气罩按构造分为密闭罩和开口罩两种。

3、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生产中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有害气体净化方法也有所有同,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三、控制噪声、振动的原则

1、控制生产性噪声与振动应掌握三个原则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

主要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或机械过程中,采取消声减振措施,使噪声、振动达到对人体无害的水平。

(2)消除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主要从建筑设施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3)加强个人防护。

2、控制措施

(1)降低噪声源本身产生的噪声是降低噪声的根本办法。

(2)用声学的方法减低噪声,如吸声、隔声、隔振,个人防护有耳塞、耳罩、防声帽等。

四、电离辐射的防护

五、防暑降温措施

六、职业性传染因素的控制措施

七、个人防护用品

个人防护用品在预防职业病危害中,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是主要的防护手段。

1、防护服:

主要有防止热辐射和防化学污染的防热服,防护化学污染服。

2、防防眼镜和防护面罩:

主要防护眼睛和面部免受电磁波(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等)辐射,以及烟尘、粉尘、金属和矿石碎屑、化学溶液溅射的损伤。

防护眼镜有反射性防护镜片和吸收性防护镜片。

面罩有防固体屑末和化学溶液溅射的面罩,防热面罩,金属网面罩、电焊工面罩。

3、呼吸防护器:

包括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种类繁多,根据结构和作用原理,可分为过滤式(也称净化式)和隔离式(也称供气式)两大类。

4、噪声防护器:

有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盔。

5、皮肤防护用品:

主要是防护手套和膏膜,目的是防护手臂、皮肤污染。

回到顶部版权信息:

本文来自职业卫生网:

怎样保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全面识别实现重点检测并不遗漏任何高风险?

文章栏目:

职业卫生评价来源:

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

253评论:

0顶:

0踩: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是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中之重,怎么样才能保证全面识别?

重点检测?

不遗漏掉高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这部分内容能衡量一个服务机构或一个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水平。

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有关因素的调查、检测与评价的条款有3大点:

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a)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b)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c)劳动定员及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明确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仪器、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检测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有关这部分内容,可以参加我前段时间写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日志。

需要注意的是:

1)粉尘性质的判定

如果粉尘性质不清楚,一定要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检测。

检测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注意不能混杂有金属丝、颗粒状物质,必须是粉末样物质。

否则采用焦磷酸方法时焦磷酸可能对这部分物质不能消化,就会错误的认定为游离二氧化硅。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形态的二氧化硅与硅单体,这部分粉尘也不能去做此类检测。

按照GBZ2.1有呼尘限值标准的粉尘须做呼尘检测,其道理我想大家应该明白。

因为最终能进入人体内的只是呼尘,大直径的或超小直径的是不能进入机体内部的。

2)噪声类型的确定

绝大部分报告书中对噪声没进行类型确定。

其实噪声类型不同,其数据处理与检测方法是不同的。

8h与40h等效声级的计算条件,大家不要弄混。

噪声的测量,依据用人单位要求不同而有些不同。

比如有些单位要求对场所进行测量,有些要求对每个工种进行测量,有些要求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进行测量。

不过大部分是对劳动者工作地点的耳根部位噪声强度的测量。

在测量噪声的时候,最好确定80分布范围,以便确定应职业健康检查人群。

3)化学因素的检测

酸碱等无机物质很容易确定,但有机物质因为供应商的不诚实、MSDS材料的不可靠,导致无法正确识别。

挥发性组分分析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个方法也有偏差。

比如有些化学物质进入空气中很快凝固,无法检测挥发性组分。

也有无法确定的其他原因导致挥发性组分与实际存在的物质不一致。

因此,既要结合挥发性组分分析的结果,还要结合其他要素来综合判定。

比如既往的检测报告、行业举例、类似企业类似工种的检测报告、文献报告、原辅料分析等等。

浓度类型的采用必须与GBZ2.1的限值浓度类型一致。

除限值评价外,还要充分考虑是否经皮吸收、是否是致癌物、是否是致敏物、是否是高毒目录物质、是否是当地高风险物质等。

现场采样时,须记录劳动者接触时间,因为接触时间与结果的计算密切相关。

4)其他因素的检测

紫外线的检测与其他检测不同,可在防护罩后面检测,其他因素的检测一般在环境中采样检测。

照度的检测可只限于照度标准内的情形,比如精细作业,只去1-2次巡查的地下室就不要做照度测量了。

5)关于生产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如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标,要评估可能波及周围劳动者的范围。

比如80分贝噪声波及的范围,超标化学因素逸散的范围。

另外,要格外关注其他工作场所有害因素逸散对本岗位的影响。

6)关于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报告书中都要求列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一览表,该表须用实际检测结果进行矫正。

比如未检出的工作地点人员可不列入接触人员,但要考虑检测风险。

7)关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如果劳动者上班时候是到处走动的,那么他可能会接触到所到之处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性别差异、劳动强度大小、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8)关于结果评价

根据职业卫生学原理,N次检测中取最高值进行评价,如果最高值超标了,就判定为超标。

但如果个别数据特别的高,比如高出2个标准值,这个时候在追溯现场记录,是否存在检测偏差,最好重测。

在列结果分析表格的时候,不要都把原始记录写上。

GBZ/T197第4页有这方面的要求“原始数据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

栏目设置可包含:

序号-评价单元-子评价单元-工作场所-工种-岗位-检测结果(最小值~最大值)-判定等。

对每一个表格都要进行一段文字的描述,检测结果也不例外。

尤其是要对不合格点,要做详细的评价。

比如一个物质超标了,那么最好列出所有的检测结果。

除最小值与最大值外,也可计算总合格率、单项合格率、工作场所合格率等指标。

如果要再上一个台阶,可应用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T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

生产性粉尘、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

化学物、GBZT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

高温、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等进行分级评价。

还可以应用其他成熟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的规范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该规范里规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布点、频次等方面的要求。

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有更加详细的要求。

每个物质的检测方法都有具体的标准,比如苯GBZ/T160.42。

具体方法规定了采样介质、流量、时间、保存方法等。

物理因素测量方法有GBZ/T189.1~11,粉尘检测方法有GBZ/T189.1~5。

此外尚有GB/T934-2008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版权信息:

本文来自职业卫生网:

风险评估在职业卫生评价中应用的认识

文章栏目:

职业卫生评价来源:

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

246评论:

0顶:

0踩:

职业病危害评价是一个既古老而远未发展成熟的一个领域。

记得毒理学鼻祖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剂量决定危险性,任何物质都是毒物,只是剂量不同,有些物质表现出对人健康有害,有些物质则无害。

这是最早的含有风险评估的意思。

现在关于风险评估市面上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提供文献寻找到,有些研究生也在做这方面的课题,据说这个领域也是今年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热门课题。

我想风险评估第一步,必须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毒性,也即是本质毒性,对人机体的损害作用与类型。

懒得去查询相关文献,物质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大概可归类为以下几个类型:

1、不是人体必须的物质都是有毒或有害因素。

在识别有害因素时,先要看看这个物质是不是我们身体必须的,如果不是必须的,肯定就是有害因素。

比如铅,我们机体的任何新陈代谢都不需要它,那么它肯定是对人有害的。

2、即使是我们人体必须的,但也不能过量吸收或储存。

如氧气是我们机体存活的最基本物质,但在当氧气超过适用浓度时也会发生中毒。

相反,缺氧也会导致死亡。

3、有些物质不同的价态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比如铬,三价铬离子是人体的必须元素,而六价铬则对人是有害的。

三价铬与烟酸、谷氨酸、甘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结合,增强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参与葡萄糖代谢;能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