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648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

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7~9题。

年代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次数

20

27

47

63

82

损失

385

690

1242

1929

5385

7.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   )

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

8.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   )

A.暴雨造成的水灾                  B.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C.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              D.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9.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到网络查资料,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

请回答4题。

代号

国家

冰岛

伊朗

土耳其

墨西哥

美国

印度

印尼

新西兰

中国

日本

10.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

A.①②        B.③⑩        C.④⑧        D.⑥⑦

从2006年4月16日夜间开始,受蒙古气旋南部偏西风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和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浮尘天气。

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最大范围的强浮尘天气。

其中5次是强沙尘暴。

据此回答5—8题:

11.沙尘暴属于(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地质灾害       D.天文灾害

12.本次浮尘天气大都出现在夜间,原因是(   )

A.风力较大,沙尘容易吹起           

B.夜间湿气大,沙尘容易被吸附在地面附近

C.建筑工地大都在夜间施工,导致浮尘扩散

D.夜间上升气流少,主要是下沉气流,使沙尘从高空降落

13.吸入沙尘量过多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危害最大。

主要原因是(   )

A.儿童抵抗能力差                   

B.儿童个子矮,吸进去的都是大颗粒的扬尘

C.沙尘对成年人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儿童影响非常强烈

D.儿童贪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长,吸入的浮沉多

14.浮尘天气期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以吹散尘土 ②沙尘天气人们要尽量减少出行 ③城市建筑工地也要注意提前做好防风降尘工作 ④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驱散浮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06年第一号热带风暴“珍珠”(CHANCHU)于5月9日20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东550千米左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15日2时进一步加强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45米/秒)。

强台风“珍珠”经我国南海北上,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登陆。

进入福建省境内后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受台风影响的各地政府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紧急转移人口一百多万。

据此回答9—11题:

15.上图为台风中心经过我国东沙群岛的某气象站时测量到的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则台风中心接近该气象站的时间为(  )

A.5时       B.11时C.17时      D.21时

16.当台风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登陆时(  )

A.处于18日的范围大约相当于全球的四分之三

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属于西半球 

D.孟买正是烈日当空

17.从5月14日到18日,广东、福建等地受一股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形成强劲的东北风,将迫使台风向左偏转                 

B.加剧南方的干燥

C.华南地区上空的冷空气有助于削弱强热带风暴的势力       

D.形成大量的对流雨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回答1~4题。

18.下列自然灾害,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①洪水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

19.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D.台风与寒潮()

20.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台风C.泥石流D.洪水

21.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修建“西所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

22﹒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叙述正确的是()

A.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B.确定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C.灾后恢复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挽救生命

D.灾中应急最重要的工作是要通过建设加强灾区的抗灾能力

23.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                   

 A.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

24.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25.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中,出现旱灾最少的是()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地区

26﹒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27.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28.“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A.防御寒潮和台风     B.防治风沙和水土流失

C.防御干旱和泥石流    D.防治洪涝和滑坡

29.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B.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唯一源地

 C.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D.台风能减缓我国华北地区伏旱的旱情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1990-1995年)图(图中“风雹”包括大风、龙卷风、雹灾等灾种)回答13-14两题

30.以上灾害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A.洪涝B.火山爆发C.地震D.干旱

31.根据资料可以看出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灾害按表现特征主要是()

A.缓发型灾害B.突发型灾害C.过渡型灾害D.人为诱发灾害

32.以下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是()

A.地震B.过量采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

C.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D.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33.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火山活动B.地质构造C.外力作用D.褶皱形态

3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

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35.采用“无坝引水”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阿斯旺水利工程C.伊泰普水电站D.长江三峡工程

 

2001年冬季,黄河乌海段发生决堤现象,回答36-37题。

36.黄河乌海段发生决堤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暴雨成灾B.台风过境普降大雨

C.发生凌汛现象D.大堤多年失修

37.防治此类决堤现象发生的现行的措施是

A.飞机轰炸B.跨流域调水C.修水库D.加固大堤

38.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御的最基本途径是

A.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修筑沿岸堤坝,彻底整治河道

C.积极参加财产安全保险事业

D.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9.下列防洪措施属于工程性的是

A.实行防洪保险B.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C.修建分洪区D.加强分洪区土地管理

4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主要原因是()

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②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③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低山丘陵大而集中 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较之南方低山丘陵更加崎岖不平 ⑤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抗侵蚀能力更低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

C.①②⑤D.①③⑤

41.各种自然灾害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A.各自然灾害都发生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内

B.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C.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主要取决于发生区域内自然环境因素

42.下列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危害严重的是()

A.粘虫B.松毛虫C.蝗虫D.稻螟

43.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爆发的是()

A.干旱B.多雨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

44.造成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人为原因是()

①流域内普降暴雨②上游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下降③下游围湖造田,行洪区被农田和建筑占据④下游入海口处挖沙、采沙现象严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5.“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指

A.森林雷灾B.乱砍滥伐C.森林虫灾D.毁林开荒

46.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遥感主要用于灾害信息的空间定位

B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

C遥感技术——信息获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D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和信息数据空间分析

47.棉铃虫重灾区主要分布于()

A.东北平原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云贵高原

1998年6月长江流域发生连续暴雨,干流连续6次出现了大洪峰和高水位。

回答下题。

48、造成连续暴雨的自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长江流域B锋面活动持续停留在长江流域

C台风影响造成连续暴雨D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49.防御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003年7-8月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0.与高温天气相伴的灾害性天气往往是()

A.洪涝灾害B.干旱灾害C.滑坡和泥石流D.蝗灾

51.某日,上海受台风影响,其风向是西北风,则此时台风中心大约位于上海的()

A.东部B.西部C.南部D.北部

52.在南方受高温煎熬的时段,我国北方很可能出现()

A.寒冷干燥天气B.高温多雨天气C.干热风天气D.晴朗温暖天气

53.能缓解南方高温天气的大气活动有()

A.台风B.龙卷风C.海啸D.寒潮

54、图5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浓雾出现的情况,从中可知此地区浓雾()

A.主要发生在夏季

B.主要发生在秋、冬与春季

C.与月均温有关

D.与月均最低气温无关

 

二、综合题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6分)

 

 

3.(2007山东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

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

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

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

“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

(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

(6分)

 

5.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

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6.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

(不少于三项)

 

7. (2009年高考文综浙江卷)“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10分)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3分)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4分)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3分)

8.(2009年高考文综山东卷)表6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区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6(单位:

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贵州

21

35

54

5

0

0

0

0

0

0

36

8

四川

23

7

26

8

0

0

0

0

0

0

0

3

云南

25

104

534

155

19

0

0

0

0

0

0

6

 

(1)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2分)分析原因。

(2分)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6分)

9.2009年高考地理海南卷25、(10分)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

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

(2分)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

(8分)

 

10.2011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11.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图12为1969年~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8分)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2分)

12.(2011年高考地理海南卷)图11示意日本东北部(约38.8°~39.1°N,141.5°~142°E)沿海区域。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

1

C

2

A

3

A

4

A

5

BC

6

AD

7

C

8

C

9

D

10

C

11

A

12

D

13

B

14

B

15

C

16

C

17

C

18

A

19

C

20

A

21

D

22

A

23

C

24

D

25

C

26

A

27

A

28

B

29

C

30

A

31

B

32

C

33

B

34

C

35

C

36

C

37

A

38

A

39

C

40

C

41

C

42

B

43

C

44

B

45

B

46

C

47

C

48

B

49

D

50

51

A

52

B

53

A

54

B

1.答案:

(10分)

⑴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6分) 

⑵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4分)

 

2.答案:

(10分)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

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

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4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

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6分)

3.答案:

(10分)

(1)②区。

依据:

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3分) 

(2)②区:

春季降水少;升温,蒸发旺盛。

③区:

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4分)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3分)

4.答案:

(10分)

(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

(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

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2分)

 有利影响:

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

(2分)

5.【答案】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6.

(1)旱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