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9551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洋流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

微专题洋流

【知识构建】

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具体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环流系统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风环流

西风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40°~60°的海域

流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冬季:

逆时针

夏季:

顺时针

自西向东

南半球

逆时针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大洋西岸(大陆东岸)

暖流

寒流

寒流

大洋东岸(大陆西岸)

寒流

暖流

(2)北印度洋洋流的季节变化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

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甲图)。

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西南风)的影响,深层冷海水上泛,在上升流的影响下,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乙图)。

【高效速记】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

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先记住洋流模式,然后把它对应到各大洋中。

如右图:

采用想象法:

利用分数式“

”联想记忆:

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类型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的形成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

【拓展延伸】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

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

(2)分布:

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

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三、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

1.判定南、北半球

(1)常用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

第一步:

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第二步:

根据南北半球确定洋流方向(顺、逆);第三步:

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

(2)依据海水等温线数值在南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判断

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则该海域在北半球;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

如图,为北半球海域。

2.根据等温线判定洋流性质、流向及名称

内容

方法

图示

判读

性质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确定

流向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该图为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判断

名称

该图若为大西洋某区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

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3.根据海陆轮廓、岛屿等地理事物进行判断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

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的中低纬海域。

(3)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名称。

图中AB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北大西洋暖流;BC洋流向南流,应是加那利寒流;由C出发向西流的洋流为北赤道暖流。

(4)分析洋流的影响。

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发育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高考例析】(2017·课标卷III)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学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1.D根据图例信息,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沿水平方向)数值由小到大,呈递增趋势,故本题选D。

2.C太阳辐射分布因素主要和纬度、海拔、天气状况等相关,图示区域纬度相差不大,近似同一纬度,同为海面,浮游生物所在的海面区域空间较小,所以太阳射因素不是主导因素B不对;该区域位于长江口,此时受季风洋流的影响,沿岸流应该是向北流,与图示信息不符,D不对;根据题干信息“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而长江淡水带来的营养盐分较多,所以浮游植物应在河口处多,离河口远则少,而图中信息是离河口近少,所以A可排除;临近河口含沙量多,这样导致海水的透明度低,从而引起表面水体以下部分光照少,温度低,而远离河口的部分由于含沙量少透明度高,则表面水体以下部分光照多,温度高,致使浮游物生物多,故本题选C。

3.A与夏季相比,图示同一区域冬季的水体温度降低,结合题干信息“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可知冬季浮游生物总量减少,BD两项直接排除。

与夏季相比,长江处于枯水期,带来的泥沙量减少,河口处的水体透明度有所增加,这样根据上一题的分析,浮游生物应该往河口方向移动,即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A对C错。

故本题选A。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河北省保定市第二次模拟考试)“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

《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录,是自古以来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

《更路簿》采用罗盘加针位(见下图)的方法确认方向,更数计算两地距离(1更约为10海里)。

如《更路簿》第一条“自大潭(海南岛潭门港)去船岩尾(西沙群岛)用乾兵十五更收”,含义是从大潭启程,到西沙群岛,采用乾巽位(即由西北315向东南北135°)行驶十五更即到。

据此完成1~3题。

1.对“自干豆(西沙群岛的北礁)回大潭门(海南岛潭门港)用壬丙七更转回已亥五更收”理解正确的是()

①大潭门在干豆的西北方向②大潭门在干豆的东南方向③从干豆到大潭门需要航行约70海里

④从干豆到大潭门需要航行约120海里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北风起、大船开,谷雨下、离南沙”——《更路簿》。

古时南海渔民出海捕鱼和返回的时间分别是改与()

A.2月、7月B.5月、10月C.8月、12月D.11月、5月

3.为了抵消东北季风的影响,古代南海渔船自北向南航行时船头需要()

A.向东偏B.向西偏C.向南偏D.向北偏

1.C由材料可知,“自大潭(海南岛潭门港)去船岩尾(西沙群岛)用乾兵十五更收”,含义是从大潭启程,到西沙群岛,采用乾巽位(即由西北315向东南北135°)行驶十五更即到,说明大潭门位于干豆西北方向,①对②错、而一更为10海里,从干都到大潭门需要12更,即120海里,③错、④对。

故选C。

2.D“北风起、大船开,谷雨下、离南沙”说明初冬或者秋末,随着北风运动,有利于开船,所以出海应在冬季11月份前后,而谷雨后就要离开南沙返航,而谷雨大约在4月下旬,所以返回的时间大约在5月份,故选D。

3.A如果不考虑风向对航行的影响,船头应为南北方向向南航行,东北季风会使得船舶偏离航向,向西偏移,为了抵消东北季风的影响,船头应向东偏,故选A。

(2018·黑龙江省仿真模拟(十))中国东部海域汇集了多种水体,如长江冲淡水①、台湾暖流②、中国沿岸流③以及日本暖流分支④等.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中国部分海域的主要水体分布示意图,完成4~6题.

4.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典型锋面涡形成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利于海洋航行B.吸引鱼群集聚C.加快污染物扩散D.形成连续性降水

6.形成舟山渔场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②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③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④长江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

⑤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4.D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

甲、乙、丙、丁四海域中,丁处有多种水体交汇,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丁,D对。

图示甲、乙、丙处只有一各水体,A、B、C错。

5.B典型锋面涡形成产生的影响,使鱼类种类丰富,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最有可能是吸引鱼群集聚,B对。

涡的水流方向不稳定,不利于海洋航行,A错。

涡形成水流旋转,不利于污染物扩散,C错。

海水涡流,与形成连续性降水无关,D错。

6.D形成舟山渔场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①对。

寒暖流交汇,形成锋面涡,鱼的饵料丰富,②对。

多种水流交汇,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③错。

长江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④对。

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底层营养盐类上泛,⑤对。

D对,A、B、C错。

点睛:

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典型锋面涡。

锋面涡形成使鱼类种类丰富,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最有可能是吸引鱼群集聚。

多种水流交汇,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不是上升流影响。

(2018·福建省漳州市下学期第三次(5月)调研测试)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的活火山带,由超过300个火山岛组成。

因附近海域多风多雾、事故多发而被称为“魔鬼海”,也是世界浮游生物最密集的海区。

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7~9题。

7.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成为世界浮游生物最密集区的原因是()

A.海水较浅,光照充足B.火山多发,营养源丰富

C.河流注入,带来养分D.上升流活跃,海水扰动

8.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多大风的原因是()

①地处西风带②狭管风效应③气温变化大④地转偏向力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火山岛附近海域终日雾气弥漫的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B.冷空气遇地热释放的热能

C.寒暖流交汇D.温暖气流经过寒冷的洋面

7.B由题干信息“附近海域多风多雾”可知,阿留申群岛光照不足,A错误;该群岛位于活火山带,火山喷发,把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游生物集聚,B正确;该群岛远离大陆,没有河流注入,附近也没有寒流(上涌现象),CD错误。

故选B。

8.A由图可知,该群岛位于海洋,且位于盛行西风带,摩擦力小,风速大;北部为白令海峡(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狭管效应明显,①②正确;该群岛位于海洋,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③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B该群岛位于海洋,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A错误;该地纬度较高,冷空气活动多,加之火山活动频繁,释放的热量导致洋面温度较高,水分蒸发,与冷空气相遇,易形成雾,B正确,D错误;该群岛附近无寒暖流交汇,C错误;故选B。

(2018·新课标区金优试卷模拟

(一)冲刺卷)沙丁鱼是冷水鱼,最适宜水温范围是14-20℃。

每年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从非洲厄加勒斯浅滩与南非德班海域之间来回迁徙,单程约1000多km。

下图示意一年中沙丁鱼的一次迁徙路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期间,该迁徙区域()

A.每天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B.沙丁鱼迁徙多数时间处在夜间

C.洋流方向同该迁徙方向相一致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

11.图示期间厄加勒斯角附近海域()

A.风平浪静,碧空万里B.白浪席卷,海雾笼罩

C.干旱少雨,风沙卷海D.风雪交加,冰层深厚

10.B沙丁鱼是冷水鱼,最适宜水温范围是14-20℃。

图示期间,该迁徙区域向较低纬度迁移,说明迁移到水温较高地区,此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夏季,每天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A错。

德班东岸受莫桑比克暖流经过,洋流方向同该迁徙方向不一致,C错。

该地纬度低,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D错。

只可能是沙丁鱼迁徙多数时间处在夜间,B正确。

11.B结合上题分析,图示期间南半球是冬季,厄加勒斯角附近海域受盛行西风影响,风浪大,白浪席卷,海雾笼罩,B对,A错。

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C错。

位于亚热带,没有降雪天气,D错。

(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海底盐池是分布在世界部分深海底部的盐水集中分布区,盐跃层是池面与普通海水之间清晰可见的分界。

盐池附近少有动物涉足,却有异常丰富的贝类环绕四周。

以墨西哥湾的海底盐池为例,左图为海底盐池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盐池内外水体盐度和微生物细胞数量分布图。

据此回答12~14题。

12.海底盐池盐度高的原因是()

A.海水蒸发旺盛,盐分积累多B.盐岩层厚度大,盐分溶解多

C.海水温度高,溶解盐分多D.岩浆活动强烈,盐分溢出多

13.盐池中()

A.微生物数量高于海洋表面B.生物多样性低于海洋表面

C.微生物数量随盐度减小而增大D.生物多样性随盐度增大而增大

14.盐池四周环绕有丰富的贝类,最有可能是盐池周围()

A.水温较高B.水质更好C.盐度较高D.饵料丰富

12.B根据图中信息显示,海水盐池的盐份,主要来自于海水底部岩层的盐分,与海水表面的蒸发强度无直接关系,所以A选项不正确;盐水水温高,但不是溶解盐分的原因,所以C选项不正确;该地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岩浆活动强烈,与其盐度高无关,所以选项D错误。

据图可知,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强烈,导致盖层和新岩层出现裂隙,底部溶解了盐岩层盐分的盐水,沿裂隙向上运动到普通海水当中,水温较高,但因为盐度大,密度大,所以集中于海水底层的洼地里,形成盐池,B正确。

13.B读图可知,可以看到的是细胞数量即微生物数量不是生物多样性。

根据图中的纵坐标可知该图的上部并不是表示海洋的表层,而是表达盐跃层以上一米。

A不正确。

通过统计图的判读,可以知道盐池的盐度随深度不是持续增大,而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微生物的数量与海水的盐度,不是负相关关系。

C、D不正确。

根据信息判断,盐池中虽然生物数量较多,但是几乎只有贝类,所以生物多样性低于海洋表面。

14.D根据题干提示,海水盐池的生存环境不适合一般的动物生存。

但因盐度高,大量嗜盐细菌集聚,成为贝类的饵料。

由于饵料丰富,所以也会有能够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贝类在此集聚。

因此选择D正确。

(2016·上海地理)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据此完成15~16题。

15.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

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

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

A.甲、乙、丙B.甲、丙、丁

C.丁、乙、甲D.丁、丙、乙

16.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

A.我国东海海域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D.菲律宾海域

15.D 7月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甲是西南风形成的风海流;乙在非洲沿岸是离岸风形成的涌升流;丙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间的密度流;丁处是中纬西风带形成的风海流。

选D正确。

16.AE是在台湾海峡北侧,是我国的东海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油污可能漂向我国东海海域。

A正确。

(2017·临沂重点中学调研)下图示意某季节某大洋局部洋流。

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3月B.10月C.6月D.12月

18.图中①处东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

B.刚果河带来较多的营养物质

C.离岸风和上升流影响显著

D.地处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水温适宜

17.C 由区域轮廓知,该海域位于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夏季,可能为6月份。

18.C①处东部沿海,受西南风影响形成上升流,利于渔场发育。

伞式洋流发电是将电站建在船上,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在洋流的作用下周而复始地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

下图为“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该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西海岸附近海域,则P洋流的性质及X、Y对应方向正确的是(  )

A.寒流 东西B.暖流 东西

C.寒流 南北D.暖流 南北

20.若该发电站位于南半球大陆附近某海域,且X和Y分别为南和北,则P洋流对邻近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加剧了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常绿阔叶林形成的主导因素

D.扩大了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

19.C 美国本土西海岸附近海域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洋流自北向南流动,洋流流向与X方向相同,与Y方向相反,据此即可确定结论。

20.D由题干知该洋流自北向南流动,为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扩大了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

人工鱼礁是一种人为的海底堆积物。

在渔业资源不断衰减的今天,这些人为在海中放置的堆积物成为大海的守护者。

读图回答21~23题。

21.下列渔场的形成与人工鱼礁作用原理相似的是(  )

A.北海渔场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D.纽芬兰渔场

22.对于人工鱼礁被称为大海守护者的原因,解释最全面的是(  )

A.可诱集鱼类,形成渔场,以供人们捕获

B.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

C.上升流将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了上来

D.为鱼群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

23.营造人工鱼礁的积极意义有(  )

①保护、增殖渔业资源 ②改善水质,改变洋流流向 

③带动休闲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⑤改变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④⑤

21.C 人工鱼礁会影响海水流动,从而形成礁体边缘的上升流,上升流将海底低温而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了上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大量的饵料。

选项中秘鲁渔场的形成与人工鱼礁作用原理相似。

22.B 放置人工鱼礁的目的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

A选项明显错误,C、D选项叙述较片面,B选项解释得最全面合理。

23.C人工鱼礁在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故选C。

二、综合题

24.(2018·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冬季,南极冰冷的洋流沿着南非海岸线由南向北侵袭,形成一条狭长的冷水带。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

厄加勒斯浅滩是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会聚拢在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从厄加勒斯浅海一路向北迁徙至南非德班海域。

下图为南非沿岸海域洋流分布及沙丁鱼迁徙路线图。

(1)分析沙丁鱼主要集聚在厄加勒斯浅滩的原因。

(2)分析每年5~7月沙丁鱼向北迁徙的原因。

(3)推测沙丁鱼大迁徙期间德班的天气特征。

【答案】

(1)沙丁鱼喜冷水,受西风漂流的影响,海区水温较低,沙丁鱼好群居,浅滩面积大,可为沙丁鱼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2)5~7月为当地冬季,南极冰冷的洋流由南向北侵袭,与厄加勒斯暖流相交汇;搅动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同时可降低沿线海域温度,为沙丁鱼提供适宜环境;迁徙方向与该洋流流向一致,利于沙丁鱼迁徙(3)多晴天,云量少;风力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解析】

(1)沙丁鱼主要集聚在厄加勒斯浅滩源于这里浮游生物多,有丰富的饵料及适宜环境。

厄加勒斯浅滩受西风漂流的影响,水温较低,且浅滩面积大,可为好群居喜冷水的沙丁鱼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2)每年5~7月沙丁鱼向北迁徙是源于寻找食物且借助洋流寻找适合的生存环境。

此时为当地冬季,南极冷洋流与厄加勒斯暖流在此交汇、扰动海水,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洋流还为沙丁鱼提供适宜环境;迁徙方向与该洋流流向一致,利于沙丁鱼迁徙。

(3)沙丁鱼大迁徙期间为当地的冬季,德班为热带草原气候,冬季大陆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高压,强度较大。

德班在高压影响下,多晴天、云量少、风力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点睛】

德班为热带草原气候,冬季受高压影响。

这个高压是副热带地区动力因素形成的副高与冬季大陆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高压叠加形成,强度较大。

高压影响下多晴天、云量少、风力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上形成低压(南非低压),副高被切断,在印度洋上保留下来的副高叫马斯克林高压。

南非低压吸引着气流(不能简单说成东南信风)进入,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量大。

25.(2017·河北唐山质检)下图为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图所示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请分析其影响因素。

(3)在甲、乙两图中各有一洋流,用“→”标出其运动方向,并标明洋流的名称。

(4)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和乙图中洋流对海洋资源的影响。

【解析】第

(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出,甲图中陆地为北美洲局部,乙图中陆地为南美洲局部。

甲、乙两图中陆地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因此图中所示地区都处于夏季。

(2)题,甲图和乙图中等温线弯曲分别是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

第(3)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