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93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docx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测试与反馈(附答案新人教)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分值:

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错误)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C.无物以相之(帮助)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仓猝)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夷以近②化险为夷

B.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②所以游目骋怀

D.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类的一项是()

A.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于是余有叹焉

C.火尚足以明也

D.则其至又加少矣

4.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5.下列短语中的“名”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的“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名存实亡B.莫名其妙C.师出无名

D.名缰利锁E.难以名状F.名垂青史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余有叹焉叹:

叹惜

B.夫夷以近夷:

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

D.其孰能讥之乎孰:

怎么

7.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而无物以相之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B.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

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

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

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好山,仁也。

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

《书》不云乎:

“予耄逊于荒。

”《诗》不云乎: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人之否也敢自逸?

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求民之疾忧,亦仁也。

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

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作亭之意,其然乎?

其不然乎?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让,叫)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留之山中,其石相望使记其作亭之意

B.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夫环顾其身无可忧

C.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君至而为亭

D.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

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了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亭之意,其然乎?

其不然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4.请根据句意,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4分)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常常坚持各自的政见,激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

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如两人经常作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

“此碑东坡想歪!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

“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

“《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

”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

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卒:

死]

2.D[D项穷:

走到尽头。

A项①夷:

平坦;②平安。

B项谬:

①错误;②弄错。

C项所以:

①表示原因;②凭借、用来。

]

3.C[“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A、B、D三项都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

4.A[A项“……者……也”表判断。

B、C、D三项“者”,……的人。

]

5.BE[名:

说出。

]

6.C[A项叹:

感叹。

B项夷:

平坦。

D项孰:

谁。

]

7.D[A、B、C三项均为连词;D项为介词,“因为”。

]

8.A[“惋惜”的不是“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

]

9.

(1)当决定从洞中退出来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

(2)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3)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10.A[“令”应为“县令”。

]

11.D[“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

A项代词,它/助词,的。

B项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

C项表并列,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

]

12.C[“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

]

13.

(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

(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参考译文

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

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

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想法。

(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

人与万物(一样)一定都是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

宽阔巨大茂盛优美,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

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

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

《尚书》不是说:

“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

”《诗经》不是说:

“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

”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

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

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