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855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docx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

高三政治说课稿三篇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

从理论上看:

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实践对理解的基础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理解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理解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上看:

明确实践在理解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升合作精神和创新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素质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理解的来源、是理解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解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熟悉和领会古代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知识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社会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热力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社会知识发展取决于实践发展等基本事实。

  2、水平素质要求

  通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分析、综合水平和辩证思维水平。

  [确立依据]

(1)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明显的递进性。

高二阶段学生抽象(理性)思维水平有一定水准的提升和发展,为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理解基本事实、从中归纳出基本结论(观点),或使用基本观点说明基本事实、重大时政。

  

(2)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持续涌现,要求学生用辩证思维方法看待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西部大开发”、“三个代表”等)。

  (3)高考“3+X”模式,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学科内单一体系(哲学)综合水平,更要具有学科内跨体系综合水平和跨学科综合水平,提升综合素质。

  3、思想觉悟素质要求

  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阐述,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确立依据]

(1)“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之所在,也是当前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此教育的着眼点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理论源于实践,又必须指导实践,这是理解的最终目的。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同时,它对于我们面向新世纪,全面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从而指导学生要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实践是理解的来源和实践是理解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本框的重点。

  [确立依据]

(1)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的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因为受课时的限制,都展开分析难以办到。

所以把“来源”与“动力”作为重点处理。

  

(2)“来源”与“动力”问题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标准”和“目的”是在前两个问题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且在教学中也较容易处理。

  2、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确立依据]

(1)第一,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理解暂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甚至长时间不能被实践所检验,是不是就不能说这个理解是不科学的,如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第二,难点难在是不是“”。

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其他标准,如“科学理论能不能检验理解准确与否”,“多数人公认的观点是不是真理”,“逻辑证明能否检验理解准确与否”。

  

(2)难点与热点紧密联系。

如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观点要不要在实践中持续检验发展?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系如何?

这些涉及现实的问题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

  四、学法、教法及教学手段

  1、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写出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

首先列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基本事实。

其次,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不能理解的疑问,包括知识和思想疑点。

再次,搜集

  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的寓言、名言及现实热点问题。

  

(2)课堂阅读,思考题引思路。

做法,首先指出请同学看教材某自然段(页),其次指出同学们看书时思考几个问题(CAI资料)。

阅读思考的问题一般是重要知识内容。

如关于“实践是理解发展的根本动力”(CAI资料③),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⑴热力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是什么?

⑵“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⑶从⑴⑵中我们能够得出什么基本结论?

⑷关于理解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⑸请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能说明上述结论的事例。

这样做使学生的思路紧紧围绕在本课的教学目的上。

  (3)讨论释疑,培养参与意识。

课中教师“导”,引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难点处理时,采用“讨论释疑”法:

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

→标准是不是“”?

→“科学理论能不能检验理解准确与否”、“多数人公认的观点是不是真理”、“逻辑证明能否检验理解准确与否”?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系如何?

→结论(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

  (4)学科渗透,构建综合,提升综合素质。

①学科体系内(哲学常识)的渗透,如导入新课材料(CAI资料①)中“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实践是理解的最终目的教学中“理解根本任务与理解最终目的”的比较等,培养“一材多角度”、知识迁移等水平。

②学科内跨体系(经济、哲学、政治)的渗透,如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系如何?

、“‘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等,强化三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③跨学科的渗透,如“实践是理解的来源”的观点教学时列举天文学、数学的产生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阶级斗争事实说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来自实践等,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增强“大综合”意识,。

、教学方法

  采用“导、讲、议”的教学方法。

“导”,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归纳(推断)出结论;“讲”,即基本原理、观点在“导”的基础上,教师精讲,扩展、深化知识,体现其主导作用;“议”,即议材料、疑点、热点,让学生在议论中推断出基本结论(观点),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并从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水平、提升觉悟之目的。

  3、教学手段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除板书、漫画设计外,设计CAI资料5张:

①导入新课材料;②关于“来源”的阅读思考题[

(1)人的理解从何而来?

是先天具有的还是主观自生的?

(2)天文学、数学的产生和“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阶级斗争事实说明了什么?

(3)漫画“‘点子’从哪里来”说明了什么?

(4)从

(1)

(2)(3)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对我们有何启示?

];③关于“动力”问题的阅读思考题[见学法指导

(2)];④关于“实践对理解决定作用”8条名言、俗语等(设想从学生所作的读书笔记中找)[

(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实践论》)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3)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袁枚《随圆诗话》)(4)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俗语)(5)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陆游)(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7)纸上谈兵(中国俗语)(8)“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怎样联系?

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

(*)];⑤关于“标准”问题选择题。

  五、教学内容及程序

  1、导入

  采用时政资料导入法,展示CAI资料①:

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持续前进。

这“三个代表”,正如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5月8至15日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的,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提问: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学生回答]唯物论:

①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

  辨证法: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②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

  理解论:

①理解在实践基础上持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②准确理解对实

  践具有指导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明在理解论上还体现了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的观点。

那么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表现哪些方面呢?

  2、新授

  

(1)、实践是理解来源

  第一、让学生阅读,同时思考问题(CAI资料②)。

第二、教师点拨三点:

一是人类理解产生史告诉我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来源于实践。

二是从理论上说明理解来源于实践:

首先理解是适合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理解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三是概述观点: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第三、展示CAI资料①和CAI资料④中的

(1)-(5)条,说明此观点。

第四,联系“热点”,强调青年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思想素质教育)。

  

(2)、实践是理解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学生带着思考题(CAI资料③)阅读教材。

第二、教师点拨:

一是人类理解史证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都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二是从理论上分析实践是理解发展动力的:

首先实践的发展持续提出新的理解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升理解水平,从而推动理解发展;其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理解发展。

第三、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说明此观点,如电脑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计算工具。

第四、联系热点“三个代表”(CAI资料①)和CAI资料④中第(6)条说明并通过学生议论证实此观点。

  (3)实践是理解的最终目的

  第一、让学生回忆第五课中已学过的“理解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点明它与“理解最终目的”的区别。

第二、指出理解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理解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第三、指出坚持这个观点,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四、联系“三个代表”(CAI资料①),深化此观点(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

第五、展示CAI资料④中第(7)-(8)条,巩固此观点。

  (4)实践是检验理解准确与否的标准

  第一、按照学法指导(3)组织讨论,学生发表学习见解。

第二、教师点拨,着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实践标准问题。

第三、根据学生读书笔记中提出的疑虑,以选择题形式让学生辨别、思考(出示CAI资料⑤):

检验理解准确性的标准是①之言②宗教之言③实际经验④观点是否清晰⑤众人之言⑥客观事物⑦科学理论⑧马列主义⑨社会实践⑩是否有用。

第四、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点明为什么只有第⑨条准确。

第五、阐明热点“三个代表”(CAI资料①)也必将在中国特色的党建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持续丰富、发展。

  (5)教材小结、概括出总的观点:

实践对理解具有决定作用。

我们青年学生掌握了这个原理,今后该怎么办?

学生会很自然地推断出方法论: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伏笔。

  3、课堂练习设计

  材料分析题(CAI资料①)问:

(1)“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什么原理?

[实践和理解辩证关系]

(2)“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个原理的?

[参见《思想觉悟素质要求》

(2)]

  该材料分析题属于学科体系内的综合,既基于教材重难点知识,又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