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要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5782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绝句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绝句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绝句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绝句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绝句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绝句要法.docx

《绝句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句要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绝句要法.docx

绝句要法

绝句流源

 

今人对绝句之误解,最常见者有二:

一为浅易。

以为绝句字数最少,乃近体诗中最易学写一类。

其实不然。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亦讲: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和介甫最工於此。

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

“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莺花啼又笑,毕竟是谁春。

”唐人《铜雀台》云:

“人生富贵须回首,此地岂无歌舞来。

”《寄边衣》云: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折杨柳》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皆佳句也。

如介甫云:

“更无一片桃花在,为问春归有底忙。

”“祇是虫声已无梦,三更桐叶强知秋。

”“百啭黄鹂看不见,海棠无数出墙头。

”“暗香一阵风吹起,知有蔷薇涧底花。

”不减唐人,然鲜有四句全好者。

杜牧之云:

“清江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唐人云:

“树头对尾声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韩偓云: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介甫云:

“水际柴扉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东坡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四句皆好矣。

所以,学诗之顺序应是:

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五绝。

二为后成。

明清不少诗家认为绝句乃律诗之截取一部,先有律诗而后有绝句。

如《诗法源流》云:

绝句者,截句也。

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对者,则截前后各两句也。

其实不然,从绝句之起始流源看,五绝始于汉,七绝始于南朝之宋。

而五律始于魏,七律始于南朝之梁,故绝、律并不同源,且绝还早于律。

许学夷在其《诗源辩体》中考曰:

“古诗五言四句如采葵莫伤根、南山一树桂二篇,格甚高古,语甚浑朴,有天成之妙,此五言绝之始也。

”“明远七言四句,有夜听妓一篇兰膏消耗夜转多。

乱筵杂坐更弦歌。

倾情逐节宁不苦。

特为盛年惜容华,语皆绮艳,而声调全乖,然实七言绝之始也。

”“五言四句,其来既远。

至王、杨、卢、骆,律虽未纯,而语多雅正,其声律尽纯者,则亦可为绝句之正宗也。

上承梁简文、庾肩吾五言四句,转进至太白、王、孟五言绝。

”“七言四句始于鲍明远、刘孝威、梁简文、庾信、江总。

至王、卢、骆三子,律犹未纯,语犹苍莽,其雄伟处则初唐本相也。

转进至杜、沈、宋三子七言绝。

谢榛《四溟诗话》云:

“七言绝句,盛唐诸公用韵最严,大历以下,稍有旁出者。

作者当以盛唐为法。

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盛唐也。

宋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或难於起句,借用傍韵,牵强成章,此所以为宋也。

”律绝用韵,较为单纯,只在偶句押平声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七绝首句多押韵,五绝首句多不押韵。

宋人绝句押韵略松,常借邻韵用之,以成独特体格。

绝句命意

 

  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不多属。

然古人亦不免如此。

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也。

  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录;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

令人非次韵诗,则迁意就韵,因韵求事;至於搜求小说佛书殆尽,使读之者惘然不知其所以,良有自也。

(《室中语》)

  魏庆之《诗人玉屑 》云:

“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

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

”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世人见古人语句平易,仿效之而不得其意义,便入鄙野,可笑。

(刘贡甫诗话)

  老杜剑阁诗云:

“吾将罪真宰,意欲剗叠嶂。

”和太白“捶碎黄鹤楼,剗却君山好。

”语亦何异!

然剑阁诗意在削平僭窃,尊崇王室,凛凛有义气;“捶碎”、“剗却”之语,但一味豪放了。

故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黄彻《蛩溪诗话》)刘熙载《艺概》云:

“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绝句於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

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

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

  绝句意法,无论先宽後紧,先紧後宽,总须首尾相衔,开阖尽变。

至其妙用,惟在借端托寓而已。

  绝句命意比律诗更为单纯,四句一意贯穿,切不可散,散则神形皆颓。

诗有两重

  陈文蔚说诗,先生曰:

谓公不晓文义则不得,只是不见那好处。

如昔人赋梅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

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

是如何?

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他言外之意,须是看得他物事有精神方好。

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掷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有两重:

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

有浑然意思

  江西之诗,自山谷一变,至杨廷秀又再变,遂至今日越要巧越鬼差;杨大年辈文字虽要巧,然巧中自有浑然意思,便巧也使得不觉。

欧公早渐渐要说出,然欧公诗自好,所以喜梅圣俞诗,盖枯淡之中,自有意思。

欧公最喜朝士送行两句云:

“晓日都门道,微凉苑树秋。

”又深喜常建两句云: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自言平生要学不得。

今人都不恋此意,只是要阚事、使难字,便谓之好文字。

(晦庵)

句外之意

  诗有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巷伯之诗。

苏公刺暴公之谮已,而曰:

“二人同行,谁为此祸?

”杜云:

“遗人向市赊香杭,唤妇出房亲自馔。

”上言其力贫,故曰“赊”;下言其无使令,故曰“亲”。

又“东归贫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

”上有相干之意而不言,下有恋别之意而不忍。

又“朋酒日欢会,老夫今始知。

”嘲其独遗已而不招也。

又夏日不赴,而云“野雪兴难乘”,此不言热而反言之也。

唐人云:

“葛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

”又钓台:

“如今亦有垂纶者,自是江鱼卖得钱”唐人长门怨:

“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

”崔道融云:

“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问四壁居。

”(诚斋)

思而得之

  古人为诗,贵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偏举。

(迂叟)

不带声色

  王维书事云:

“轻阴阁小雨,深院书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舒王云:

“若耶溪上踏莓苔,和尽张帆载酒迥。

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两诗皆含不尽之意,子由谓之不带声色。

(禁脔)

意在言外

  圣俞尝语余曰:

诗家虽率意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然后为至。

贾岛云:

“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

”姚合云:

“马随山鹿放,人逐野禽栖。

”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

余曰:

工者如是。

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

圣俞曰:

作者得於心,觉得会以意。

若严维“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

”则天容时态,。

融和骀荡,岂不在目前乎!

又如温庭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则道路辛苦,羁旅秋思,岂不见於言外乎!

(金陵语录)

  “冷於陂水淡於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右行色诗,故待制司马公所作也。

公讳池,是生丞相温公。

梅圣俞尝言:

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

此诗有焉。

(张文潜)

有不尽之意

  鲍当孤膺云:

“更无声接续,空有影相随。

”孤则孤矣,岂若子美“孤赝不饮琢,飞鸣犹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含不尽之意乎!

(老杜补遗)

  宫词云:

“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虽朝不是恩。

银论却收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断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诗贵乎如此,若使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渔隐》)

诗要有野意

  人之为诗,要有野意。

盖诗非文不腴,非质不枯,能始腴而终枯,无中边之殊,意味自长。

风人以来,得野意者,惟渊明耳。

如太白之豪放,乐天之浅陋,至於郊寒岛瘦,去之益远。

子尝欲作野意亭以居,一日题山石云:

“山花有空相,江月多清晖。

野意写不尽,微吟浩忘归。

”人多和之,吾终恐其不似也。

(休斋诗话)

状索寞之意

  淇川人杨万毕,字通一,梧桐夜雨诗云:

“千里暮云山已黑,一灯孤馆酒初醒。

”索寞之意尽於此。

(诗史)

立意深远

  李义山锦瑟诗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以后问东坡,东坡云:

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缃素杂记)

用意精深

  赠同游诗:

“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

无心花裹鸟,更和尽情啼。

”山谷曰:

吾儿时每哦此诗,而了不解其意。

自谪峡川,吾年五十八矣,时春晚,忆此诗,方悟之。

“唤起”、“催归”二鸟名若虚设,故人不觉耳。

古人於小诗用意精深如此,况其大者乎?

催归,子规鸟也;唤起,声如络纬,圆转清亮,偏於春晓鸣,亦谓之春唤。

(冷斋)升按:

此诗“唤起”、“催归”固是二鸟名,然题曰赠同游者,实有微意。

盖窗已全暑,乌方唤起,何其迟也;日犹未西,乌已催归,何其早也!

岂二鸟无心,不知同游者之意乎?

更和我尽情而啼,早唤起而迟催归可也。

句中命意

  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

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迟迟不忍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和见素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此句中命意也。

盖如此,然后顿挫高雅。

(《诗眼》)

语新意妙

  退之征蜀联句云:

“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

”语新意妙。

诗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记时也。

苕溪渔隐曰:

山谷亦有“去时鱼上冰,归来燕哺儿”之句。

(雪浪斋日记)

措意

  陈克子高作赠别诗去:

“泪眼生憎好天色,离肠偏触病心情。

”虽韩屋、温庭筠,未尝措意至此。

(许彦周时话)

含意:

陈无已云:

山谷最爱舒王“扶和度阳焰,窈窕一川花。

”谓包含数个意。

(《王直方诗话》)

委曲

  司空图唐未竟能全节自守。

其诗有“禄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诚可贵重。

又云:

“四座宾朋兵乱后,一川风月笛声中。

”句法虽可及,而意甚委曲。

(许彦周诗话)

说愁意

  子绝喜李颀诗云: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束海水,看取浅深愁。

”盖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恻,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

而此雨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随笔)

用意太过

  东城跋李端叔诗卷云: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盖端叔诗用意太过;参禅之语,所以警之云。

东坡工於命意

  东坡和贫士诗云:

“夷齐耻周粟,高歌诵处轩。

禄产彼何人,能致绮和园。

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

未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嗟独贤。

”此诗言夷齐自信其去,虽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进,虽禄、产之聘,亦为之出;盖古人无心於功名,信道而进退,举天下万世之是非,不能回夺。

伯夷之非武王,绮园之从禄、产,自合为世所笑,不当有名;偶然圣贤辨论之,於后乃信於天下,非其始望,故其名之傅,如死灰之余烟也。

后世君子,即不能以道进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毁誉,多作文以自明其出处,如答客难、解嘲之类,皆是也。

故曰“朱墨手自研”;韩退之亦云:

“朱丹自磨研。

”若“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盖无心於名,虽晋未亦仕,合於绮、园之出;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乐乃径归”,合於夷齐之去;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其进退,盖相似;使其易地,未必不追踪二子也。

东坡作文工於命意,必超然独立於众人之上,非如昔人称渊明以退为高耳。

太又发明如此(时眼)

意脉贯通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唐人诗也,人问诗法於韩公子苍,子苍今胡此诗以为法。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承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此韩子苍诗也。

人问诗法於吕公居仁,居仁今参此诗以为法。

后之学诗者,熟读此二篇,思过半矣。

(小园解后录)

  唐人尝咏十月菊: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世以为工,盖不随物而尽。

如“酒盏此时须在手,菊花明日便愁入。

”自觉气不长,东坡亦云:

“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也。

然虽变其语,终有此过,岂在谪所,遇时感慨,不觉发是语平!

子寓吴江,值重九,有“鬓缘心事随时改,依旧在天涯。

多情惟有,篱边黄菊,到处能华。

”诗人读之凄然,以为有含愤意。

(休齐)

絕句篇法

起承转合为近体诗的通用篇法,绝句亦然。

不过,绝句篇法并不似律诗一般明确分工于四联。

四句的安排更加自由,常有合并、简化和省略。

一者以为起首句最为关键。

严羽《沧浪诗话》云:

“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

“诗词起句,最关紧要,得势和不得势,全在此处。

故一开口,便须笼罩全篇。

若以不相干之语,虚引而起,全篇委靡不振矣。

”一者以为第三句转变最为关键。

元杨载《诗法家数》称: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和合相关,反和正相依,顺和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 周伯弜攵曰:

“绝句以第三句为主,须以实事寓意,则转换有力,涵蓄无尽。

” 一者以为结落句最为关键。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中强调: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姜夔《白石说诗》云: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

詞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歸是已;意盡詞不盡,如摶扶搖是已;詞盡意不盡,剡溪歸棹是已;詞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已。

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後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

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於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

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已彷彿可見矣。

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

起法

   首句起:

亞枝紅—元稹:

平陽地上亞枝紅,悵望山郵是事同。

還向萬竿深竹裏,一枝渾臥碧流中。

起首切题,开门见山。

此为最常规之起法。

   次句起:

送人歸岳陽—李益:

煙草連天楓樹齊,岳陽歸路子規啼。

春江萬里巴陵戍,落日看沉楚水西。

首句闲,以闲陪衬,次句托起。

宛若江南园林,曲径通幽。

   第三句起:

送狄宗亨—王昌齡: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臯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前二句皆閒,至第三句方詠本題。

閒亦非閒,楼台之梯阶也。

   結句起:

詠雪—鄭燮: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将起法寄于结果之中,乃无声处听惊雷也。

虽是奇中出奇,但亦为险中生险,倘无制胜之结落,定为笑柄。

明起:

黄陵庙—李群玉: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

轻舟小辑唱歌去,水远山长愁煞人。

起句即点题,毫无遮掩。

   暗起:

咏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诗不著题,但寄题意。

亦称为藏咏。

此外,“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诗法家数》杨载)

   承法:

承者,接续也。

托举起句,以贯联转合。

古人云:

“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

”此即承接之要領也。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而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

沈德潜《说诗晬语》曰:

“(承句)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 承者,以协调托续起句为要务。

起之于斗峭,则承之以和缓;起之于纡缓,则承之以昂扬;起之于激扬,则承之以下抑。

   缓承:

题王侍御宅—李群玉:

门向沧江碧嶂开,地多鸥鹭少尘埃。

绿阴十里滩声里,闲去王家看竹来。

起句开门见山、突兀斗峭,承句以鸥鹭、尘埃缓之。

   扬承:

凉州词—王维: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起句平缓叙景,承句则拔意以扬情。

   抑承: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昏黄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起句激昂,承句则陡然抹倒。

   正起正承:

卢溪别人—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起承之间为递进深入。

   正起反承: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起句春意盎然,承句触景伤情。

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反起正承:

西归—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起句委惋,而承句欣然。

   反起反承: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起承句皆反题意。

杨载《诗法家数》云:

“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和合相关,反和正相依,顺和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转法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杨载《诗法家数》)

顺转: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顺应起承,就势转变,意兴且情扬。

突转:

绝句—司马光: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就到山顶上。

乾坤只在掌瞈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突转直上,波澜起而意气动,平中见奇,出人意料。

反转: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

一反起承之意,情意转变反动而出。

比转: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起承叙景浓密,而转化只为一事疏之。

疏密、浓淡、虚实、动静对比。

折转: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起承已叙完事端,转折又从头再叙。

顿转: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转折似断非断,近中突远,一顿一挫,而合又归于近。

问转: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问转折,引人入胜。

借转:

送别红线—冷朝阳: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转折中借事、借景、借情以说事。

结法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中强调: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 余以为,绝句之点睛处,非结句不可。

因其他三句皆可闲,唯结句不可闲。

结句无味,则全篇皆废。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

郑谷《淮上别友》诗:

“君向潇湘我向秦。

”此结如爆竹而无馀音。

予易为起句,足成一首,曰:

“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长笛离亭外,落日空江不见春。

”(谢榛《四溟诗话》)

词意俱尽: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结,如急流中截後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意尽词不尽: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结,意尽於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词尽意不尽:

登乐游原—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此结,非遗意也,辞中已彷佛可见矣。

词意俱不尽:

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刘长卿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歧一望一沾巾。

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

结于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顺结: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时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顺意而结,一气贯通。

逆结: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逆前意而生歧想,出奇制胜。

问结: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问句结落,多有余味。

对结:

和严郑公军城早秋—杜甫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以对作结,少陵之所爱。

起句:

實敘、狀景、問答、反題故事、順題故事、弔古、傷今、頌美、時序、客愁、感歎。

結句:

祝頌、勸戒、自感、自愛、問信、寄憶、寄書、寄詩、相思、兵戈、我亦、懷古、故事、欣歡、景燕、激烈、何年遊、何由往、那可再、何日歸。

绝句句法

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

有有句无篇者,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

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

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名手。

(袁枚:

随园诗话)

梅圣俞尝语余曰: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欧阳修:

六一诗话)

王渔洋《师友诗传录》云:

诗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此所谓句法也。

以气韵清高深渺者绝,以格律雅健雄豪者胜。

故宁律不谐,而不得使句弱;宁用字不工,而不可使句俗。

  绝句句法,远于律诗,而近于古风。

贵清新自然、高古淡远,忌华词丽藻、刻意琢句。

绝句虽不鲜对句,却不要求。

此类句法,少陵最善。

句型

五言句型:

上二下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种为五绝常见句型。

第二字多为名词。

 

上一下四 :

客–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首字多为名词、代名词或状词,二字多为动、副、介词之类。

上四下一 日落众山–昏,潇潇暮雨–繁。

(李端:

溪行遇雨寄柳中庸) 此类句型,乃五绝一般句型。

第五字自成一节,且多为形容词或动词。

 

二一二型:

五绝一般句型。

首尾多为名、代、状词。

中字多为动、副、介词。

七言句型:

上二下五:

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台殿月高低。

(杜牧:

宣州开元寺) 此类为七绝一般句型。

上二字成为一节,下五字成为一节。

上五下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天竺牧童:

别李源)此类为七绝特殊句型,使用者为少。

上三下四:

百歲無–多時壯健,一春能–幾日晴明。

(白居易:

對酒)此类句型,在七绝中较为少见。

三一三句型:

床头枕–是–溪中石,井底泉–通–竹下池。

(贾岛:

宿林家亭子)七绝的特殊句型。

 

上四下三:

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

(张祜:

游淮南) 此类句型为七绝的常见句型。

二二三句:

青海–只今–将歇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

九曲歌)此类句型亦是七绝常见句型。

亦可并入上四下三型。

上一下六:

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

(白居易:

木兰花)首字意义独立,多为名、形容、副词,和下六字之意义连贯。

 

上六下一: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王昌龄:

送别魏二)尾字多为形容词、动词。

和上一下六同为七绝一般句型。

一三三句: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闲。

(高适:

塞上闻笛) 

此类句型亦为七绝常见句型。

亦可并入上四下三型。

一四二句:

诗–怀白阁僧–吟苦,俸–买青田鹤–价偏。

(陆龟蒙:

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此类句型,七绝中罕见。

二四一(二三二):

若使–五陵公子–见,买时–应不惜–千金。

(罗虬:

比红儿诗)此类句型为七绝特殊句型。

句法

徐夤《雅道机要》云:

“句者,拘也。

或三字、五字、七字,皆约情实之事。

”诗有三般句:

一曰自然句;二曰容易句;三曰苦求句。

命题属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也;命题率意,遂成一章,归于容易也;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也。

(白居易:

金钅咸 诗格)。

自然句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敬亭独坐);容易句如: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

河满子);苦求句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