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426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第一站: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

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

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

(即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

三:

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

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四:

商代社会规范思想:

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

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

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

五:

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

1.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

宗法制:

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

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七:

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八:

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这是要求人人必须尊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承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

九:

周公旦的社会思想:

周公旦的社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体系之中,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主要表现在:

(1)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

(2)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

(3)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行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第二站: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一:

孔子的社会规范思想:

“礼治”与“正名”

孔子竭力提倡“礼治”。

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

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个阶级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二:

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三:

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比“仁”第一个层次,即“忠恕”即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

不同对象的“仁”

子对父:

孝;父对子:

慈;弟对兄:

悌;对朋友:

信;君对臣:

礼;臣对君:

忠(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悌”)

四:

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

(1)社会统治者对财富的欲望太多

(2)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的根源

2.安贫方案:

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财富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安定。

(认识到了社会不平等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五:

孟子的“性善论”

1.孟子的人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性。

2.人性固善而不尽君子原因:

(1)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

(2)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

六:

论社会交往的准则:

(1)怀仁义以相接

(2)必须“与人为善”

(3)不与人结仇,不说别人的坏话

七:

论社会分工:

(1)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分工

(2)在阶级社会里,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才能完成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

八: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

1.社会问题:

(1)人们都在极力的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

(2)战争与灾荒问题

(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

(4)社会冲突问题

2.仁政(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

(1)“不忍人之心”及“推恩”

(2)“养心”、“寡欲”

(3)“反求诸己”

(4)“明人伦”

九:

理想的小康社会模式:

(代表地主阶级的中下阶层)

(1)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

(2)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

(3)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

(4)孟子的理想社会,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

第三站: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一:

理想的社会模式:

小国寡民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

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

人们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简单,既不用机械,也用不着文字。

他们不知不识,全听自然的支配。

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

二:

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

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

要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

于是老子提出了一套寡欲、无知、知足的理论体系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步骤。

三:

社会管理模式:

愚民与无为

在理想社会模式中也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即所谓的“圣人”。

他们管理社会要做到:

愚民和无为

四:

庄子:

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1)“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2)“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3)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4)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五:

社会管理的方案:

(1)以不治治天下

(2)任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

(4)寡欲而不扰乱人心

(5)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六:

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社会价值观念,而且应该放弃爱生恶死的观念。

他主张顺乎自然,从社会的利害得失中超脱出来,惟其如此,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才会戛然而止。

七:

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1.处世态度:

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之中讨生活

2.社会交往的态度:

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

(1)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

(2)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

(3)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

八:

庄子理想社会的特点:

(1)他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禽兽杂居的社会

(2)人对自然不进行任何改造

(3)这个社会的人没有私心和欲望

(4)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九:

老子与庄子理想社会的差异:

(1)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是有“什伯之器”、“有舟舆”、“有甲兵”的,而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这一切是根本没有的。

(2)老子的理想社会中还有社区(“国”),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与禽兽杂居,万物并而无“国”的概念。

(3)老子的理想社会还养着鸡犬,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纯粹的任乎自然,根本没有什么家禽可以养。

总的说来,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有家庭生活的,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家庭。

第四站:

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一:

墨家与杨朱的对立:

(1)墨家主张“兼爱”,这是为人,为天下,而杨朱则是为我。

(2)墨子“尚贤”,强调社会组织性,杨朱无君,否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3)墨子信鬼神,杨朱则相反。

(4)墨子提倡节俭,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节约、劳苦,忽视适当的享乐,而杨朱提倡个人享乐主义,反对去欲自苦。

总的来说,墨家精神偏重团体主义,强调大爱平等,社会组织与规范,而杨朱则偏重于个人主义的层面,重视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二:

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

由于人们过着群居生活,这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要人们按“义”办事,就需要社会组织,即墨子所谓的“政长”制。

三:

论社会问题:

(1)指出劳动人者的三大疾苦,并认为产生此问题的根源是社会不平等。

(2)批评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出现的怪现象

(3)社会关系的失调就成为危害社会的祸患。

(4)统治者任人唯亲。

四:

管理社会的方案:

1.宗旨:

“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因地制宜,针对各诸侯国的不同社会问题提出不同方案。

3.管理社会的几项原则:

(1)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

(2)要有一定的步骤

(3)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4)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

(5)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五:

理想的社会模式:

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

(1)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关爱,形成“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

(2)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

(3)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

(4)各级社会管理者都由“贤者”担任。

六:

论社会控制:

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有两种形式:

政治和宗教。

前者靠赏罚完成,后者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社会控制。

七:

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

“为我”与“贵己”

(1)一切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该考虑的。

(2)一个人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的关系时,应无一例外的以“我”自身为第一重要的

(3)个人享乐主义倾向

八:

杨朱“为我”的社会功能:

(1)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

(2)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3)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第五站:

荀子及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一:

欲望论:

荀子认为,人的物质愿望是生来就有的,并且让人的生理愿望是永不满足的,但是不能完全顺乎人的生欲望,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节“欲”,而在于节“求”。

它指出两种节“求”的方法:

(1)以“理“和”“道”节求;

(2)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

二:

性恶论: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的本能,因此无法改变。

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之归于善。

因而,人之性恶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的诱导和抑制,人们都可以成为社会规范的模范遵守者。

三:

社会群体论:

(1)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2)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原因是人能够产生强大的群体组织,一般动物则达不到。

人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有“分”(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有“辩“(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分位)。

(3)为了维持群体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把各种分工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职责与义务都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分了。

(4)荀子要靠“义”来实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