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docx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朱涛完颜旭辉课题编号:
JG11188)
执笔:
朱涛
一、课题简介
本课题全称“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于2011年年底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JG11188。
本课题选择人教版教材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些教材在普通中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达到以点带面作用,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要求、教学方案、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问题展开比较系统的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课题由朱涛、完颜旭辉主持,由合肥五中语文组部分老师承担,选择该校12、13、14三届部分学生参与,组成实验研究观察样本。
实验研究时间约为三年。
经过研究,目前本课题已达到预定目标,也取得了预定成果。
二、课题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安徽省从2006年开始进入国家级高中课改试验区,进入选修教学部分,而高中新课改,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选修课程设置。
但结合几年来课改实施情况看,人们最大的感受是选修课“美丽而渺远”:
美丽者,选修课设置理念先进,目标高远;渺远者,选修课实施条件不熟,勉为其难。
由此,高中选修课知其难为而为之,难免变“味”走样。
就语文学科而言,其选修课开设举足轻重,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1.选修课程“必修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选修课程“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有选择地学习”是选修课的基本特征,但在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选课权被层层“盘剥”,几无剩余。
第一层次的“夺权者”是省高考政策制定者:
选修课考哪些,怎么考,就决定了哪些选修课模块能够有幸进入教学实践领域。
那么这些选修课就摇身变为“必修课”。
第二层次的“夺权者”是各中学课程决策者,为减少选修带来的对管理、师资、硬件设施、教学成本等方面的冲击,一些学校化繁为简,避难择易,统一教材,统一课程,按班级“派选”,学生选择权大大缩水。
第三层次的“夺权者”就是一线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从便于管理、利于高考等方面出发,对学生选课指手画脚越俎代庖,学生实际上没有多少选课权;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学生的所谓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选修课程“边缘化”
语文选修课,不论是从其模块数量还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执行方案所占教学时间看,都应占有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
但实际是否如此呢?
倪文锦教授说,在2007年的新课改首次语文高考中,广东、山东语文卷选修课内容分别占12%和10%,而海南和宁夏卷选修课内容根本没有。
在当前高考的强力牵引下,可以想见,选修课如此低的参考份额是远远不能吸引一线教师认真从事选修课教学的,选修课被敷衍、挪用在所难免。
再者,选修课设置初衷是为了充分体现学习者学习个性,而作为人才选拔性考试的现有高考体制,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性,要更多考查带有共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比较、鉴别和筛选,可见选修课设置与现有高考体制本身就是矛盾的,选修课难以纳入现有高考框架进行评价。
在这样一个教育还充满着严重功利色彩的时代,选修课难免“挂羊头卖狗肉”,借选修课之名大搞高考强化训练,例如在“诗歌与散文”选修课中进行诗歌或散文的高考阅读分析训练,“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进行语文必修课中的字词句应考训练等,选修课事实上被边缘化。
而那些没有被纳入到高考框架中的选修课程则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
3.一线教师对开设选修感到困难和困惑
在现实教学中,一线教师对选修课开设普遍感觉到困难较大,困惑较多。
虽然课程标准对选修教学有系统地界定、规划和安排,但它只是一个指导纲领,过于宏观和上位,理想化色彩比较重,缺少中观的教学实施的策略,缺少微观的课堂层面的指导,缺少具体的操作要领,还需要一线教师在选修实践探索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充实它。
针对以上分析,本课题主要是从教材如何有效使用、教学层面和学生学习层面上去探索一些方法,让必修与选修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地利用教材,开设好选修课。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研究大致上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特点,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三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
本课题研究集中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
对于选修课教学研究,钟启泉等人探讨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呈现、教学的顺序、教学的组织、教学评价七个方面探讨了高中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见钟启泉等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从我们目前收集阅读到的研究资料看,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两个特点。
一是不系统、不充分。
对于选修课课堂教学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所编的选修教材,而没有对必修教材的引入,更没有进行整合,即使有,也是是对现有课程教学理论的摘引和演绎,缺少有效现实针对性,缺少问题意识和实践品质,也缺少来自实践的鲜活的创造。
二是过于理论化、理想化。
研究往往从理论到理论,满足于理论的探讨、学理的论证,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缺少研究,对一线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以指导他们的教学。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以下现实意义:
1.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大规模、成建制的开设选修课程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安排、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学生多样学习方式的要求、适合校情的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通过课题研究寻求这其中某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可以帮助老师贯彻落实课标的要求,提高选修课的专业化水平和技能,增加对选修课程的认识,探索制约选修课程的教学要素,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选修课教学体系、课堂模式、学习方式,帮助他们用好选修教材,上好选修课,真正提高我校的选修课教学质量,推动我校的新课程改革。
2.探索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进而完善我校语文校本教材体系。
我校使用的“人教”依据课标开发的选修系列教材,内容多而庞杂,且与必修教材有诸多联系,如何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摆在了我们广大一线教师面前,如果我们能够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这不仅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而且对我校选修课教学模式和校本教材的研究都会有很大的建树。
三、课题界定
(一)本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全称“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这里的“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指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其中“必修教材”是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选修教材”指的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有效结合”,这里的有效是指通过个别篇目的学习,可以通晓一类作品的欣赏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关于界定的几点说明
1.从选修课的性质和地位来看,选修课突出“选”字,所以,我们的选修研究对象必须从十六本选修教材中做出适当合理选择。
2.从课题研究的方式来看,本课题按照以点带面的研究方式,设定了三个子课题即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诗歌鉴赏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散文鉴赏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小说鉴赏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这也要求我们只能选择与之有关的选修教材研究。
3.至于散文部分选择了中外现代散文,而未选择中国古代散文,是因为古代散文选修部分,我校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来进行教学的,所以,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4.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而且它在必修中仅仅出现三课,再者,从整个高中教学目标来来说,它也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也没有被纳入本次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新课标中有关必修与选修阐述
新课标提出:
“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一个合格高中生所应具有的语文学业水平。
”因此必修课所强调的是学生基础层面上的全面均衡发展。
选修课新课标提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照顾每个学生能力,个性的差异性,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某个点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每一门选修课,既考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共同目标,又突出本专题的特色和个性特征。
根据教学安排,选修课是安排在必修课之后进行。
必修课里所学到的知识方法可视为给选修课作铺垫,开个头。
在必修中所学到的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选修中来,并更加有所发挥,发展。
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应像必修课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更加受到重视。
选修是必修的拓展和深化。
可以说,没有必修环节的教学,选修课的所谓“拓展”只是一句空话。
没有选修环节的教学,必修所学就变得很窄,很有可能变成考试的工具,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可能大打折扣,建立一套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方式也许只能成为一种梦想。
所以选修与必修是“点”与“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
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
2.依据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的教材整合
(1)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①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若干事物的集合,系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整体。
因为系统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之外,它还反映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这就是说,系统是从整体与其要素、层次、结构、环境的关系上来揭示其整体性特征的。
要素的无组织的综合也可以成为整体,但是无组织状态不能成为系统,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是在一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整体性,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备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概念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
②系统的有机关联性
系统的性质不是要素性质的总和,系统的性质为要素所无;系统所遵循的规律既不同于要素所遵循的规律,也不是要素所遵循的规律的总和。
不过系统与它的要素又是统一的,系统的性质以要素的性质为基础,系统的规律也必定要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体现出来。
存在于整体中的要素,都必定具有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内在根据,所以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其要素的意义,一旦失去构成整体的根据它就不成其为这个系统的要素。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
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
(2)依据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系统,才能发挥局部个体的最大功能。
我们可以把专家编辑的语文新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看作是一个系统。
必修教材每册是按专题编排的,册与册之间又有其内在的联系,教师要通读学年教材甚至高中所有教材,从整体上把握高中三年所有教材的内容。
找到篇与篇、专题与专题、册与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在教学中“用教材教”做好充分准备,实现对统编教材的二度创造,恰当地调度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的教学,真正达到有机整合课本资源的效果。
3.有效教学理论
(1)内涵: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②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2)特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①关注全体学生
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②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③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
譬如:
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基本功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
初步探索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整合相关必修与选修教材形成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初步探索出必修与选修教材有效结合的途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比如:
有效教学理论、语文新课标、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等理论。
2.行动研究法:
依据课题——设计——行动观察——研讨反思等步骤,通过课题组老师开设研讨课、课题组老师课堂观摩、集体研讨、反思评析,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同时又在研究中深化课堂教学。
3.经验总结法:
在大量行动研究(课堂研讨课)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撰写并发表论文和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课题获得立项后,课题组认真讨论了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了成员的详细分工。
在确定了每一进度阶段的方案后,课题组全体成员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当中,并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注意搜集相关资料
搜集了相关理论资料,认真熟悉人教十六本选修教材。
课题组成员经过集体研究,拟定了研究思路,决定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将研究任务分解,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取得了大量充分的材料来加以研究。
2.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会议,取得了共识,那就是要将我们的课堂变成我们研究的主阵地,通过实际教学来研究。
3.课题组成员的变动及调整
因研究需要,课题组吸收了一些精力充沛,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加入到研究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人手不足的问题。
新增谢庆霞、闻玉明、龚兰芬、应勇老师。
由于原主要负责人完颜旭辉老师工作较忙,没有大量时间主持课题研究,调整朱涛老师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完颜旭辉老师负责对课题进行一些指导性工作。
4.注意积累和整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材料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注意积累、整理、保存课题组研究的原始材料,如每次的活动记录、研讨内容等,进入课堂实践研究阶段时,还在语文组的每期工作简报上开辟课题研究动态专栏,汇报每次研究内容及进度,并将工作简报放到合肥五中网上,方便学校及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和提出研究建议,同时也达到“群研”和“借鉴”的目的。
总结起来,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设计申报阶段(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其成果形式为开题报告和制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
理论研究阶段(2012年2月到2013年8月),其成果形式为搜集理论资料、集中学习,撰写相关论文。
本阶段课题组老师学习了自编读本、有效教学相关论著,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
3.第三阶段:
课堂教学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阶段(2013年9月到2014年5月),其成果形式为课堂教学录像,评课研究。
研讨课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课题
执教者
形式
2013、10、29
《咬文嚼字》
龚兰芬
应勇
同课异构
散文鉴赏
2013、11、20
《短歌行》
朱涛
谢庆霞
同课异构
诗歌鉴赏
2013、12、3
一朵芙蓉,千载乡愁——《涉江采芙蓉》《苏幕遮∙燎沉香》
荚玉梅
诗歌鉴赏
《动人的北平》
孙圣龙
散文鉴赏
2013、12、17
《老人与海》《围炉夜话》
闻玉明
小说欣赏
2014、3、25
《祝福》
朱涛
小说欣赏
2014、5、6
《望海潮》
荚玉梅
诗歌鉴赏
2014、5、13
《安东诺夫卡苹果》
李晓梅
小说欣赏
2014、5、20
《吻火》
荚玉梅
散文鉴赏
2014、5、27
《边城》
谢庆霞
小说欣赏
注:
共12节研讨录像课。
在此期间,课题组老师还指导了学生针对本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
4.第四阶段:
总结整理、推广阶段(2014年5月),其成果形式为撰写结题报告,形成校本教材。
八、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点带面,按体裁进行诗歌、散文、小说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因此建立了三个子课题:
1.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诗歌鉴赏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2.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散文鉴赏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3.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小说鉴赏教材有效结合的研究
为了达到教材有效结合,课题组围绕这三个子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内容研究:
1.教材整合的研究
虽然,教材的编者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且他们对某个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是学者,不是第一线的高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编出的教材总有些类似衔接不畅等的不足。
我们这些使用教材教的一线教师固然对教材的编者当怀敬畏之心,但更要有批判的精神,不盲从教材,不简单地教教材。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根据我们的学情,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处理,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所以,将现有的必修选修教材,通过一定方式打乱并重新建构,可以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达到有效结合的目的。
2.“教”的有效性结合研究(从教师教学层面上来研究)
除了教材整合外,教师在进行必修和选修教学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必修和选修进行有效结合,结合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
3.“学”的有效性结合研究(从学生学习层面上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根据新课标这一精神,通过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供给学生的必修与选修结合的角度和方法的基础上,老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课外研究性学习方式来选择必修与选修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学习。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研究,本课题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教材的整合——形成整合原则及形式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对现有的必修及选修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
⑴教材整合原则
教材也只是一本带有专家意图编订的书。
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就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才能更好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整合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教材重难点的实时处理等。
对于现行的高中人教版教材的整合,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纲”——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我们在教材整合与二次开发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⑵教材整合的形式
对于针对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整合可以采取按照相同主题(文化)、相同表现手法和相同情感等来调整,而这些整合形式要把握的最主要的原则是要适合学生,学生要易于接受;其次是要符合新课标,符合教学条件。
【案例1】必修与选修古代诗歌教材的有效整合——校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大家作品
专题一:
李白专题
蜀道难………………………………………………………5
梦游天姥吟留别…………………………………………7
越中览古…………………………………………………8
将进酒……………………………………………………9
专题二:
杜甫专题
秋兴八首(其一)………………………………………11
咏怀古迹(其三)………………………………………11
登高……………………………………………………12
蜀相……………………………………………………13
旅夜书怀………………………………………………14
阁夜……………………………………………………15
登岳阳楼…………………………………………………16
兵车行……………………………………………………17
【第二单元】诗词风景
专题三:
大漠边关
采薇…………………………………………………《诗经》20
国殇……………………………………………………屈原22
燕歌行…………………………………………………高适23
出塞…………………………………………………王昌龄25
专题四:
诗意栖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2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28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29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30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31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32
新城道中………………………………………………苏轼33
专题五:
命运咏叹
离骚(节选)………………………………………屈原35
短歌行………………………………………………曹操37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38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4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41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42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43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44
书愤……………………………………………………陆游45
专题六:
怅望千秋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4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48
马嵬(其二)……………………………………李商隐49
长恨歌………………………………………………白居易51
扬州慢(并序)……………………………………姜夔55
专题七:
相思成歌
氓…………………………………………………《诗经》57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59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60
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61
锦瑟…………………………………………………李商隐67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68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68
湘夫人…………………………………………………屈原69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70
今离别(其一)……………………………………黄遵宪70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72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74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75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76
长相思(山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