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0903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docx

学研干事提出的团队辅导

团体辅导介绍

一、什么是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相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自助及助人的过程。

即是说它是一个针对个体辅导而言开展的一个针对多人共同进行的辅导形式。

团体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

其优越性在于它把受训团体设计成一个微型社会,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

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气氛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探讨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觉察,并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观察的反馈,使之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

团体辅导具有互相支持,集思广益,效率高的特点,辅导效果易巩固,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社会群体。

简言之,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部分,它是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而从引导团体成员通过平等沟通交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认识自我潜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解构自我认知体系(贝克为代表的认知学派),从而改变行为动机(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学派)的过程。

二、团体辅导的发展历程

探索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美国的内科医生普拉特(H.PRATT)被誉为团体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先驱。

他最先在肺结核晚期病人中进行团体辅导工作,此后,心理学家们对团体辅导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1920年维也纳医生莫里诺(J.L.MORENO)首创了心理剧方法,丰富了心理治疗的技法。

1928年,奥地利的阿德勒(A.ADLER)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他组织以个体发展为主题的团体。

由此,奠定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展期(二战至今)

二战后,心理辅导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早在1940年,英国精神病学家福尔克斯在军人中开展的非结构式咨询辅导团体,其强调:

沟通气氛-暴露-分析-领悟。

1946年,勒温建立了团体人际关系训练团体,用实验方法研究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体验式学习技巧被用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教育训练。

这种方法之后进入产业界、政府机构、大专院校。

1949年,命名为T小组——人际关系训练团体。

1950年,NTL——“国家训练实验室”成立。

60年代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大力倡导交朋友小组。

从训练团体到交朋友小组的转变,从人际技巧训练→个人成长,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推广。

80年代,进入了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

三、团体辅导的功能

教育功能:

团体辅导通过成员相互作用来协助他们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由了解自己而逐渐增进自我接纳与自我价值感,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发展功能:

团体方式的活动,不但给成员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背景,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而且促进其良好的发展与心理成熟,还可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及协调的人际关系。

团体辅导还帮助每位成员制订具体的、可测量、可观察的目标,并帮助成员朝此目标行动。

预防功能:

团体辅导是预防问题发生的最佳策略。

通过团体活动,通过成员间交流、研讨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防止问题发生,减少心理问题的影响。

同时成员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是适应行为,什么是不适应行为;通过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相互启发,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起到预防与发展的作用。

治疗功能:

由于辅导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在团体情境下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易收到效果。

四、团队辅导的发展现状

美国,多数州要求大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知道人员,他们一般由具有硕士水平的人员担任,并具有州政府颁发的从业证书。

有400多所高校设有辅导专业。

日本的心理辅导是从1946年教育改革开始的,现在,他的心理辅导的管理较美国更加严密。

日本教育法规规定,心理辅导有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和监督,初级中学应设立学生辅导主任,掌管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掌管学生选择职业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

台湾,20世纪50年代,针对大批读书华侨返回台湾的不适应,引入了心理辅导。

1967年,台湾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时,辅导制度正式建立。

香港,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与20世纪70年代。

我国内地,1987年广州开通了第一家中小学生心声热线电话,1989年上海成立了中小学生心理协会。

1994~1996年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连续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

随之,丛立新、吴增强、江海燕、张履祥、沃建中等出版了学校辅导专著。

团队辅导不仅可以帮助问题学生疏导和干预心理问题,而且更能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激发积极向上的斗志。

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团队辅导在我国还属于教育的“奢侈品”。

在因特网上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径,我们都会发现,我国有若干个团队辅导机构。

有的称为教练技术,有的称为团队培训,有的称为企业经理人培训。

其实,形势、内容都差不多。

但收费特别贵,几乎都是几天数千元。

显然,这种团队辅导会收到立杆见一影的效果是不必要怀疑的,不然最讲究经济效益的企业老板怎么会甘愿掏腰包培训自己的员工呢?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出面引进这种团队培训技术,这种技术在我国仍然只会束之高阁。

或者成为个别人的享受,或者成为个别企业捞钱的有效途径。

五、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

(一)团体动力学原理

团体动力学是研究团体生活动力的学说,由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建立。

它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

1、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从场论的观点看,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它是在一定的生活空间里的一个外围完整的系统。

由此推论,团体绝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状况与行动都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为密切相关。

2、团体具有改变个体的力量

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个体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

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

勒温在1943年做的关于“饮食习惯”的研究,完全证实了这种观点。

当时,他发现通过组织家庭主妇集体讨论决定,远比靠演讲、说服她们来增加牛奶消耗更为有效。

类似的结果见之于动员母亲给婴儿喂鱼甘油和橘子汁,也是通过小组讨论要比让母亲们听讲座演讲受一般号召的效果要好。

勒温指出,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

而一旦团体标准发生变化,那么由于个体依附于该团体而产生的那种抵抗也就会随之消失。

3、团体决策的动力作用

勒温进一步讲,是什么力量促使团体的价值和行为发生变?

他认为这是团体决策力量。

一般来说,变化总是从“非变化”开始的,并且以“非变化”告终。

从稳定动力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勒温把这种“非变化”称之为“准稳定平衡”。

有两种方式可以引起这种准稳定平衡的变化:

一种是增加团体行为的促进力,另一种是减少团体行为的对抗。

除此以外,团体本身还具有一种“内在的对变化的抵制”,勒温称之为“社会习惯”,它隐藏于个体和团体标准的关系中,维系着团体生活的固有水平。

因而,单有团体成员的变化动机还不能引起团体行为的变化,还必须要有足以打破社会习惯和解冻团体原有标准力,团体决策就可以起到这种力的作用。

勒温把团体决策看作是联系动机与行为的中介,使团体促进个体变化的一种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力来之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要与团体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内有个体所没有的动机特征。

这为调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学校团体的辅导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群体心理学原理

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群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它也是团队辅导的重要理论依据。

1、从众心理影响

谢里夫在1935年设计的“游动错觉”实验发现,一个人对于外界的人是或见解,是会受别人的、众人的见识和见解影响的。

20世纪50年代,阿希做了一个“b、c、d中哪条与a等长”的实验,结果被誉为经典从众实验。

它与谢里夫的实验结论一样:

在实验里,个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意见而同别人的、众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一致。

1955年,奇道和杰拉德进一步研究认为,个人在众人的压力下,会做出同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在于群体压力。

这压力主要来自于信息压力,规范压力。

信息压力主要表现为力求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或者说别人提供的意见和信息是个人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这个正确的。

规范压力主要表现在遵守规范就会受到表扬、鼓励、接纳和欢迎。

反之就会受到批评、惩罚、冷淡和排斥。

2、顺从服从心理

众多研究发现,顺从是因为人们对偏离的恐惧。

人们不愿偏离自己所处的群体的规范而受到冷落甚至惩罚,另外也不希望自己被看成愚蠢的、不称职的人。

同时,受“得寸进尺”效应影响。

佛里德曼设计的“请求在家庭主妇的窗户上贴小标记——在门前草坪里一块并不美观的广告牌”的实验证明,个体在团体中会慢慢地顺应团体改变自己愿有的看法和行为。

(有人也称此为门槛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做了一个“老师用电击记错单词的学生”的服从权威的实验。

(老师是真正的实验者,学生并没有真正触电)实验证明,服从是人们人们会服从上级、权威的旨意。

究其原因发现,在社会化进程中,人们从小受“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社会“权威”的熏陶,大多都会产生的一种服从群体心理。

3、社会从引进作用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他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社会促进,或称社会助长。

这个结论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普莱特在1898年完成的。

他发现比赛骑自行车比单人骑车成绩提高30%,两人比赛绕线效率提高5%,蚂蚁掘土也有同样结论。

这个实验要求团体成员要动机强烈,竞争对手水平接近。

4、模仿、暗示、感染现象

模仿、暗示和感染也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依据。

模仿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会自然地无意识地模仿别人,或者受榜样、权威、年龄志趣相同的影响。

暗示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无意识地受他人或环境中的各种含蓄、间接的信息产生的影响。

感染就是指个人的情绪反应受到他人的或群体的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或群体的某种心态的无意识、不自觉地遵从。

(三)个体身心需要

1、满足师生释放体力能量

我们知道现在的学校几乎都是面积狭小,师生拥挤,四壁高筑,铁门看候。

没有宽松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

学生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加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能量充沛,需要通过运动释放多余的能量。

团体辅导主要是以活动形式展开,因而,它适应了学生的生理规律,满足了学生生理的需要。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课余没有活动场所,个体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也没有舒和筋骨的场所,团体辅导中的活动正好满足了老师们的这一要求。

2、满足师生希望改变训导局面的希望

学生长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很少有自己真正发表意见和沟通的机会,更没有畅所欲言的渠道,团体辅导的众多活动都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与同伴一起商讨行动策略与步骤。

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更是如此,学习都是听讲座,他们最烦传统培训。

团体培训对于老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方式,在培训中大多让老师们自己开展活动。

3、希望拓展视野空间

团体辅导是将团体建造成一个微型的社会,让成员在团体活动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通过体验、感悟、模仿、规约、表演、展示等互动形式,学习或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和新的行为习惯。

4、自身价值的体现

这是罗杰斯需要层次中的较高需要。

当今的师生应该说都已经满足了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了,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不仅能体现了团体成员的人格尊严,而且更能体现成员的自身价值。

因为在辅导活动中,要保证每一位成员都平等,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均等活动、交流的机会,而且辅导者还要促成全体成员都要按质完成规定项目。

其间,即使有个别不放胆,培训者也要引导投入活动。

因而,凡是参与这类团体辅导,都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总体说来,团体辅导能够找到很多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方面过的理论支持。

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只不过它将传统的说教改成了活动,将被动接受改成了自主参与,将传输道理变成了自己感悟,将重视预设唯一答案变成了团队成员自己体验出个性答案,变以往的单主体为活动的多主体。

辅导者(老师)成为了真正的帮助者、合作者、交流者、引导者、领导者、教育家、好朋友。

六、团队辅导的活动方式

(一)团队辅导的四要素

辅导的环境;指导者;参与者;活动的方式方法。

“指导者”作用于“参与者”。

(二)团队辅导员

1、团队辅导员——角色

领导者:

领导一个团体,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让成员在此。

教育家:

辅导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教导学员学习新的观念,新的行为;从而积淀心理品质。

治疗师:

辅导员能帮助参与者在团体情境处理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且易收到效果。

调解员: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出现争执、冲突时,辅导员有必要去调解纷争,维持良好的团体氛围。

好朋友:

辅导员需要把自己当作团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真诚对待参与者,建立良好的团体氛围。

2、团队辅导员——任务

开始前:

制定详细的计划书,预见可能问题;慎重筛选成员。

初起阶段:

使成员了解团体的目的、程序;建立个人的具体目标,鼓励情绪表达,适当开放内心。

过渡阶段:

以敏感的态度催化团体的效果;提供鼓励与挑战,解决冲突,克服消极情绪,了解自我防卫的行为方式,克服阻抗。

成熟阶段:

鼓励、支持成员勇于探索自我,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抽取有疗效的因素,在感觉、态度、认识、行为上获益。

结束阶段:

帮助整理学习所得,鼓励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成员告别做好适当心理准备;评估咨询结果,寻找不足,以利改善。

3、团队辅导员——职责

组建团队:

能够辨别适宜的和不适宜的团体参与者,组建团队。

设定目标:

帮助团队成员选择并澄清他们自己的特殊目标,并确定如何能有效地实现它们。

参与引导:

注意调动团体参与积极性。

解释总结:

在一个阶段结束总结后引导成员继续探索新的领域,使成员着眼于有意义的工作。

4、团队辅导员——应避免的问题

事无巨细,包办代替:

事必躬亲,疲于应付,而忽略了冷静观察、细心体验、适度参与,不利于各成员发挥积极性,影响团体的发展。

自居权威,说教过多:

不应处处按自我意愿干预团体进展,施以长官意志,少评价、少解释,多带动、多启发,引导成员自我启迪、自我管理、自我探索。

过度自我开放,角色混乱:

为建立真诚坦率的氛围,可适度自我暴露。

过分投入、本末倒置、角色混乱,自我暴露不当会降低自身形象,占据有效时间。

(三)团队辅导参与者

1、参与成员特点

(1).自愿参加,有改变自己的愿望;

(2).愿意向组内成员倾诉个人问题,不封闭自己;(3).能坚持参加小组活动;(4).对团体辅导的价值有良好的评价,相信自己能从中获益;(5).有能力参加小组活动,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适合。

2、团队成员的权利

(1).知情同意;

(2).有权要求团体领导者给予指导;(3).有权自愿参加和自由退出团体;(4).有权拒绝不恰当的团体压力;(5).有权利用团体资源寻求自我发展。

3、团队成员的责任

(1).正当地参加活动,遵守约定纪律;

(2).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3).承担不可避免的风险,愿意谈论和开放自己;(4).对其他成员能做出积极的回应;(5).保守别人的秘密;(6).对团体的发展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意见;(7).不给其他成员的身心造成威胁、恐吓和强制性的压力。

(四)团队辅导活动的方式方法

1.团体讨论;

2.难题解决;

3.角色扮演;

4.行为训练;

5.习作活动;

6.演讲会;

7.报告会;

8.影视欣赏

………

(五)团队辅导的环境及道具

活动场地:

避免团体成员分心;有安全感;有足够的空间活动;环境舒适,使人放松;交通便利,位置适宜。

可以是封闭型会议室,高级音响;也可以是普通教室、小操场。

活动道具:

安全性;便携性。

可以是购买的专制道具,也可以是自己用废旧物品加工道具,如废报纸。

(六)团队规范

程序性规范;自我督察;自我坦露;支持;互动;自发;团体的重要性;互相帮助;非评价性接纳;亚团体问题。

七、团队辅导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总的分为三个过程。

辅导前的准备:

在准备过程中要做的工作有团队成员的甄选招募和辅导方案设计。

实施团体辅导:

包括辅导启动、运作和终结。

评估总结:

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

(一)成员的招募与准备

招募团队成员:

团队招募时一般采取书面的公告的形式,将团队的主要内容公布,一般按照同质性标准招募团队成员。

筛选并决定团队体成员:

逐个筛选,选出需要与目标与团队确立的目标一致的人。

团队成员的准备训练:

明确团体的伦理规则、成员的权利与责任、成员参与的动机与愿望,即明确聚会的频率、时间与地点。

(二)辅导方案设计

团队辅导的设计是运用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咨询心理等专业的原理,有系统地将一连串的团队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成员在团队内活动,实现团队辅导的功能与目标。

一个完整的方案设计,至少包括右侧所列的项目:

1.方案名称;2.活动的时间和地点;3.参加的对象及人数;4.设计目标(辅导目标、团体目标、阶段目标);5.设计动机(理论依据);6.活动资源;7.活动方式;8.活动内容及时间配置;9.方案评估。

(三)团队辅导的实施过程——三个阶段

导入阶段:

建立联系,相互沟通,形成合作互助的团队气氛。

让成员了解团队的目的、程序;建立个人的具体目标,鼓励情绪表达,适当开放内心。

要求团队成员介绍自己,叙述他们寻求的目标,并同意一些基本原则。

实施活动阶段:

辅导的关键阶段。

成员通过活动开始自我表露。

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心理问题和成长体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和指导,用团队内人际互动反映、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加以纠正,练习改善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拓展至现实生活。

终结阶段:

目标是否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结阶段。

团队终结会给成员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有联谊会、总结会、报告会、大团圆等多种形式。

(四)团队辅导的实施过程——辅导技巧

团队辅导技巧:

民主参与技术;讨论技术。

指导者需要具备的心理辅导技巧:

反应技术—倾听、复述、反映、澄清;互动技术—

建立关系、解说、联结、促动、沟通、保证、鼓励和支持;行为技术—提问、面质、调停、聚焦、示范。

(五)团队辅导的实施过程——特殊成员的应对

沉默的成员:

区分沉默的性质,默许?

阻抗?

了解原因,判断是否需处理;选择适当方式:

鼓励发言、个别交流。

依赖的成员:

与个性、团队内其他成员的行为、团队领导者干预过多有关。

攻击性的成员:

分清原因,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个别辅导。

喜欢引人注意的成员:

机会均等原则;创造尊重、共情、温暖的环境,以减低焦虑和自我防卫。

不投入的成员:

常常是抗拒的表现。

原因有

(1)性格;

(2)被迫参加;(3)以往的不愉快经历;(4)对程序不清楚;(5)自我认知偏低、自信不足、不安全感;(6)期望与实际有出入。

(六)团队辅导的评估过程——评估类别

过程性评估:

辅导进行过程中所作的评估,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了解成员团队内的表现和团体特征,决定团队应该终结还是延续。

总结性评估:

团队结束时所做,通过评估表或测验,了解团体成员对团队的满意程度,看法,团队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以便指导者客观评定团队辅导的成果。

追踪性评估:

团队结束后三个月至两年内进行,目的是了解团队辅导效果能否持续,是否对团队成员本人或其社会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是否有满意改变;使用问卷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多种方法。

(七)团队辅导的评估过程——评估内容

对于团队辅导,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

团队目标达到的程度。

团队凝聚力:

指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以及团队;一致性、整体感。

团队气氛:

个人对团队的满意程度;成员行为、态度的改变程度。

总之,团队辅导在我国虽刚起步,但它的效用却得到了大多专家的认同,目前我国已经出版了数十种相关著作,也有不少学校已经引入进了课堂。

于是,我在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其目的就是希望学校有关部门尽早了解它、学习它,运用它和推广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