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988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9-2020年中考世界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人类起源于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上出现了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3、人类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

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财产公有。

父系氏族社会:

男子居于支配地位,私有制开始出现。

4、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最早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了早期的奴隶制文明)。

古埃及——金字塔——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权力的象征。

(象形文字、狮身人面像)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

公元前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目的),制定了《汉莫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烦人成文法典(地位)。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印度河流域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婆罗门

祭司、贵族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5、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它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局限:

它是奴隶主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利。

6、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而爆发的战争,罗马获胜,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区。

7、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8、日本大化改新:

内容:

7世纪,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意义:

这次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9、8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改革,建立采邑制。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在封建贵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0、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11、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在城市形成了市民阶级,并发展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法国琅城起义:

市民为争取自治权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

12、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将其改名为伊士坦布尔。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

13、古代世界的战争

公元前5世纪,希腊与波斯帝国发生的战争,结果是希腊取得胜利。

▲马拉松比赛来自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以少胜多),奥运会最后一个比赛项目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得亚历山大帝国。

▲影响:

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

14、古代世界交往

阿拉伯数字的最初创始者是印度人,后来被阿拉伯人进行了改造并传播,传入欧洲,人称“阿拉比数字”。

《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它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刺激作用。

15、古埃及人创造出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16、世界三大宗教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教义

经典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释迦牟尼

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以求进入“极乐世界”。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上帝是最高主宰,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圣经》

伊斯兰教

7世纪

阿拉伯半岛麦加

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古兰经》

17、《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

《伊索寓言》汇集了古希腊民间的一些寓言故事。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索福克利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

阿拉伯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天方夜谭》,它是一部民间故事集。

18、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古代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理和浮力定理。

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撬动整个地球。

19、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的代表。

代表:

麦加清真寺。

哥特式建筑是12—13世纪西欧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中国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2、中国现代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

二、列强侵华与抗争(1840—1953)

1、手段:

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2、军事侵略----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1840.6—1842.8,《南京条约》,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0—1860.1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3、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时间

双方

主要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中英

割香港岛;赔2100万元;开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关税须同英商定。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中日

割辽、台、澎给日本;赔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开工厂;增开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半殖民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

赔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拆毁大沽炮台,允许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150多万平方公里)③《马关条约》向中国资本输出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南京条约》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二十一条》灭亡中国条约。

4、经济侵略:

①甲午战争前,商品输出②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方法:

开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5、文化侵略--设教堂、传播宗教、办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推行殖民奴化教育。

6、百年巨变启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警醒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部抗争史,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是一部探索史,昭示我们:

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7、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或三次飞跃

(1)第一次:

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第二次:

毛泽东,1949年建立新中国,结束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第三次:

邓小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认识:

中华民族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斗争精神;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先辈们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结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9、从伟人身上学习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

10、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

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1、中国人民的抗争

(1)清朝爱国官兵反侵略: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是中国禁烟运动的。

、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甲午战争,邓世昌、丁汝昌等壮烈殉国。

(2)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李秀成率军在上海青浦,打败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2、义和团运动(1898—1900)最后遭到八国联军镇压。

启示: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地主阶级探索

鸦片战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4)资产阶级探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1905年废除了沿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失败的根本原因:

政治上软弱,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5)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12、中国近代化(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近代化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1)起步:

经济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始于维新运动。

(2)、中国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代表

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欣(中央),曾国藩、李鸿章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主张口号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

变法图强)

民主共和制(三民主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民主和科学

积极作用

启动中国近代化,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起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基础。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起步特点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或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或从学西方技术——改变封建制度——解放思想)。

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必要前提;②只有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结论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精神

探索救亡图存,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和民主精神。

(3)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产生: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条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

、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原因: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获得新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

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并得到恢复和发展。

、进行改造:

1953-1956年。

意义: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三、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1)、重要会议

历史时期

名称

时间及地点

意义或历史作用

创建时期

中共一大

1921.7上海

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遵义会议

1935.1遵义

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意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

1945.4延安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北京

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共十三大

1987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目标。

十四大

199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

1997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2002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两条正确道路

毛泽东,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标志:

1927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在井冈山会师。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邓小平,建设道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3)、人民军队建设:

南昌起义,1927﹒8﹒1,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放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

名称及事件:

土地革命(1927—37)工农红军(红军长征34.10—36.10—两大会师:

陕西吴起镇会师和甘肃会宁会师);抗日战争(1937—45)八路军和新四军(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解放战争(1945—49)人民解放军(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1950—1953)—中国人民志愿军 (上甘岭战役)彭德怀

人民军队的新发展:

A:

建国后,研制多种舰艇充实海军;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装备核潜艇;90年代后,海军扩展为多兵种部队。

B:

解放后,建成人民空军;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C:

1957年,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多种导弹核武器。

科技与国防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然威胁和平的情况下,我国应大力加强现代化国防力量,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部队。

科技在各国国防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

严重失误:

建国以来时间最长、最严重的错误是文化大革命。

但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6年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1958年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公有制。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2、土地(农村)政策

(1)、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建立农业合作社。

将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时期:

依据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1960年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刘少奇)。

(4)、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3、农民问题

近代列强侵华,农村的变化: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落后生产方式受冲击,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村日益贫困、破败。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但未落实;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建国后,土地所有制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1978年,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0年,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决定把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主旨: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1954年9月,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4、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实施科教兴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

5、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工业支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等。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6、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改革的突破口,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7、对农业合作化的看法:

农业合作化是必要的,但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凭主观搞瞎指挥,势必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

8、1958年总路线的认识: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建设的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

9、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失误的启示: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土地改革的认识:

只有共产党,农民才能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要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

11、取得成就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

失误的原因:

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

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

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五、国共关系(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1、西安事变,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爆发。

目的:

逼蒋抗日。

中共态度: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原因:

以民族利益为重,避免内战扩大,联蒋抗日。

中共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到西安进行谈判。

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历史意义:

1.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2.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实现。

2、重庆谈判,1945。

借口:

共同商讨国际国内重要问题。

目的:

赢取时间,准备内战。

毛泽东到重庆参加谈判的目的:

A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B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结果:

1、签定《双十协定》;2、国民党接受和平建国的方针;3、国民党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分歧:

国民党拒绝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意义:

1、表明了中共和平谈判的诚意。

2、使中共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3、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3、国共两次合作:

第一次(1924—27);第二次(1937—45)

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

十年内战,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解放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败逃台湾,海峡两岸对峙,使中华民族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合则两利”:

大革命,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4、对国共关系的展望: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应该以民族利益再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1、“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2、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区别:

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主权问题。

3、香港问题

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给英国;

(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割让给英国;(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