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369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

高中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演说。

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  )

A.废除农奴制度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结束临时政府的统治D.武装保卫苏维埃俄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四月提纲”的内容。

二月革命后,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革命领袖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A项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B项是二月革命的任务;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成立于十月革命后,D项错误。

2.(2014·长沙市一模)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提道:

由于沙皇的审查官们感到《资本论》这本书如此“艰涩,而且几乎不能理解”,以至于得出结论说:

“很少有人愿意读它,理解它的人就更少了”。

他们在此犯了一个错误:

俄文版比其他任何版本都卖得好,该书被热情地传来传去。

据此可以得出(  )

A.俄国人特别喜欢《资本论》

B.书籍审查制度有利于先进思想的传播

C.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

D.马克思认为俄国最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俄文版比其他任何版本都卖得好,该书被热情地传来传去”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具有传播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

俄国人是否特别喜欢《资本论》、书籍审查制度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三项错误。

3.(2014·合肥市质检二)阅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

1932~1933年部分国家失业率统计表

国家

英国

比利时

瑞典

美国

奥地利

挪威

丹麦

德国

失业率

22%~23%

24%

27%

29%

31%

32%

44%

A.英国已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B.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所有国家

C.“以工代赈”成为首要之举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

由表格数据可知,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急剧上升,失业率的上升引发更尖锐的阶级矛盾,D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B项说法绝对;经济危机发生后,“以工代赈”也并非首要之举,事实上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是整顿银行,故排除C项。

4.(2014·宝鸡市质检三)1931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

1933年春,美国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其他国家也纷纷宣布货币贬值。

这些国家宣布货币贬值是为了(  )

A.刺激出口

B.强化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

C.缓和社会矛盾

D.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各国的影响及各国的应对策略。

一般来讲,货币贬值在国内会引起物价上涨的现象,但一定条件下可以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A项正确。

题干涉及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不能仅从美国的角度考虑,排除B项;货币贬值会引起物价上涨,激化社会矛盾,排除C项;货币贬值不能达到恢复银行信用的目的,排除D项。

5.(2014·石家庄质检二)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见右图)。

画面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他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

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

这里强调的是(  )

A.行政权力的扩大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蓝鹰运动效果显著D.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政治。

据材料中“护士”听从“医生”吩咐可知,特殊时期行政权开始扩大,故本题选择A项,排除B项;题干和图中并无蓝鹰运动和国家干预经济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D两项。

6.(2014·皖南八校联考)《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他们开始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

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节俭悖论”。

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

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

“节俭悖论”认为,一个社会越消费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需求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故B项符合题意。

7.(2014·昆明市质检)某国经济政策规定:

“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的需要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

D.推进福利国家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由“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等可知该经济政策具有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特点。

由此可知,该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B项错误;C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D项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均与题意不符,可以直接排除。

8.(2014·广州市综合测试一)列宁说:

“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由“1921年”“退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而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B项。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农业政策;D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

9.(2014·嘉兴市测试一)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

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关内容。

通过题干中的饼状图分析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处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应该归功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因此答案为C项。

10.(2014·福建省毕业班质检)阅读下表,表中反映的该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

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主要产品完成情况

产品项目

单位

数量

增长率

(以1932年为100)

汽车

万台

20

837

万吨

1300

289

棉织品

亿米

51

188

农业总产值

亿卢布

262

154

工业总产值

亿卢布

927

220

①采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 ②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③实施不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

④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由所学知识可知,1933~1937年苏联采取的是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①错误;“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国民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④错误。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故②正确;重工业发展迅速,农业、轻工业落后,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③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11.(2014·长沙市二模)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以下作品反映了这种变化发展的是(  )

A.《大卫·科波菲尔》B.《等待戈多》

C.《巴黎圣母院》D.《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代世界文艺的主要流派及其艺术特征。

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可知此时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促使他们走向艺术的另一个方向——荒诞派,其代表作为《等待戈多》,答案为B项。

12.(2014·潍坊市3月模拟)绘画艺术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画面的一种近似于“酱油色彩”的调子走向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从古典画法的看不见笔触到现在的自由奔放的笔触,从关注宗教题材到表现乡村题材和平凡生活的变化。

这一画风的典型代表是(  )

A.达·芬奇B.拉斐尔

C.莫奈D.毕加索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结合材料“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画面的一种近似于‘酱油色彩’的调子走向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印象画派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故材料中反映的是印象画派,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D项是现代主义画家。

13.(2014·湖南省高二十三校第二次联考)俄国学者柳·谢缅尼科娃指出:

“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

”作者认为(  )

A.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

B.村社组织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答案:

A

解析:

1917年的政治文化指的是苏联建立工农代表苏维埃制度。

材料中谢缅尼科娃认为“村社制度”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即认为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A项正确;村社制度与无产阶级政权有着本质的区别,B项错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俄国各种矛盾的激化,C项错误;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D项错误。

14.(2014·郑州市质检)“马克思认为革命将会首先发生在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历史颠覆了马克思主义。

”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西方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减轻

C.殖民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异常艰难

D.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工业化和革命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剥削程度没有减轻,反而还有所加重,故B项明显违背史实,符合题意。

15.(2014·郑州市质检)某种文学形式被定义为“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下列言论中符合这一定义的是(  )

A.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C.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

D.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从“想象”“主观感受和情绪”“象征与神话”“夸张”“奇特”等信息可推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

A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B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C项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均排除。

故选D项。

16.(2014·武汉市毕业调研)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40多家公司提起了诉讼。

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均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

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

材料说明(  )

A.美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始终很强大

B.社会主义深刻影响资本主义制度

C.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自我调节

D.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改革。

材料反映了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反托拉斯立法,这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体现,故C项正确。

17.(2014·河北省普通高中质检)依据下图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

结合题干信息和图表内容可知,“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对其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极格局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18、19世纪的主要政策,此时大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排除D项。

18.[2014·湖北七市(州)文综联合]罗斯福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议遭到丘吉尔的反对。

丘吉尔认为中国军队太弱,没有这一资格,罗斯福明确告诉丘吉尔这是为了战后政治秩序的重建,丘吉尔仍然坚持己见。

于是罗斯福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让中国军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战,若显示其战斗力“符合一个常任理事国标准”,丘吉尔便不得反对。

丘吉尔同意了。

于是国民党52军在美国援助下进行训练后,参加了整场诺曼底登陆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

材料表明中国“入常”的主要原因是(  )

A.罗斯福极力支持B.美英战后抗苏的需要

C.中国战场的存在D.中国军队战斗力强大

答案:

B

解析:

由“罗斯福明确告诉丘吉尔这是为了战后政治秩序的重建”即可得出B项。

19.(2014·山东省烟台市诊断性测试)“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这一发现”是指(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电子运动的规律

答案:

B

解析:

普朗克的量子论认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以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进行能量交换。

后来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量子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20.(2014·江西省赣州市四所重点中学文综联考)《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下列文学作品中,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巴黎圣母院》B.《十日谈》

C.《母亲》D.《高老头》

答案:

D

解析:

巴尔扎克通过《高老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社会中的罪恶与丑陋。

二、非选择题(21题18分,22题22分,共40分)

21.(2014·成都市诊断二)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第一条生产流水线。

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

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时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

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

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摘编自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

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

近年来,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

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

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

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摘编自《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

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创新:

建成生产装配线(或流水线)。

意图:

对企业,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刺激消费,促进销售。

(2)差别:

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

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另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3)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

22.(2014·广州市毕业班综合测试二)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

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摘编自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

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

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

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

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

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

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

(4分)

答案:

(1)具体表现:

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

(2)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积极影响:

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

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认识:

从新浪潮的形成背景、影响等角度回答。

(回答一个角度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