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267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docx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完整版

HUAsystemofficeroom【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题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6单元测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基础知识(70分)

1、字音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肩之所倚(yǐ) 兔起鹘落(hú)B.砉然向然(xiǎnɡ)技经肯綮(qìnɡ)

C.批大郤(xǐ)赦箨龙(tuò)D.导大窾(kuǎn)发于硎(xínɡ)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gāi)  万乘(chéng)数阕(è)美人和之(hè)

B.麾下(huī)五千骑(qí)田父(fù)斩将刈旗(yì)

C.自度(duó)筼筜(yún

dānɡ)溃围(kuì)瞋目叱之(chēn)

D、(yǐ)船十余创(chuàng)披靡(mǐ)怜而王我(wàn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教……写字)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法)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

4、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秋深潦缩(积水)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

C、信造化之尤物也(相信)D、而读书者与之。

(许可答应)

5、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推究)

C、苏子辩矣(辩:

能说会道)D.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堆积)

6、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所有的)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D、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

7、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

能够)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

简略)

C、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C、月落庭空影许长(如此的这样的)

8、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

使……死亡)

C、又可冀其成立邪(冀:

希望)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危险)

9、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君因我降/不如因而厚遇之D、尚可得乎/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C、首尾才六日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B、虽然,每至于族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1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与江山相发挥

C、我何面目见之D、大块假我以文章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大惊曰/平明,汉军乃觉之B.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15、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汉围之数重/乃分军为三,复围之D.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不赂者以赂者丧

C、斯用兵之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8、下列划线的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绝不饮食 B、答其善意 C、请指示王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E、衡下车F、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两项是()()

A、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予以康熙三年登

B、乃见其所欲画者/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20、下列各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B、①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②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①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B.技盖至此乎

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畔主背亲

2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A、拜书送于庭 B、善刀而藏之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复举剑拟之

 

2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C、技经肯綮之未尝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2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25、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B、燕赵之收藏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2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2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

天雨雪。

A、羝乳乃得归 B、檠弓弩C、左右欲刃相如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2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

C、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子卿尚复谁为乎?

B、何以知之?

C、遂行泛彭蠡口D、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

31、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3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

“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在称谓前

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

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东汉人班固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记述了汉高祖之后的200多年的历史,行文结

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

礼、乐、射、

御、书、数。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3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散文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资治通鉴》是汉代史传文的代表作,贾谊、

晁错、王充是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羽猎》、班固的

《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都是汉代着名的赋文。

B、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和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C、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前104---220)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

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3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乞骸骨: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

身体,回家乡去。

B.臣请就汤镬: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刑具。

C.举孝廉不行: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

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

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

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39题。

(20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3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

37、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38、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

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

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作为人物传记,其

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分)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4分)

40、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6单元测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C

A

A

D

B

D

D

C

A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D

D

C

A

B

BC

C

C

D

C

D

D

D

题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D

D

B

C

D

D

C

A

B

A

B

C

39、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分)

译: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

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

”(采分点:

“谪”、“适”、句式各1分,句意通

顺1分。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4分)

译: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

样的吗?

(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采分点:

“穷”、“然”、反问语气、

大意各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