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亲人传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8243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0字亲人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000字亲人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000字亲人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000字亲人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000字亲人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0字亲人传记.docx

《1000字亲人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0字亲人传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00字亲人传记.docx

1000字亲人传记

1000字亲人传记

篇一:

白礼芳传记

附件六:

白芳礼传记

白芳礼,生于1913年5月,祖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祖辈贫寒。

因为家庭贫穷,白芳礼没有念过书。

1926年,白芳礼13岁就开始给人打短工谋生。

1944年,因生活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载人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遭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

解放后,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

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

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

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

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

每日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1987年,74岁的白芳礼准备告别三轮车,然而一次偶遇让他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一天,他在庄稼地里偶遇一群正在干活的孩子。

当知道这些孩子是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的时候,他震惊了。

通过与家长、老师、校长等沟通,他才发现因为工资太少,学校基本留不住老师,而大部分家庭因为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孩子读书的费用,家长们只能用让孩子们放弃读书而过早步入社会。

白芳礼心里象灌了铅一样,那个夜里他怎么也睡不着,他知道那些农村的孩子将因为没有知识将继续面临贫穷,这样祖祖辈辈将因为贫穷而无法接受教育,因为不能接受教育将更加贫穷。

思考了一夜,他决定利用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让他们步入学堂,实现脱贫的愿望。

对于这个决定,白芳礼老人并没有和家人讨论。

当着老伴和儿女们的面他直接宣布,他要把蹬三轮积攒下的五千元全部捐献给家乡兴办教育事业。

家人们了解他的脾气,知道反对也是徒劳,便依着老人。

就这样,白芳礼将这笔他存了几十年的“养老钱”分两次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并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

村里的人为了表示谢意,制作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白芳礼意识到那五千块仅仅是杯水车薪,他还可以为孩子们做的更多。

老人又重新蹬上了三轮车,默默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孩子积攒学习和生活费用。

老人尽管还是和以往一样蹬车,但是心里却总惦记着孩子们上学的事情。

他总是想方设

法多赚钱,然后把钱无偿捐给教育事业。

老人怀着一个公益的心,在蹬车挣钱的时候,他在三轮车前挂了一幅“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的小旗,时时为人民服务。

自有了帮助孩子上学的念头以来,老人一心扑在了义务支教上面。

据不完全统计,1987至1994年,白芳礼老人捐赠近3万元。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一个平凡的老人通蹬三轮车支持各地的教育事业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老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的奖项,1987年天津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天津市河北区勤俭持家标兵户;1988年天津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天津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区级先进生产者;1989年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天津市五好家庭标兵户区级勤俭持家标兵户;1991年天津市关心下一代标兵天津市先进个体劳动者;1992年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1993年天津市文明工商户区级学雷锋文明个体劳动者;1994年天津市、区级先进个体劳动者。

这些奖并没有让老人止步,而是让老人更加执着的投入到自己认为的最有意义的事情里面。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又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念头。

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

白芳礼听到这一句话,不禁思忖:

因为没钱而不能好好上学的孩子太多了,而自己蹬三轮挣的钱太少,并且自己越来越老,越来越没有能力帮助那些孩子。

回去之后,老人一晚辗转反侧,一宿未眠。

这次老人决定成立一个支教公司。

第二天老人和儿女们商量把两间老屋卖了,然后再贷点钱办“白芳礼支教公司”。

儿女们了解老人的心愿,都愿意支持老人的决定。

不久,白芳礼卖了房子,积极筹备组建公司事宜,最后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

于是,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

开业之初,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

“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

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最初“白芳礼支教公司”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

经营些糕点、烟酒等用品,以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

南开大学特地为老人送去了铜匾——“无私资助志在其才”,这使得售货亭别具一格。

老人用卖房屋和贷款来的钱慢慢将公司做大。

后来公司由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十几个摊位。

通过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公司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老人不但没有因此而停止蹬三轮车,而且还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

老人认为,蹬一天三轮车赚到的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的一天的饭钱。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

白芳礼老人从来没买过衣服,大部分衬衣、外裤和鞋,都是平时捡的。

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

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

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

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

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

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

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成立“白芳礼支教公司”后,老人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更多的奉献。

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

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

老人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此外,天津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等赛、市养老院等组织团体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无私的行动再次给老人带来了众多荣耀:

1996年天津市优秀个体工商户天津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和天津市工商联优秀会员;1996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标兵;1997年全国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

模范天津市文明工商户;1998年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和天津市文明工商户区级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个人;2022年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年度人物”评选;2022年获得天津市慈善老人称号,并再次提名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年度人物”评选。

2022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

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

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第一次对于支教说了打退堂鼓的话“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随后,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

在2022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

“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

2022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

他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而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

他用自己赚来的钱无私地支持着贫困学子的教育里程。

而他自己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白芳礼老人两次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当他的名字、照片及事迹与袁隆平、刘翔、任长霞等人同时在央视新闻节目中播出时,全国人民为之震撼了。

大家都为其不平凡的事迹所打动。

一辆三轮车,白芳礼用它帮助了无数的贫困学子,这让全世界动容。

他的伟大事迹就像一座丰碑,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篇二: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

”——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

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

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

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着,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

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

“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

那不是他所企望的。

”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

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

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

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

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

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

《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

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篇三:

如何写人物传记

如何写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

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体现真实“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十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认真、事真、言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详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学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大量的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做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

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详实、真实可靠地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的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

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的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抓住了他的毕生精力。

二、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的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

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到当时所处的历史

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像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

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

“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最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

而这,也就是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性。

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臵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真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三、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参合,斑瑜互见。

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

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熬,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使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俯出胯下”却并没掩盖而是真书,读者读后反觉真实可信,所以我们写人物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事实求是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叙述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

写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司马迁的《史记》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划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马克思也曾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军事活动家政治家写作小传,他写的《贝尔蒂埃》、《贝尔纳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动记述了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军事活动家和政治家的群像,其中有贪得无厌、追名逐利之徒;有苛求官职、封号和王位的野心家,有愿为任何制度效劳的不择手段的钻营者。

这些小传,即描述人物的特有个性,又提供了拿破仑一世帝国资产阶段上层人物的本质特征,成为传记文章的典范。

恩格斯也写过不少人物小传,恩格斯写人物传的杰出之处和马克思一样,在于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同时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征。

所以,在他笔下,马克思、燕妮〃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的再现出来。

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既要体现人物的阶段、职业、文化素质、信仰、经历、遭遇及其产生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又要体现同阶段、同职业、同素质、同信仰、同遭遇、同影响而在性格上的差异。

要突出人物个性,体现人物个性形成发展的必然性。

只有这样,写出人物才能鲜明生动。

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

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事,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

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

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司马迁为了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

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段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茅盾税:

“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写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

恰当的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

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

“苟富贵、勿相忘”,并十分自负的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

写陈涉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