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810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学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

项目名称:

****县****中学迁建工程

承办单位:

****县****中学

项目负责人:

****

1.2项目概况

1.2.1学校概况

****县****中学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集北头,分南北两院,占地21亩,中间由一条生产路隔开。

现在校生400多人,有8个教学班,在职教师27人,辐射半径6公里,覆盖人口近三万人。

多年来为当地乃至全县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1.2.2项目的提出

由于****中学建校历史久远,原建校舍大部分已严重损毁,经上级主管部分鉴定后建议整体拆除,现只有2003年、2004年两次危改教室8个,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再加上专家预测,学校地处塌陷区,因此学校迁地势在必行。

2007年袁店二矿在****村西头筹建并将于近期投入生产,学校生源将因此剧增;学校还计划将****镇****小学、程楼小学并入****中学成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学校学生数预计达2000余人。

为了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满足生源日益增长的需要,****中学决定新建校舍。

经****镇党委政府及教育局、学校多方努力下,现已新征建设用地60亩。

1.2.3规划目标

迁建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县****学区****学校,计划建成后学生人数将达到2000余人,其中小学810人,18个班级,初中1200人,24个班级。

1.3建设内容与规模

待建的****县****学区****学校选址在****和谐新村东北角,占地60亩,项目新建建筑面积3187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8020平方米,综合楼3200平方米,食堂8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名学生的男女生宿舍楼各一栋,共计53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2800平方米,200、3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各一个,集中绿地 11250平方米,门房、配电房、厕所等配套建筑物500平方米。

1.4建设投资与资金来源

本项目建设投资5052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由****县教育局统筹解决。

1.5建设周期

项目计划2011年8月底建成,建设周期为1年。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国民经济净现值4385.13万元,经济内部收益率20.41%,大于社会折现率8%。

本项目虽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项目的社会效益极其显著。

1.7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1.7.1编制依据

(1)《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省教育事业“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5)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

(7)《民用隔声设计规范》;

(8)《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

(9)《****统计年鉴-2009年》;

1.7.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

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四级跳”

  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道路艰难而曲折。

大致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1世纪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到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四个阶段,完成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四级跳”。

四个阶段的奋进、四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就像坚实的阶梯,共同铸起中国义务教育彪炳史册的世纪伟业。

  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为标志,我国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新热潮。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困境中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义务教育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各地进行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进行基础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航程,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新跨越。

  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标为开端,中国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再跨越。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到2001年1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布实现“两基”目标,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

到2000年,中国在世界9个人口大国中率先如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

我国义务教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不到5年提高到2000年的8年以上。

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6.66年。

1999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

到2000年底,全国通过“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全国有11个省(直辖市)全面实现了“两基”规划目标。

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它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也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大事。

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了78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100年,中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算起,用1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

“两基”是一项全民教育运动和世纪工程,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和最光辉的篇章,也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21世纪初,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3、占全国贫困人口一半的西部地区成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最后的“硬骨头”,西部实现“两基”,牵动着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心。

新一届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更加宏大的气魄,推进义务教育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和全面提高质量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2003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基本普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跨越。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踏着时代奋进的节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经过各地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西部“两基”攻坚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2007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

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

以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迈向均衡发展、追求教育公平,并逐步走向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向免费发展的新的更大跨越。

以此为契机,在国家强力推进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最初由经济欠发达、条件最艰苦、攻坚难度最大的西部农村突破,后逐步向农村延伸,再向全国城乡全面辐射的渐进式推进的三次飞跃发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的“三级跳”。

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实施,首先在西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

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1.5亿农村学生。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和全景图。

2.1.2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现状

根据国家、省、市文件精神,很多地方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

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后,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学校间在设备设施上的差距,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设了良好基础。

第一,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通过实施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实施农村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工程、课桌椅改造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学校的办学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均衡。

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整合了办学优势。

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集中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层次,起到了开源节流,降低能耗的作用,使有限资金更合理的分配运用到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上,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为区域内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

同时,弥补了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克服了学科不配套,课程开设不齐全、兼课或包班现象,解决了教师任务重、时间紧,缺少研究、思考、反思、改进的时间和意识等现实难题。

二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优化了师资配置。

综合学科的教师,跨中小学年级任课,小学开设由专业教师承担英语课程。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人员指数减少,把更多的编制留给教学一线教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竞争,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三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让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设施都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让“宽带”、“光纤”进入校园,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效,改变农村原来落后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

第二、教育资源重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有利于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产生更大的办学效益,体现“1+1>2”的效应,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彰显德育新理念。

学校能够根据“三段一体”的特点,系统编制从小学直至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用一以贯之的影响,牢固奠定其思想、信念、理想、行业习惯的形成和转变的基础。

二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突出办学新特色。

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将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风格、学习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整体设计,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作通盘考虑,统一实施。

学校从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长期的、形式多样的英语及计算机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群体的成绩达到良好的水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另外,利用九年一贯制的教学资源优势和教师优势,从小学开设“科技兴趣班”、“英语班”、“书法班”、“体育班”、“音乐班”、“美术班”等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年级组管理上,把小学六年级纳入初中部管理,使学生提前适应初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弥合教学衔接点。

六年级和七年级的教师任课有机交叉,大大淡化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界限。

组成一至九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与物理、化学、社会与历史、地理等贯通始终的教研组,把中小学的教学研讨全面融为一体,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四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搭建教师成长新平台。

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后,根据教师的专业及特长,统一调配,使学科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得到解决,又给青年教师的一专多能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

教师群体的云集,人气旺,凝聚力强,对教师之间加大教学交流、生活互助的力度,形成稳定的、健康的工作圈子、生活圈子。

第三,人事一体管理,有利于管理水平均衡发展

一是运行机制更科学。

学校建立与九年一贯制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应中小学一体办学的领导、管理班子,能根据中小学教育不同特点组织精要、高效的统一领导干部队伍。

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

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