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6819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20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解读: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课标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可以的。

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但不论那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历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教学线段时,不应在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课时安排:

约4课时

问题探讨:

这部分内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量度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自选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度同样长的铅笔,结果量的数量不一样。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用长度单位去量。

 

二年级第一单元第1--2课时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

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

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

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

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

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

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

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 

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尺子。

师:

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

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

(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师:

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

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

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

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二年级第一单元第3—4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和练习一的第4~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

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导入谈话:

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

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

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s

  (5)师: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

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

1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

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

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都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P8—P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笔算的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研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算理理解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36+2

(2)36+20

提问:

(1)题为什么用“36”中的“6”与“2”相加?

(2)题为什么用“36”中的“3”与“2”相加?

教师小结;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做到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看书观察。

提问: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些同学要去干什么?

他们要怎样去?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他们能坐下吗?

学生提出:

(1)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提问:

剩下的两个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说说为什么?

还有别的乘坐的方法吗?

(1)班和二

(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列式:

36+30=()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问:

为什么用“36”中的“3”去加“30”中的“3”?

学习例1.

师讲:

36+30除了可以口算外,还可以写成竖式进行计算,写竖式进行计算的就叫笔算。

下面我们看书学习:

你能知道竖式是怎样写的吗?

写竖式时,第一个数写在哪?

第二个数写在哪?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问:

30中的“3”写在36哪个数下面?

为什么?

30中的“0”写在36哪个数下面?

为什么?

教师说明:

写竖式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要的十位上的数对齐,这就叫做相同数位对齐。

提问:

根据小棒图思考36+30(竖式)得多少?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请同学试说计算过程。

讨论P9“做一做”重点讨论32+6这道题如何写竖式?

如何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请同学们边说边写。

学习例2。

提问:

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列式:

35+34=(),你能自己试着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提问:

写竖式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位加起的?

还可以怎样加?

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看图写竖式。

(图略)

笔算下面各题。

45+23=23+4=

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

(1)班捐了56元,二

(2)捐了43元。

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小结:

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2、做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P13页练习二第二题作业。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P11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

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板算:

34+53

订正板算。

提问:

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写竖式?

从哪位加起?

导入新课。

提问:

如果将来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说明:

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

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看书P11例3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

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

怎样才能回答?

看P8回答:

(1)班有多少人?

(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

(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请列式

列式:

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

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

表示几个什么?

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

表示几个什么?

提问:

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

(捆起来)捆起来是非曲直1个什么?

(一个十)也是1捆。

这时我们再算一算一共有几捆几根?

(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

问:

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了的那一捆是哪来的?

问:

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

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

怎样写竖式?

提问:

从哪位加起?

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

说说你的想法?

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提问:

个位6加5等于几?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

放在十位上要写几?

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

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个位满十,向十位进出1。

提问:

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

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提问:

十位上怎么算呢?

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来的吗?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

通过计算,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请同学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P11“做一做”中的题,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和前一天学的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解答,并写上竖式。

提问:

你还提出什么问题/

做P13N3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3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P16—P1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板算。

24+33=56+37=

问:

笔算加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说计算过程

29-7=65-30=

问:

为什么用29中的9去减7?

为什么用65中的60去减30?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提问:

你们知道知道2008年我们中国有一件什么大事吗?

2008年要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回顾申2008年奥运会的情景,请看书本P16,申办的有四个城市:

北京、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来确定2008年奥运会举行的城市。

看书你知道每个城市各得多少票?

最后谁赢了?

从哪儿看出?

学习例1

提问:

从这道例题中,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看。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列式:

56-22=?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问:

50-20=30这是哪位减哪位?

6-2=4这是哪位减哪位?

师:

这道题除了可以口算外,还可以写竖式做笔算,请同学们的本子上试算。

(一生板算)

讨论:

怎样写竖式?

怎样减的?

你是从哪知道?

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写竖式。

请同学板算。

提示:

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7-5=67-62=58-28=

(1)题5为什么写在37的7的下面?

(2)、(3)题得数都有0的情况,什么情况下这个0要写,什么情况下这个0不写?

教师说明:

竖式计算时,十位上相减为0时,这个0因为前面没有数位了,不需要占位,这个0就不写了;当个位相减为0时,因为它前面还有十位,这个0需要占个位,所以这个0就要写。

提问:

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本子上做:

39-21=74-34=99-14=

P19页的第一题做一做第一行。

P20页的第2、3题做作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退位减法的方法,即: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板算68-25=用竖式算。

2、说得数说计算过程。

63-7=

问:

个位3减7不够减时你是怎么想的?

订正板算。

问:

怎样写竖式?

从哪位算起?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谈话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算过了申奥过程北京比多伦多多34票,下面我们再算算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几票?

P18例2

教师口述

在申办奥运会的投票中,北京得到56票,巴黎得到18票,巴黎比北京少几票?

还可以怎样问?

列式:

56-18=

提问:

个位6减8怎么样?

不够减怎么办?

出示小棒,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同学汇报,请学生尝试笔算这道题。

讨论。

提问:

个位6减8不够减怎么办?

教师说明: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拿出1个10.

提问:

从十位拿出的1在个位上是几?

教师说明并介绍“退位点”。

问:

退位点表示什么意思?

结合56-18说算理。

P19例350-24=

请同学看旁边的提示,进行试做。

问:

个位你是怎样减的?

为什么用10减去4?

十位你是怎样减的?

为什么不用5减2呢?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与复习板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问:

已学过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P19“做一做”N1、N2做完后订正,然后讨论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

计算时,除了注意笔算减法的法则外,还要注意,个位够减,直接减,个位不够,十位退1再减,退位别忘了减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P23例4

教学目标:

□比○少5个,□摆几个?

使学生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摆一摆。

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摆几个?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提问:

求□摆了几个,怎样计算?

提问:

为什么用加法?

在这里□是个什么样的数?

看图猜数。

教师出示10个○,现在请你猜猜,知道□比○多5个,你能说说□有几个?

提问:

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算的?

求较大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做猜数游戏,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学生出题,老师猜数。

黑板上贴10个○,请同学说出一句□比○少()的话,然后由老师猜出□有几个,最贴图验证。

老师出题,学生猜数。

黑板上贴10个○,老师说出一句□比○少()的话,然后由学生猜一猜□有几个,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猜的。

学生动手摆图形理解算理。

上:

摆10个○,下:

摆□,要求□比○少5个,□摆几个?

放手让学生说说:

为什么这样摆?

(4)比较与复习中的题比较

比○多5个,□摆几个?

比○少5个,□摆几个?

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摆出来的个数一样吗?

□在每句话中是什么样的数?

提问:

你从□比○少5个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知道□和○比,○多,□少,○是较大数,□是较小数。

较大数○,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部分。

提问:

要求□摆几个,怎么办?

教师说明:

通过摆学具,同学们会分析□比○少5个这句话了,下面就用这个知识学习新知识。

学习P23例4

看图提问:

我们二

(2)班比你们少3面,是()面。

这个总是能解决吗?

还需要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

(1)用学具代替小红旗在桌子上摆一摆,讨论二

(2)有几面小红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问:

从二

(2)班比二

(1)班少3面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用什么方法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根据图上提供的其他信息,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展开讨论、说算法列式)

提问:

(1)班比二

(1)班少2面,三

(1)班得几面?

(1)班比三

(1)班多1面,四

(1)班得几面?

还能提出什么条件,什么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拍手游戏。

听老师拍了几下,按要求想好你要拍几下。

P25练习四的N5、N6、N7、N8

听老师口述题,学生口答。

例:

河里有白鸭36只,黑鸭比白鸭少20只。

黑鸭有多少只?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24页第三题做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6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P26——P2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习题的运算顺序,会笔算连加、连减的习题,掌握简便写法。

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做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计算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要学生养成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