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6818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docx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2018年浅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21世纪,知识经济以崭新的经济形态引发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刻变革。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全球经济日益向国际化、一体化方向迈进,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正以不可阴挡之势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面对国内外社会经济大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反映者——统计工作,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挑战?

是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还是勇于改革、完善自我,关乎着统计工作和统计部门的生死存亡。

在此,笔者就当前的统计改革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统计改革虽涉及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改革重点应放在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上。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实:

首先,从统计制度方法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来看

一是统计制度方法对统计信息的采集具有导向作用。

采集哪些统计信息,怎样去采集统计信息,首先要从制度方法上入手。

制度可行、方法科学,采集就会顺利,就会及时快速,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统计资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加工组合出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统计制度方法对统计数据的质量具有决定作用。

一套科学先进,技术含量高的制度方法,既利于调查人员方便操作,减少因制度方法上的缺陷而造成差错,又有利于减少因工作环节上的失误造成的疏漏,还能增强抗干扰能力。

三是统计制度方法对统计分析研究具有定性作用。

制度方法科学适用,有利于广大统计人员全方位、宽领域地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深层次地问题,减少“数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增强统计分析的针对、适用性,提高统计分析的实用价值。

其次,从经济发展对统计工作的要求来看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统计制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全面确立,市场经济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且将改变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

传统的统计工作,而对全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其固有的弊端正逐步显露出来,只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才会有统计发展的空间,而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统计制度方法必然成为统计改革的重点。

二是新经济的快速成长要求统计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

自20世纪18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成为主导,被称为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时代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经济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其核心是创新,而且是不断地创新。

就我国而言,新经济主要表现为全球化、信息化、无形化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全新的经济状态在我国正快速成长,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已逐渐取代传统经济而居主导地位。

面对新经济,传统的统计工作便显得无所适从,其根本表现就是现行的统计体系落后于统计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的现实变化。

如: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在我国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在高技术、知识经济和服务等新领域,统计还没有充分地对此进行量化反映;统计在第三产业中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发挥,以描述物质生产领域为主的局面还没有向以描述非物质生产领域为主的趋势转变;如何将资源环境核算纳入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统计工作的缺失无一不是表现为统计制度方法的不适应,因此,只有对统计制度方法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新经济,也才能使新经济完全接纳我们的统计工作。

三是人类自身需求的发展要求统计方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

统计工作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体现,而人类进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就是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类的需求层次也呈现阶梯式地不断提高。

就当前而言,改革开放在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人已从满足生存需要的最原始需求向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高层次需求转变。

但脱胎于物质产品极端匮乏时期的现行统计制度方法,与我国人民需求层次变化相比,显得极不适应。

例如,我国现阶段的统计核算仍然只注重物质领域的核算,对于非物质领域则很少涉猎;统计指标的设置仍然只注重反映人们物质产品的占有状况,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如社会安全、环境质量状况、生活幸福程度等则很少反映,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统计制度方法已不能直观地反映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满足程度,从而也就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面目,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再次,从统计工作当前面临的诸多难题来看

当前,统计工作,特别是基层统计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主要表现为:

(1)信息采集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具有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网和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

但随着经济体制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信息采集*和渠道被打破。

一方面由于企业改制、机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基层统计机构被严重削弱,导致无人采集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成份多元化、形态多样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大量的经济活动因方法、制度、体制、手段等原因未被统计、观察,导致大量信息未被采集。

(2)数据保质难。

由于信息采集渠道的不畅、统计调查对象多样化且配合度的降低,这种按传统制度方法收集的数据很难保证质量,无法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面貌。

(3)统计分析难。

一方面由于数据不全面且质量无法保证,使我们的统计分析往往有失偏颇,甚至定性不准;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制度方法指导下形成的统计分析,只能服务于产生这种制度方法的计划经济环境,在新经济时代,这种分析很难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制度方法是统计工作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统计改革的“牛鼻子”。

因此,建立满足崭新经济形态下宏观决策和调控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科学高效的制度方法,是保证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是统计工作实现快、精、准的前提。

只有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方法制度,才能使统计工作真正摆脱困境,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总体目标应是:

以构建适应现代化统计方法制度的统计理论体系为基础,以建立与国际统计接轨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以合理实用、科学、规范、简洁、严谨的统计标准体系为目标,以有序、高效的统计调查管理体系为保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

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

一、坚持观念和思维的创新,确保统计制度方法理论既能用于当前,又能支撑未来

新的理论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支撑和力量源泉,要使新确立的制度方法有其自下而上和理论土壤,理论必须创新。

统计制度方法理论创新,从实质上讲就是对统计制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建立一套涵盖统计工作各环节、统计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真正凸现统计制度方法理论对整个统计工作的支撑作用。

具体来讲,统计制度方法理论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在“大统计”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

“大统计”思想是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小统计”思想而言的。

“小统计”思想在统计学科上片面强调社会经济统计的独立地位,将社会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统计分支学科与“实质”科学割裂开来;在统计职能发挥上,仅仅注重统计信息职能,而忽视了统计的咨询职能和统计的监督职能;在统计制度方法建设上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固步自封,忽视与国际统计建设和统计发展的交流;忽视与其他宏观经济管理、调控部门的交流。

因此,统计制度方法理论的研究要彻底摈弃自我封闭的“小统计”思想,将社会经济统计、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及其他经济管理科学有机结合起来,融合成一个门类齐全、相互融通的“大统计”学科。

第二,要在“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

统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者,统计工作必须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离开了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统计制度方法理论的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

因此,统计制度方法理论的研究应当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按照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充实、丰富和更新,切忌在统计制度方法理论的研究上“画地为牢”、“自定框框”,将理论演变成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

而应在“与时俱进”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用全新的思维,将统计方法制度理论研究成一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开放式的理论。

第三,要在“以人为本”观念的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

社会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社会经济活动最终表现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社会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人类自身的发展。

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在各生产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和明显,国人素质的高低、生活质量的优劣、生活环境的好坏已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志。

因此,在进行制度方法理论研究时,应充分重视人的这种独特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在确立统计制度方法时,既要进行经济总量的核算和社会总体状况的评价,更要注重反映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满足程度,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状况等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注重适用性和先进性的研究,确保统计制度方法既规范科学,又手段先进

1、确立规范严谨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是,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核算体系。

我国18年起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体系依据的是联合国18年SNA(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原则和核处方法。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分类标准、核算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尚与SNA存在一定的差距。

(2)统计标准体系。

我国统计标准体系目前使用的行业分类无法与ISIC(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相互转换,产品分类仍沿用18年制定的国际标准,产品范围仅包括可运输的产品,而未包括服务活动。

(3)统计调查方法。

我国采用按月、按季、按年填报全面统计报表,与国际惯例不符。

且调查周期长,影响了统计信息的利用。

(4)指标计算方法。

我国的统计指标计算方法采用传统的方法,而不是国际通用的方法,部分统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由此可见,要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真正达到规范严谨的要求,必须在国际惯例的指导下,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改革是整个制度方法改革的龙头,具有统帅作用。

改革统计制度方法就要紧紧抓住这个龙头,使其源于“三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统一“三算”,又高于“三算”。

具体来讲,要逐步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逐步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生产法和收入法,强化分配法;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提高服务业核算质量;逐步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特别要改革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2)加强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衔接,发挥投入产业表在细化和协调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方面的作用。

(3)逐步细化固定资产分类,改革利用历史成本价格计算固定资产的方法,逐步采用永续盘存方法计算固定资产存量。

(4)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的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

(5)结合目前情况,逐步开展绿色GDP核算,研究建立我国的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2、确立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

而其中的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普查制度,尽早出台《普查法》。

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加强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积极推行*调查,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快速、敏捷、真实”的统计调查。

要进一步完善普查制度,使各项普查内容精炼、协调配套,更好地反映基本国情国力。

在普查工作方面:

要尽早出台《普查法》,把普查的时间确定下来,把经费、人员的来源用法律规范下来,避免基层统计部门经费短缺,疲于应付的状况。

具体来讲:

将现行的基本单位普查与人口普查合并进行,使人口总量、从业状况、人口素质及单位结构相互印证,提高准确程度;并加大从业状况情况部分指标设计,以满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

借鉴法国的经验,与多个管理部门协调建立唯一的、终生的单位代码库,使统计工作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源头清楚,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状况。

将现行的工业普查与三产业普查合并进行,除去节约时间、人力、经费和考虑,还可以顺应经济全球化、企业跨行业经营、业态多样化状况,避免普查对象呈“墙头草”现象,影响普查数据的真实性。

将现行的农业普查与国土普查相结合。

在定期报表制度方面:

要继续拓展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全面调查报表的上报频率,压缩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月报、季报,减轻基层统计机构的压力;要大力删减一些过时的报表,建立一套数量不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能快速准确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彻底改变全国统计报表“一统天下”的僵化格避;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各种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综合运用于统计调查;要积极拓宽统计信息来源渠道,要综合利用相关部门、中介组织的多种信息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推算。

在处理普查工作与定期报表工作制度方面:

要综合协调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特别是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全面调查等主要调查方式之间的关系,避免多种调查方法在运行中各自为政、互不配套和交叉重叠的现象。

具体来讲,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协调:

(1)在数据应用上应改变以定期统计报表为主、普查为辅的指导思想,确立以普查资料为主,定期报表为辅的指导思想,使调查方法逐步向“普查+抽样调查”为主,进而取消全面统计调查方向过渡;

(2)调查时间要衔接。

要全面改变普查的设计理念,要按照轻型、快速的要求,尽量缩短普查的时间,争取各种普查活动在一年内完成。

这样就可以同全面统计相衔接,取代当年年报和12月的月报,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避免年报一个数据,普查一个数据,然后可根据普查的资料准备重点调查的内容。

而重点调查的设计可避开普查年,根据周期普查的疑点、形式变化的热点、国家需求的重点、事物变化的特点来开展。

3、确立配套适用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大统计”的角度来讲,统计工作要与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调控部门在各自的指标设计上做到规范、兼容。

作为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部门应敞开胸怀,兼收并茂,使国民经济的“账薄(银行)”、“晴雨表(统计)”、“红管家(财、税部门及会计核算)”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统计部门成为日益变为现实的“数码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或领跑者。

从统计部门内部来看,在指标的设计上要增加反映社会发展条件、环境等相关指标的设置,弱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指标的设置,以顺应经济成份多元化、经济发展方式多样化的潮流,建立合理的抽样调查框,为了解未被观察经济打好基础。

要尽快拿出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的目录代号和计量单位,防止普查是一套,抽样调查又是一套,月报这一种,年报那一种,今年一个样,明年又变样的混乱局面。

具体来讲,应建立和完善以下指标:

加强要素市场统计。

如资本、劳动力、土地、金融、财税、信息、技术和房地产等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监测。

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指标群,在完善GDP核算的基础上开展绿色GDP的计算。

把以生产法计算为主改为以收入法、支出法为主,把GDP核算与投入产出同核算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监督职能,强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

统计数据是一国、一地社会经济发展最直观、最权威的反映,因此,设计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估体系,反映一国、一地发展状况,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方面。

4、确立先进高效的统计手段。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办公自动化和社会交流的*化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得到全面普及和迅猛发展,“电子*”正日益深入人心。

作为*行政职能重要组织部分的统计工作,其制度方法的改革,应当紧扣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在经济核算制度的制定、统计指标的设置和调查方法的确立上,必须借助当前IT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自动化和*化。

现代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信息展现五大部分。

具体来讲,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实现有机的结合。

实现信息采集和信息展现的*化,确保调查方法与信息披露手段的先进性。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并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实现对接和连通,逐步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展现由原始的手工和纸介质模式向先进的*和光电模式转变。

在信息的采集上,要改变过去人工发放调查表,手工填制和收集调查资料的落后模式,实现网上公布调查表样式和调查内容,由被调查者采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和*浏览器(WEB)为主的网上直报;在信息的展现上,要改变传统的纸介质模式,利用*技术进行不间断的信息发布,并采用电子数据包、多媒体光盘等形式实现统计信息的跨地域、跨空间的快捷传输。

真正实现统计数据的现场采集和*环境下的“在线处理”,减少数据传递的中间环节,提高时效性。

实现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确保数据汇总和经济核算制度的科学性。

要按照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的要求,采用先进适用的计算机处理软件,提高统计信息加工、处理的自动化水平。

在软件的选择上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确保先进性。

当前,我国统计信息处理大多采用基于DOS环境下的16位操作软件,且近18年来未进行必要的改进,如SAEP3.0。

这种软件不仅操作界面不友好、处理速度慢、功能单一,且生成的数据不能直接和其他软件共享。

因此,要切实加大统计信息处理软件的开发力度,在基于Windows环境下开发出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处理速度快的新型应用软件。

二要确保通用性。

在应用软件的开发上,一方面要确保系统内的统一,防止出现一个地方一套软件、一个专业一套软件、一个行业一套软件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应用软件的通用,如数据库处理软件,确保数据资料的共享。

三要确保适用性。

统计信息处理软件的开发要紧密联系统计工作的性质,贴近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忌片面强调软件的功能和先进性而脱离统计工作的实际。

实现信息分析和信息管理的电子化,确保统计分析和数据资料检索的高效性。

在统计信息的管理上,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以逐步实现信息分析和信息管理的电子化。

当前,应重点建立以下五类数据库: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统计指标库,为统计应用系统的有效实施和其他各类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完备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统计信息的全面采集提供基础。

三是建立统计信息数据库。

按照标准规范的结构,将各类统计数据分门别类进入数据库,形成统计月、季、年报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字典集合。

四是普查和专项调查数据库。

该类数据库主要以各类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等)、专项调查的数据为基础,按照规范化原则,形成微观数据库和经过数据精炼形成的宏观数据库。

五是宏观经济数据库。

这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的新型的结构化的数据环境,主要为领导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源。

三、兼顾差别和不同层面的需要,确保统计制度方法体系既相对统一,又允许个性的发展

统计工作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性质的差异,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在发展现状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统计制度方法作为统计工作最基本的核心,其内容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孔依旧、一成不变。

因此,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应当体现这种差别,在保证基本的制度方法统一的前提下,兼顾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差异,允许个性的发展,以作为对基本制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

具体来讲,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应当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尽相同,如有的地方以农业为主,有的地方以工业为主,还有的地方则以服务业为主。

因此,在统计指标设置时,应充分考试这种差别,允许各地在基本的指标体系之外,设置一些能全面、客观反映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统计指标。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人们生活早已步入小康,而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

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统计核算的重点也应当不同。

如发达地区,其统计核算应重点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等物质领域,而欠发达地区,其核算的重点仍然是人们基本物质需求。

三是行业部门性质的差异。

由于性质的差异,各行业呈现不同的行业特点。

同时,不同的部门由于管辖、服务的对象不同,其组织结构也有较大的区别,因而,在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上差别也较大。

如,有的行业部门可能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才能确保收集的统计数据客观、真实,而有的行业部门采用全面报表收集数据可能更加全面、快捷。

因此,在确定统计调查方法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差别,允许各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不同行业部门的调查方法。

(三)

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因此要密切注视改革中出现的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要正确处理创新与稳定的关系。

统计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极为重要。

因此,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即不能因为稳定的关系而因噎废食,放弃改革,也不能因改革而横扫一切,影响了整个统计工作的稳定。

具体改革中,要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在保证原制度方法连续运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制度方法,在新制度方法完全成熟后再实现平稳过渡。

二、要正确处理创新和求实的关系。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统计工作,因此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方便统计工作的开展出发,从更好地为**服务出发,从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出发,针对实际问题,贴近实际需要,不断改革、创造、完善、充分发挥创新的价值,切忌不顾实际需要而一味求“新”。

三、要正确处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统计制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改革必须要准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形势,立足当前,预测长远,为今后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留有余地。

即不能目光短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好高骛远,使改革流于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