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6612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052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并配以手势。

这种方式引起的无意注意是由于()。

A、刺激的强度

B、刺激的合理组织

C、刺激的活动变化

D、刺激的经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注意

【答案】:

C

【解析】:

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的东西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教师运用声音和手势,这种刺激的活动变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有一句名言:

“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热情,决不能成为好教师。

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带有严格要求的爱。

”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原则。

A、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原则

【答案】:

A

【解析】: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

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舒尔茨提出:

“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所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重在强调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强调了通过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重点在于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反映的是()。

A、从众效应

B、责任分散效应

C、破窗效应

D、期望效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群体动力

【答案】:

A

【解析】: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答案】:

C

【解析】: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因此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6.开好班会的基础是()。

A、精心准备

B、确定主题

C、具体实施

D、效果深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5节>课外活动的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答案】:

B

【解析】:

主题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开好主题班会首先要确定鲜明生动的主题。

7.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内容和规模不断增扩,为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班级授课制出现并被推广应用。

中国正式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南宋末年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答案】:

C

【解析】:

中国正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时为清朝末年。

8.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巴甫洛夫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在研究狗的消化腺的分泌变化时,他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并且当铃声和喂食反复多次配对呈现后,只给狗听铃声,不呈现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9.“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活动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案】:

C

【解析】: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0.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解析】: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它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而把个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吹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要素主义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着“文化上的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所谓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

而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须学习的。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

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

11.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案】:

D

【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12.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品德概述

【答案】:

B

【解析】: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离不开教育,由此看来,在学生品德教育中,要做到()。

A、知行统一

B、渗透熏陶

C、集体性

D、一致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好的环境,要做到渗透熏陶。

14.夸美纽斯指出: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巩固性

B、启发性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C

【解析】: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15.有些学生不想认真学习,但又想成绩名列前茅。

这种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答案】:

C

【解析】:

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不想学习,又想取得好成绩属于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属于趋避冲突。

16.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C

【解析】: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17.王老师班上有两个学生,都有傲气,无视纪律,不服管教,任课老师每次都向王老师抱怨这两个学生怎么管都管不好,但王老师却看到了这两个学生的巨大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两个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并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问王老师的教育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导向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原则

【答案】:

A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题干中的两个学生虽然都有傲气、无视纪律和不服管教,但王老师却能看到他们两个相同之下的不同之处,找出针对他们两个的不同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8.若有人给你起绰号,你不做任何反应,绰号就不会流传。

这符合操作性行为的()。

A、正强化规律

B、负强化规律

C、消退规律

D、惩罚规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消退指如果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没有得到强化,则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一行为发生的概率。

题中不做任何反应,绰号就不会流传,属于一种消退。

19.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培育“四有”新人

C、促进社会的发展

D、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案】:

A

【解析】:

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功能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其他功能的发挥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20.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概念

【答案】:

D

【解析】: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

原因有以下五点: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2.班杜拉认为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A、效能期待

B、替代强化

C、观察学习

D、归因方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他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2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4.某学生发明了一种充气雨衣,雨衣下面是一个气圈,充气后雨衣张开,雨水便不会灌进鞋子了。

这一充气雨衣的构想,是从芭蕾舞旋转长裙和游泳圈得来的。

这种构想体现的心理机制是()。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原型启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4节>思维

【答案】:

D

【解析】:

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原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题目中的芭蕾舞旋转长裙和游泳圈就是“原型”,由此发明了充气雨衣体现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25.“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符合()规律。

A、德育过程

B、智育过程

C、心理辅导

D、美育过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4节>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A

【解析】: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根据题干,可以得出知情意行,从而选出A选项德育过程。

26.对具体加工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指的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概括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

故选B。

27.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课程开发

【答案】:

B

【解析】:

1949年,美国的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对现代课程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架构,被教育界称为“目标模式”或“泰勒原理”,是现代课程论的奠基石。

28.有些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这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D

【解析】: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9.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A、低等

B、一般

C、中等

D、高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案】:

C

【解析】: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

C

【解析】: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

3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A、传统教育

B、进步教育

C、生活教育

D、社会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解析】: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2.教师经常运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理论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其中效果律指当联结建立时,导致满意结果的联结会被加强。

而导致烦恼结果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教师经常运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属于满意的结果,因此体现了效果律。

33.如果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分析,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一些()。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D

【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分析,从而根据检测、跟踪结果做出调整,说明他已经掌握了元认知策略。

3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

A、情境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陶冶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3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B

【解析】:

柯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35.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C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6.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A、寻求发展

B、矫正行为

C、学会调适

D、开发潜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

【答案】:

C

【解析】: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即是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37.课堂气氛的类型主要包括()。

①积极的课堂气氛

②消极的课堂气氛

③斗争型课堂气氛

④对抗的课堂气氛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课堂纪律

【答案】:

D

【解析】:

课堂气氛主要包括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和对抗的课堂气氛。

3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德育的基本内容

【答案】:

C

【解析】:

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39.“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班杜拉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

40.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山。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型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C

【解析】:

题干表示林冲能忍耐,耐受性强,万般无奈才上梁山,属于黏液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