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6032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docx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论文成绩

师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从轼诗词浅析轼的人生观

 

姓名乔丽红

学号061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一、论文摘要...............................................3

二、正文...................................................4

1、轼生平及诗词简介......................................4

(1)轼生平简介..........................................4

(2)轼诗词简介..........................................5

2、“人生如梦”对轼的影响.................................6

(1)仕途之坎坷............................................6

(2)人生之无常............................................7

3、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9

(1)轼的词作............................................9

(2)轼的诗作............................................9

(3)轼的散文...........................................10

(4)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10

4、多种因素形成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11

5、小结...................................................12

三、参考文献..............................................13

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14

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15

论文摘要

【摘要】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使得子“久戏风波”。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

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他特殊的人生观,实现了单一文化在人生问题上的超越,铸就了他光彩的文化人格和令人称道的艺术人生,把我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引向了更深层次。

【关键词】轼诗词人生观儒家 道家 佛(释)家 思想

 

从轼诗词浅析轼的人生观

前言

轼,这个文学史中独一无二的奇才。

他在词、诗、文、绘画理论的创作中都有很大成就。

他开创了宋词中的豪放一派,在宋词中加入哲理的反思;他引领了诗歌中的理趣诗潮流;他又是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风格自然而雄放,有很多惊绝千古的名篇存世。

他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也很深,他对绘画理论有独到的见解。

东坡其身,逃不脱仕途,虽“甘与麋鹿友”却“苦为世味诱”,因此其归隐之心隐逸之情只能诉于诗词中、于对释道空无、逍遥思想的追随与渴盼中。

所谓“大隐隐于金马门”,大概指的就是东坡这种“身为仕宦累,心为不系舟”之人。

一切文章,皆由心出,心性相似,故其文采亦是相仿。

本文通过对轼诗词等文艺作品的研究,浅析东坡先生合佛、道、儒三家,而又自成一体的人生思想。

一、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一)轼生平简介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眉山)人。

父洵,弟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兴“乌台诗案”,轼(45岁)被以“谤讪朝廷”罪贬为团练副使。

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轼又不赞成司马光等尽废新法,因政见不合,就主动请求出知、等地。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罢“元祐党人”,轼于绍圣初年(1094)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尚未到达贬所,八月又贬,绍圣四年四月再贬。

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

徽宗朝立“元祐党人碑”(罪人碑),轼碑上有名。

高宗朝才得正名,赠太师,谥文忠。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公麟作的轼画像,遂题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由此可见轼一生仕途之坎坷、命运之漂泊。

(二)轼诗词简介

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轼散文著述宏富,与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轼与欧阳修并称“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观、晁补之和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门四学士。

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

“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翼《瓯北诗话》说: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容。

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辛”。

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本文主要通过对他的诗词所表现出的超然自适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来探讨他的人生观。

二、“人生如梦”对轼的影响

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这是东坡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东坡人生哲理的核心。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飞鸿”应该理解是人心灵的象征,如同一个虚幻的鸟,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

东坡纯粹从生命意义生命形式生命存在的感悟去探究人生奥秘。

梦总是让人想到逃避,想到无奈,想到虚幻,而东坡的“人生如梦”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激进的感悟,积极的试验。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一)仕途之坎坷

轼在其词《满庭芳·归去来兮》中写到:

“问何事人间?

久戏风波。

”在他去世前两个月,看到公麟作的轼画像,遂题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在政治风波里“久戏”,是轼坎坷的仕途生涯的真实写照。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轼从往途中,写下了《江城子·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这首词首句便是“天涯流落思无穷”。

“天涯流落”者,“同是天涯沦落人”也。

后轼有诗云: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咏连珠吟叠壁,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把自己比作白居易。

而白居易《长恨歌》有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有“江州司马青衫湿”,轼词《满庭芳·三十三年》中则说“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在此,轼是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是个“迁客”了。

《江城子·别》一词,虽然有离别的忧思惆怅,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悲哀。

此时轼虽又遭贬谪,但还没有遭逢人生的巨变。

而这巨变,就像酝酿已久的暴风雨,当头把他给浇了个淋漓尽致,险些送命。

元丰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轼到任。

这一年,有人告发他的《到任表》是诽谤朝廷,于是神宗命人到把抓捕轼。

八月十八日,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十二月出狱,谪。

乌台诗案是轼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之后,他的境遇,越发坎坷起来。

在呆了五年多之后,轼终于在宋哲宗煦元佑元年(1086年)回到了朝廷。

此时宋神宗刚逝世,哲宗煦年幼,由高太后执政。

到了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复王安石新法,贬轼、辙等旧党人士。

元祐九年,哲宗三贬轼,先贬至定州,后又改为英州(岭南之地),未到英州又改为,越贬越远。

绍圣四年(1097年),轼又被贬到——的昌化军,这是他被放逐的最后一个贬所。

在,轼一贫如洗,“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

他一边读书,读柳诗和诗(他只带了这两本书),一边作诗自娱;同时,他结交平民朋友,辅之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化涵使得他在艰苦的生活条件面前仍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的超然自若,是历经风雨后的淡定,而谁,又知这是词人无可奈何后的自解?

他谅解了不平的遭遇,因此也就掉出宦海沉浮俯视生命本身。

后四年,哲宗死,轼终于可以北归。

但北归途中,他就故去了。

下狱、贬谪的劫难经历,使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他躬耕农事,耕作东坡,“幅巾芒屣,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借天地山川维养其胸中浩然之气,克服了逆境中的政治高压与生活困苦。

在轼66年的生命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困窘,但他未曾颓唐丧志,一直致力于仕途,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的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

他看得开生死,看得开离别,看得开奔波劳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

“人生到处萍飘泊”。

(二)人生之无常

嘉佑二年(1057年),轼二十二岁,和弟弟辙一起及进士第,深为欧阳修所赞。

欧阳修曾有语: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当是时,氏父子三人名满京城。

此时的轼,自是意气风发。

及至后来,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从此贬谪数十年,漂泊后半生,看遍了人世的沧桑。

轼在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笑劳生一梦”、“万事到头都是梦”、“世事一场大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只堪妆点浮生梦”。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归临皋》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人生如梦”的思想,在轼的词里不断出现。

轼慨叹着时光的流逝和人世的无常。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人生几度秋凉”、“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无不在感叹着人生易老,韶华易逝。

几许悲凉,几许无奈。

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低吟: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

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24]在一贬再贬的仕途生涯中,他尝够了漂泊,看惯了无常,“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他已经不想再争什么名什么利,他不想再“说短论长”,他“幸对清风皓月”只想来个“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然而,“谁解其中味”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渐入中年,轼依然念念不忘他“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君尧舜”的理想,《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稍后在密州写的《江神子?

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郎。

酒酣胸胆尚开。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当然已无法相契,学士自我勉励,暗示自己青春还在、豪气依旧。

然而,此时已经三十九岁的他,将入古人所说的“不惑之年”,青春已随流年去,此身不过区区一小太守?

谁服!

而现实终归是现实,他当然不知道自己此后的仕途会越走越坎坷,“致君尧舜”之凌云壮志愈加暗淡,长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最难得的当属他的政治理想,不容于朝中的岁月,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贬所依然不忘济世、服务百姓,在事业上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

“贤能”;在疏浚西湖,修建堤;在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所中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

足见轼在民间影响之大。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被一贬再贬的“天涯流落客”,轼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面对逆境,一般人或许早已承受不住。

然而轼却选择了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就算时光易逝,依然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鼓舞着自己;自我宽慰:

“醉乡路稳不妨行,但人生、要适情耳”,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三、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一)轼的词作

轼用词写尽了他的心世界,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官运变故后对朴素简约的农夫生活的向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变数,回归生命中的原初状态。

轼用词来抒发其心底最深的痛楚,其有一篇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的杰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轼的起句也很有气魄: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一句,总摄全篇。

生死永隔又难以忘怀,在怀念中,恩爱夫妻已分离十年之久了。

其情深,其伤重。

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是无须多想却难以忘怀的,所以“不思量,自难忘”。

从梦写起,也许现实过于痛楚,唯有在梦境中才能找到些许告慰。

梦中,词人所见亡妻之形态,呼之欲出。

然而十年风霜后梦中的相见,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只能在相对流泪的伤神中心意相通。

(二)轼的诗作

最能代表轼诗歌创作特色的,当属他的理趣诗。

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轼理趣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和子由渑池怀旧》和《题西村壁》两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骞驴嘶。

”诗的前四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漂泊不定,瞬息万变发出的深深感喟。

人生漂泊不定,即使无意中留下些遗迹,也是很难保留,容易泯灭的,对于人生之自我。

有时也是难于主宰的。

此四句很具理趣,表现了人生的短暂性、流逝性。

比喻的贴切深为后人称颂,“雪泥鸿爪”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

(三)轼的散文

轼除词和诗自成风格外,他的散文创作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

如果单从文学角度看,轼散文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成就很大,叙事、抒情、议论在文中结合的水乳交融。

轼有其独立的散文思想,他主文、道并重。

轼心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轼认为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四)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北宋建立后,在晚唐五代收到打击的各种佛宗派兴盛起来,禅宗在宋代非常流行,禅宗主动吸收儒道两家思想,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

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

轼的思想就是儒道释的融合。

轼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不论是在朝廷之上还是贬谪之际,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为民做实事。

轼的作品中常有儒家立身进取,积极入世理想的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郎”“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轼的政论史论文,大都具有鲜明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特点。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在轼的作品中也多有出现。

轼的词文中常有“梦”的意象出现: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梦是对现实虚幻的反映,通过这些写“梦”的词句,轼超越了有限的时空,使他的思想更为放达自由。

轼也受释家思想影响。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轼在其屡遭贬谪的多舛命运里,因为有了释家思想的支撑,才能蔑视丑恶,消解痛苦,平静心。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个归期天定许”,“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群仙”“仙”“归去”“浮生”等字眼在轼诗词文中多有出现。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是轼逝世前不久所作《满庭芳》中的一句。

这首词求仙之意很浓,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轼仍以乐观的语调向自己开着玩笑。

惟有心极为充实厚重之人方能如此啊!

四、多种因素形成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轼的超然自适,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不落一家明显痕迹、若即若离间,形成了学士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

那就是《定风波·而遂晴,故作此词》中所说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处看不到儒,看不到佛,也看不出道,看到的只是一个超然、乐观的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

真正的超然自适,发乎心,而终于能浑然天成。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诗也中有充分的体现。

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

但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愈贬至,柳宗元贬至,作诗多为凄苦之音。

然而当轼被贬至时,却作诗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贬,又说:

“他年谁作舆地志,万里真吾乡。

”(《吾谪,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

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

作此诗示之》)一位朝臣,远戍荒蛮之地,如何度日?

但轼却对那“民夷杂糅,屠酤纷然”的蛮荒之地感到温馨与亲切,以致夜游归来,偶有所得,对翰愈“钓鱼无得,更欲远去”的想法报之一笑。

(《儋耳夜书》)在贬官时,政治打击接踵而来,但他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的松风亭。

(《记游松风亭》)主要写了他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衷疲颓唐之病。

五、小结

轼一生,颠簸流离,起源可用他的一首诗概括:

“谁言穷巷士,乃窃造化权。

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

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

”这“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写的就是他自己。

他少时才华横溢,聪颖早慧,21岁时和弟弟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

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

三父子一时名满京师。

对于轼及其弟辙的才华,《宋人轶事汇编》有记载:

名慑举子(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

相国公语客曰:

“二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

”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

”可见少年子是何等的才气过人,名震朝野。

然而,正如西方哲人尼采所说的:

一切都是暂时的。

轼遇到了影响他一生仕途的政敌王安石,官运由此一波三折,特别是“乌台诗案”之后,轼被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才罢休,然而,此时他已经老了,一切再无回天之力,可老天还是有眼,壮士作古,终于雪了他冤情,谥号文忠。

而这,对于轼来说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已经在漫漫天涯路中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醉乡路稳不妨行,但人生、要适情耳。

从当年欧公赏识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潇洒少年郎,到暮年时的“天涯流落客”,在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中,他已经把本心隐于佛、道的豁达与空灵中,他的心已超乎尘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正如轼自己说: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正可作为轼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