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新讲座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396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培新讲座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培新讲座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培新讲座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培新讲座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培新讲座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培新讲座稿.docx

《苏培新讲座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培新讲座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培新讲座稿.docx

苏培新讲座稿

【2012年启东市初中语文全员培训讲座】

新中考新课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考试与教学策略漫谈

苏培新

一、百感交集话考试

现代中国,伴随人的一生,困扰人的一生,超过“考试”二字的恐怕不多,上学固然要与考试如影随行,找工作要经历重重考试,有的甚至是刁钻古怪的测试,工作之后同样免不了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

竞聘上岗要考试,开车领证要考试,出国打工要考试,找对象谈恋爱有时也要考试(经典试题:

女朋友和自己的母亲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一个?

)。

对基层教师而言,“考试”二字的分量无疑更加沉重。

每年高考过后、中考过后,有人说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是对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即就是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脸上的笑容又到底能保持多久?

今年这一关终于闯过去了,明年又该如何呢?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也是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命运”,既然“考试”回避不了,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从新的可接受的层面透视考试存在的合理性,有时说不定还能够说服自己,帮助我们找到新的平衡点,从而更加开心、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细细想来,要说服自己,也不是没有理由——

(一)有关考试的四个基本观念

1.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

素质教育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全面”二个字所包含的能力要素中,当然包括考试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说,考试将如影随行的伴随学生终生,我们现在多做一些适应性、奠基性的工作,有何不可呢?

另外,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又有谁曾经很权威地说过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的呢?

2.素质教育离不开考试

追求办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这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之一。

有投入,就应该有产出。

确保教育产品的高质量,这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育产品的质量如何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这是教育管理者研究的话题。

就目前而言,完全与考试脱节且又能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的科学评价手段和方法尚未有人能够提出。

(中国高考批判了许多年,“一张卷子定终身”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说了若干遍,那么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更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人才选拔机制如何建立呢?

再说考核评价、质量管理,换了谁来办教育抓教育,谁也不会放松,也不敢放松。

3.优秀教师不害怕考试

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适应新的情况,能主观能动地根据社会需求做好自己的的教学工作,把追求学生的考试水平的提高作为自己自觉的追求,他不害怕考试,能够主动地研究考试,适应考试,并且能够考出好的成绩。

大量的优秀教师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成长进步的〉(学生考,自己也考)再说你教出来的学生不会考试,或者经不住考试,那么你的教学水平如何体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你又如何让家长和社会满意?

你自己做校长,你又怎么办?

4.优质教育需要主动地研究考试并适应考试

优秀教师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把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与趋向(把近两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与5年前的试卷对照一下可以发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与课程改革的步调其实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超前的,这是由考试对教学的导向性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多地是要主动地适应考试,而不是让考试来适应自己,这也是不现实的),主动地研究考试不仅可以及时地了解命题的走向,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帮助学生追求考试考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考试不可避免,那么最好的选择便是主动地研究现代考试,积极地适应现代考试,并且努力考出好的成绩来。

(1)2012年中考成绩农村初中前十名(不以成绩排序)

学校名称

班级名称

语文教师姓名

学校名称

班级名称

语文教师姓名

惠萍初中

05

丁海燕

继述中学

02

沈嫣

惠萍初中

03

秦丽裔

鹤城初中

11

钱斌

惠萍初中

01

秦丽裔

鹤城初中

16

徐菊花

东元初中

02

王羽宇

鹤城初中

09

徐菊花

东元初中

03

王羽宇

鹤城初中

15

季威飞

(2)2012年中考成绩直属初中前三十名(不以成绩排序)

学校名称

班级名称

语文教师姓名

学校名称

班级名称

语文教师姓名

折桂中学

09

郁玲

百杏中学

10

仇芬英

折桂中学

08

施琴

百杏中学

18

蔡燕燕

折桂中学

13

方伟

百杏中学

12

陆红菊

折桂中学

14

陆健美

百杏中学

09

仇芬英

折桂中学

01

张亚娥

百杏中学

11

李红

折桂中学

03

陆宇红

百杏中学

01

戎蓉

折桂中学

06

施琴

百杏中学

19

蔡燕燕

折桂中学

10

浦赛玉

百杏中学

21

顾晓涛

折桂中学

12

郁玲

百杏中学

15

刘婷婷

折桂中学

02

方伟

百杏中学

13

刘群

折桂中学

05

浦赛玉

长江中学

15

张芸芸

折桂中学

04

张亚娥

长江中学

07

杨卫娟

折桂中学

11

朱新美

南苑中学

11

袁东卫

折桂中学

07

陆健美

南苑中学

12

袁东卫

百杏中学

17

钱领

南苑中学

01

施龙方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考试的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更加凸显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特征)

课程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其中,第①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终极目标(体现的是社会发展对学科教学的客观要求),第②③④点是保障措施,是实现目标要求的主要途径。

课程目标:

围绕“语文素养”由总而分具体阐述

总目标(10条)→阶段目标:

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为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新34条(4+12+8+6+4);老40条(3+15+10+8+4)。

2.现行语文教材

最直接的教学资源。

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有效转变。

用教材干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有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其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可以这样思考,一个人成年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做基础,其中属于语文方面的能力要求有哪些?

无非是反应快捷、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的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条理清楚、下笔成文的写作能力,规范公整、潇洒自如的汉字书写能力,当然也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说话办事的品位,处理问题的眼光、方法和效果、角度等等(简而言之:

锻炼学生的两个头:

舌头、笔头)。

诸多能力的培养中语文学科的作为空间有多少?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发展空间有多大?

经常性地想想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有效地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我说不要看这个理论那个理论的,肯定不会错。

(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考试的主要特征

目标指向:

评价教学,引导教学(有利于选拔和甄别比较,有利于促进今后的教学实践)

南通市中考命题的五大原则:

遵循课标、紧扣教材、能力立意、贴近生活、控制难度。

基本积累:

以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适当向生活延伸。

主要指最基本的汉字认读和名言佳句的积累:

近几年南通中考——

汉字书写:

请看2012年第一题:

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

尺幅之中,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阅尽千年沧桑。

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而且能够用书籍为生命导航,成就人生的精彩篇章。

有书的日子,犹如置身于五彩斑斓的世界,芳香怡人,心潮激荡;而无书的生活,则仿佛走进了精神的荒漠,枯燥乏味,了无情趣。

亲爱的同学,让我们相约与书同行,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吧!

2012年:

导航篇章博览

2011年:

勇敢旗帜奉献

2010年:

智慧源泉

2009年:

毅力征服

都是最基本的常见常用词语。

再看名言佳句的默写:

2012年:

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

(1)三人行,▲。

(《〈论语〉八则》)

(2)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3)▲,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

(6)处于人生困境时,我们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勉励自己,坚定信念。

2011年:

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成功的花》)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欧阳修说: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继承了孟子“▲,

▲”的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2010年:

2.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①~④题必做,⑤⑥两题选做一题)(6分)

①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⑥上海世博会以博大的胸怀喜迎八方宾客,正所谓“▲,

▲?

”(《〈论语〉八则》)

全是最常见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

 

语言运用:

生活情境化(在实际应用中学语文、考语文,例如词语的应用、语病的判断与修改、口语交际、专题探究、综合实践等)

2012年综合实践题

4.通城中学九

(2)班拟举行“书香悠悠伴我行”读书周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自拟(或自选)一条读书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分)

▲▲▲

(2)参加“我读我思我成长”主题活动,从《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在品读其形象时可以汲取怎样的精神养分,同时避免其个性方面的哪些不足。

(2分)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

(3)星期一上午,班长李明前往市文化馆,邀请作家张老师于本周三下午第三课为大家做“读书方法”专题讲座。

假设你是李明同学,见到张老师后,你准备怎么说?

请写下来。

(3分)

▲▲▲

2011年综合实践题:

4.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江海中学学生会决定于6月21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举办全校学生参加的诗歌朗诵会。

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6分)

(1)根据活动目的,请给本次诗歌朗诵会取一个名称。

不超过8个字。

“▲▲▲”诗歌朗诵会

(2)请你为学生会拟写一则通知。

▲▲▲

2012年阅读理解其他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

(6分)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①帘栊:

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

花瓣飞舞,指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的美丽画面。

(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分)

▲▲▲

 

说明文《中国结》阅读理解最后一题:

16.根据文中加点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

(1)将插图中的“福”字换成其他文字或图案,请写出你的创意。

(3分)

(2)如果将这个中国结赠与他人,你觉得赠给谁最合适?

说说你的赠送缘由。

(3分)

比较研究,如何突出试题的语文性:

遵循学科特点,用语文的方法考察学生的语文积累、理解和综合实践能力,离不开对具体题目的反复斟酌和推敲,特别是灵活性、开放度较强的一些主观性试题,尤其必须重点打磨,严防超越了语文学科的边界范围,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特质的试题出现其中。

例如如前所述的第16题,第一稿时我们设计的题目为:

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平时所见到的最喜欢的中国结是怎样的。

除了文中的插图以外,如果让你另行设计一个中国结,你准备怎么办?

咋一看,此题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材料引向现实生活,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情况,同时考察其创新思维的能力,预想答案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特点。

但是,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此处考察的是学生对具体文本(《中国结》)的阅读理解,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该文本材料,让其“说说平时所见到的最喜欢的中国结是怎样的”,学生是不是也能回答?

显然,这里的设问与阅读材料之间毫无关系。

那么,这一设问的考察目标与“阅读”二字关系何在?

更重要的是,此题第二问让学生“另行设计一个中国结”,学生将如何回答?

写出自己“准备怎么办”,还是画出自己的设计图案?

这里考的是“语文”么?

如此追问和自我审思之后,我们再一次研读原文,再三斟酌和推敲碰撞后,将以上题目改为:

根据文中加点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1)将插图中的“福”字换成其他文字或图案,请写出你的创意。

(2)如果将这个中国结赠与他人,你觉得赠给谁最合适?

说说你的赠送缘由。

修改后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中加点内容和中国结插图”答题,为学生的准确回答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有效降低了试题难度,同时强调了顺利答题的第一要素:

准确地读文读图,这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等教学要求不谋而合。

(1)小题虽然同样是让学生设计中国结,但是必须“根据文中加点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写出创意,这就使本题全部融入了读、思、写等语文元素,成为真正意义的语文试题。

至于第

(2)小题的回答,则须在完成第

(1)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思考,写出其赠送对象和赠送理由。

试题的设计源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更加充分、灵动地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生活性、实践性特征。

现代文《瞬息与永恒的舞蹈》阅读理解

19.某班组织“作家与读者零距离”对话活动,假如你是张抗抗,你将如何回答学生的以下问题?

(4分)

学生:

本文第④段起,对昙花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抗抗:

▲▲▲

20.本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的细节描写,具体展现昙花绽放的详细过程,读来感人至深。

请从第②或第⑦段中任选一处细节描写抄下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5分)

读书卡片

题目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作者

张抗抗

佳句摘录

▲▲▲

赏析品味

▲▲▲

阅读理解:

材料以课外为主(课内材料更偏重于理解综合和迁移应用能力)

写作能力:

开放性,生活化,审题难度不大,选材范围宽广,短训速成难见成效,脱颖而出不容易。

2009年:

《我们一起走过》

2010年:

《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2011年: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2012年——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二、新课标、新中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

明确:

语文是干什么的?

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干些什么?

(或者说什么是语文老师应干的事,什么事是语文老师不应该干的?

干了就是越位,就是抢别人的饭碗)

看过一位知名学校的领导,在全国各地巡回展示多次。

写了一篇文章《教真正的语文,做真正的语文教师》,说他发现了一种语文教学新路径:

请看该文其中一个部分:

我们也是资源

这是一节随堂课,学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听课的有我班的学生,还有一些客人——来自济南历城区的十多位语文教师。

课依着预设有序进行着。

进入最后一个问题:

请再读课文,谈谈你学完了课文之后,对济南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3分钟后,比谁感受深刻。

[客观地讲,这个话题还是比较靠谱的]

虽然学生说得很多,但总觉得不如意。

怎么办?

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

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深入下去?

如何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

我想将自己事先准备的感受说给学生听,以给学生示范。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行,我说了,就是给学生束缚,还是打不开学生的思维;而且,我说的就正确吗?

就深刻吗?

就符合真实吗?

正在踌躇之际,我看到了来自济南历城区的听课者。

对,为什么不利用他们,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呢?

“同学们,今天坐在我们后面听课的老师都是来自济南的,他们住在济南,吃在济南,他们对济南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些老师来谈谈对济南的感受,好吗?

”我首先鼓了掌,学生也鼓掌欢迎。

①“谢谢老师、同学们。

是的,济南的确是个好地方,在济南除了极负盛名的趵突泉外,还有黑虎泉、珍珠泉等。

沿着护城河游玩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护城河都是又脏又臭的死水,只有济南是个例外。

护城河的水面清澈见底,还长满了嫩绿的水草,不时还可以看到几只野鸭在水面嬉戏,实在难得……”一位老师深情讲述着。

②“济南是一座历史名城,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为成长在这里而自豪。

除了山和泉以外,济南还有植物园。

到植物园参观,可谓是大饱眼福。

平常看不到的异国花卉,在园林师傅的精心栽培下,也在我国落地生根。

”第二位老师讲得声情并茂。

③“泉城非但趵突泉名冠天下,号称‘第一泉’,其他七十二泉,也各禀秀色,点缀于不同角落;兼有千佛山大明湖高低呼应,相映成趣;再加上滔滔黄河拱卫北郊,长驱东流;至于一日千里的现代化建设,更让泉城旧貌变新颜: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拓宽的马路车水马龙……济南,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文化古都诗韵盎然、牵人情思。

作为这所城市的居民,怎么能不爱她、恋她……”第三位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述。

第四位、第五位……想不到十多位老师一个接着一个上台演讲,一个个都不含糊。

他们深情的讲演,让我的学生一个个如身临其境,受益匪浅。

整个一堂课,就在来自济南的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下结束了。

“刘校长,你也够胆大的,怎么敢这么上,你就不怕砸了台吗?

假如老师们不到台上说呢?

假如说不上来呢?

”一下课,老师们就围住了我,问这问那。

“不是我要这样上,是新课改要我们这样上的。

[新课改真要你这样上的吗?

]

①课上不下去了,偷袭听课老师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思维中心与学生不同步,与上课老师也不同步,难免可尴尬)

②上文中听课老师的介绍与课文理解完全不搭界。

虽然说那几位老师对济南的介绍也给了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这到底是地理课还是语文课?

这到底是在上课还是在旅游听导游介绍?

多年来社会对语文教学诟病最多的是什么?

学生到了社会上不会表达,不敢表达?

错别字连篇,最起码的文章都写不好。

语文老师不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去教语文,学生能够学到啥东西呢?

③新课改到底是怎样教导我们的:

[课件]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1版课标删除了其中划线的一句)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这样的文章,某核心期刊登载,后来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看见此文被转载后,我就知道咱们的语文真是没救了,那些报刊杂志的编辑对语文教学到底是怎样理解的?

那些所谓的专家究竟要让我们干什么?

想起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

我们已经讨论得太多太多;语文课上应该教什么?

或者说学生首先必须学什么、练什么?

现如今铺天盖地的报刊杂志上每天都在一如既往地讨论讨论复讨论,每天都有形形式式的专家在全国各地宣讲鼓噪,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非要让广大的基层教师高深莫测、昏头昏脑不可。

想起了一个故事——

鲁迅曾讲过一个印度故事,爷爷和孙子去赶集。

回来的路上,爷爷骑在驴上,孙子在下边走,路人看了说,爷爷太不懂事了,让小孩走路。

爷爷听了以后,赶快把驴让给孙子骑。

又有人说话了,应该照顾老人嘛,为什么孙子骑驴呢?

爷爷和孙子听了觉得一个人骑驴总不大好,于是两人都骑在驴上。

谁知又有人说,两人骑驴不是要把驴压坏吗?

两人赶紧下来。

走着走着,又有人说,放着好好的驴不骑,真笨哪!

爷爷听了对孙子说:

“看来我们只好抬着驴走。

现在我们的一线教师,就像这可怜的爷孙俩,左也不是,右也不行,里外不是人。

(特别是每年暑假,各种培训班上都有。

有时候不听还好,听多了反而越听越糊涂)

可是,当初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具有人文性更有工具性、基础性特点的语文课程,首先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数、理、化等自然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第一前提是什么?

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语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

……知晓明白的人似乎不多,思考探究的人似乎不多,以此作为日常语文教学中自觉追求的似乎不多。

得出的结论是,专家的话不可不信,但不可全信。

语文课改,同样要高唱《国际歌》,一切全靠我们自己。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大道至简,自古以来,凡是最先进最实惠的理念都是极其简要的: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是谁?

毛泽东:

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靠的是什么?

最简要的理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农村包围城市;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把共产党人的宗旨、奋斗目标等概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咱老百姓最好说话,各级官员只要真正做到这五个字,其他什么要求也没有。

(可惜现在大多是在为人民币服务)

所以,语文教学的理论也有必要进一步简化,不要搞得太复杂了。

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让人听不懂,学不来,不是咱们这些人干的活,那是不在教学第一线、没有考试升学压力的专家学者的事,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语文到底应该干什么?

下面说说我的思考:

一条公式:

(课件)

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应用性、工具性学科,以语言为媒介,以听、说、读、写的方式体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永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其中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课件: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语文素养]。

两个重头:

具体而言,一是有一个好口才,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名言佳句脱口而出;二是有一手好文章,主旨突出,语言灵动,结构精巧立意新。

这是显性层面的,

语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舌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伶牙俐齿、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二是笔头(文章主旨突出,语言优美、流畅,文笔如有神助),如此而已。

表达能力作为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考量指标,除了反复实践和锻炼外别无捷径,但是在成长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上,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此稀缺,指望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其语文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可谓是难上加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