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378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专题《季氏将伐颛臾》word练习题1

文本3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穷天地万物之理,究政教法度之制,辩治乱兴废之由,析身心修养之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略,是通权达变的艺术,是一种积极的用世思想。

本文选自《季氏》篇,《季氏》篇谈的是政治道德,仁政与暴政的区别就在于施予与强取。

国家政治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在于人,在于执政者的品质。

孔子的治国梦想是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其父在孔子3岁时去世,因此孔子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下层社会,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他当过办丧事的吹鼓手,做过仓库管理员,也从事过看管牛羊的工作。

由于他勤奋好学,博学多能,30岁左右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学”。

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开创了平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先河。

后来,他当过行政长官,也当过国家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甚至代理过3个月的宰相职务。

后来,鉴于鲁国国君耽于女乐,荒废政事,愤然离去,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去推广他的为政方案。

此次出行,历时14年,途径卫、曹、宋、郑、陈、蔡、楚共七个诸侯国,结果七个国君皆不理会,他于68岁那年又回到鲁国,开始专攻、整理、传授古代文化的工作,直到73岁逝世。

【背景探寻】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

到孔子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

①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该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后世诸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

【文本素材】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课外链接】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

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

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

显然,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现在的高低收入差距已经是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最大的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也就是工农差距;其次是各个阶层之间的差距,还有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这几年,中国的这几个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合理进行收入分配,坚持社会公平发展成了重要的问题。

[运用角度] 扶助弱势群体,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美文欣赏】

勤奋,成就人生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曾说过:

“业精于勤,荒于嬉。

”也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唯有勤奋者,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勤奋,是叩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曾先生在家看书,重复诵读了很多遍还是没能背下来,这时来了个贼,却怎么等也等不到他睡觉。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比曾先生聪明得多,但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连毛主席都钦佩的人。

我们无法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算是假的,我想这个编故事的人也无非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人天分,人依靠勤奋而将天分变为天才!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

”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精骛八极,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勤奋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作,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八十五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震惊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著《浮士德》;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最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和勤奋分不开的。

勤奋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

但他并不灰心,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他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向大海朗诵。

不管春夏秋冬,五十年如一日。

最终,他成为了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勤人登山易,懒人伸指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亦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庸庸碌碌的人,永远只能对别人胜利的果实垂涎欲滴,而自己却尝不到果实的味道。

同学们,让我们勤奋吧,默默耕耘,用心付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地交给人生一份满意的答卷。

点评

 本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

文章结构鲜明,层次清晰。

先提出论点“唯有勤奋者,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接着用“勤奋,是叩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勤奋出成果”、“勤奋出智慧”三个分论点诠释了中心论点;最后以呼告形式收尾,照应开头。

运用俗话、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论辩性,借助典型事例,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为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颛臾(   )     ②社稷(   )

③何以伐为(   )④虎兕出于柙(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②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分崩离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陈力就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

②是

③过

④夫

5.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之义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国有家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①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恐季孙之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全文共3个自然段,试概括其内容。

 

2.从文中找出表明孔子政治观点的语句。

 

二、深层探究

3.在第1自然段中,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来?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4.在第1自然段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为自己推脱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5.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试结合课文,简析之。

 

6.《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了孔子论辩的逻辑和智慧,请你结合本文的逻辑层次,赏析其论辩艺术。

 

三、技法迁移

驳之有理,论之有据

[文本回顾] 本文记叙的孔子与其弟子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谈话,有三个层次,反复辩难,逐层深入。

开头,由于冉有和季路既是季氏家臣,又是孔子的学生,他们虽想为季氏辩护,但又实难有理有据地与老师辩论。

孔子先严肃地指出学生有责任:

“求!

无乃尔是过与?

”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说理层次分明,反诘非常有力。

接着冉有申辩,自己“不欲”而夫子(季氏)“欲之”。

对此,孔子先引用古人周任的论述,从辅助者的作用方面予以反驳,并且设比喻,指出他们不能阻止季氏征伐,其责任不可推卸。

这是对话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孔子分三个小层进行辩驳:

第一小层驳冉有的托辞;第二小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三小层指出季路、冉有辅佐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也”。

即“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孙之“忧”在于惧怕与鲁君抗衡失利。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远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独到的政治见地;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从驳论角度看是很雄辩的。

[技法点拨] 驳论有三种方法:

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

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

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

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然会引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

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等。

[迁移运用] 某校正在进行“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感情充沛,有感染力,50字左右。

正方:

网上交友利大于弊。

网上交友具有便捷性,因为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种种障碍,山河湖泊,白天黑夜,天灾人祸,等等,都无法阻隔。

网上交友就犹如两个人面对面交流,迅速搞定。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础梳理

1.①zhuānyú ②jì ③wéi ④sìxiá

2.①社稷 马谡 ②颠倒 山巅 ③木柙 狎昵 ④颛臾 瑞气 惴惴不安

3.①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如“这个跨国集团分崩离析了”。

②展现才能担任职务。

③本来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如:

“他虽然不愿意进这所普通高中学习,但既来之,则安之,为了自己的前途,又有什么办法呢?

4.①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 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跟、同” ②代词,“这”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代词,“这” 代词,“这样” ③动词,“责备” 形容词,“错” 名词,“过失、错误” ④发语词,表示后文将要议论,不译 代词,“那”

5.①“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用……做”。

 认为。

 ②代词,“此”、“这”。

 判断动词,“是”。

 ③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国”指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家”指家庭。

6.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招致”。

 ②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招致”。

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动词活用作名词,“忧患的事物”。

文本互动

1.第1自然段,孔子责怪冉有,反对讨伐颛臾。

第2自然段,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于季氏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3自然段,针对季氏伐颛臾的借口,孔子再予以批驳,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从“无乃尔是过与?

”一句可看出。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理由有三: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的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这三条理由是从周礼的角度上说的,属事实论据。

既有历史事实(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又有现实事实(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

4.先引古代良吏的名言,指出冉有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

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用比喻阐释道理。

在引用完古代良吏周任的名言后,继之以盲者的妙喻,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

即:

为人臣者,为“相”者,进应能尽职尽责,有所建树;退则独善其身,不应尸位素餐,从而批评了冉有言论的错误。

又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

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季氏用兵颛臾是非人道的,不义的,借此进一步追究学生的失职行为,至此孔子的尽职尽责、进退不苟、极富同情心的道德家风范跃然纸上。

5.古人有名有字,称人字有尊敬之意。

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

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

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出来了。

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

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6.在这篇对话体文章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

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

最终冉有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而孔子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文中“求!

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等语言显示出孔子极为鲜明的立场。

文章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迁移运用]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