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221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docx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

窗体底端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营销的机会

  企业的营销活动受经济、人口、自然等宏观环境的直接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新环境。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1年至2005年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2020年为16.23%和11.30%,2030年为22.34%和15.21%,2040年为25%和20%。

到2030年时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

而到了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2%,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间就有1个老年人,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一、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

人口老龄化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新市场。

老年人的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一般来讲,社会保障、养老金和储蓄是退休收入的三大来源,据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

随着经济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

有预测称,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00多亿元,而到2030年将达到73000多亿元。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潇洒正成为现代老人的时尚追求,这表明老龄化已经创造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

二、老年人的消费特点

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特征。

1、衣:

老年人追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希望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许多老人喜欢棉布、绵绸等布料,花色要朴素大方,同时穿戴脱方便,多使用拉链、按扣等构件。

同时,老年人对一些保健性的服饰也有很强的需求。

2、食: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比较注重保健,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少而精,多选择易咀嚼、易消化、清淡的食品,一般不选择“三高”食品和膨化食品,对于洋快餐避而远之。

3、住: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和生理特征,他们对住的环境要求较高。

宜人的自然环境,安静的居家氛围,与子孙之间若即若离的户型深受老年人喜欢。

他们希望离医院、菜市场、超市近一些,交通便利,并且要有较大的户外休闲场所供老年人活动。

4、行:

老年人一般不驾驶速度较快的摩托,而驾驶助力车,也有一些人骑自行车健身,拐杖是一些老年朋友的帮手。

轮椅也是一部分年老体弱的老人必备的交通工具。

老年人出行需要有人陪伴,以防途中摔倒或突发疾病,某些公共场所也需要设老年专座或老年通道,高层建筑最好有电梯,以方便老年人行动。

5、用:

老年人在生活用品方面,对一些特殊用品的需求量大,且对产品功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是便利生活类用品,例如放大镜、老花镜、穿针器、假牙清洁器、定时提醒药盒、假发等。

其次是休闲锻炼类,例如剑、扇、跳舞、健身球、双节棍、快板、钓鱼用品、门球等。

此外,还有医疗保健按摩、高龄护理、坐便器、尿床用品、助听器等商品。

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又有哪些特征呢?

1、求实求廉。

老年人购物一般要求商品经济实用、朴实大方、经济耐用、质量可靠、使用便利、易学易用、安全舒适、有益健康。

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比较,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最高,一般不会到高档的购物场所去购物。

2、习惯性消费。

长期的消费体验已经使老年人形成了一些消费习惯,这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购买方式、使用方法、商品认知(或品牌认知)等方面。

他们大多对老字号、老商店很忠诚。

因此,大量的广告轰炸对于其购买行为也难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3、理性为主导。

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老年人的消费观较为成熟,冲动型热情少。

对消费时尚的反应会显得较为迟钝,他们不赶时髦,讲究实惠。

在质量、价格、实用和品牌等影响老年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中,质量的影响力居于首位,占82.5%。

他们一般不会被商家的一些花哨的促销手段打动,但是老人天生的善良和同情心,很容易被商家的小恩小惠感动,最后可能成为购买者。

4、讲求便利。

生理变化使老年人行走不便,其消费追求便利性,习惯于就近消费。

同时,老年人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也喜欢方便,对于家电繁琐的说明和复杂的使用程序不喜欢,要求商品易学易用、操作方便,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

5、重体验,轻广告。

多年的消费经验,使老年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的感受,并且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

据媒体受众调查显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程度是“一般”的占41.9%,“没什么影响”的占22.7%。

在众多媒体中,电视不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对平面媒体的软文广告、典型事例等广告形式较易接受。

一些老年人还有早晚边锻炼边听收音机的习惯,所以,广播是老年人产品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6、图小利,重服务。

尽管老年人购物比较理性,但是,勤俭节约的思想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只要是需要的东西,即使目前不急需,如果有降价、折扣、买一赠一等促销活动,老年人也会形成消费行为。

另外,服务是老年人特别看重的消费内容,包括销售过程中的热情导购、适度的介绍、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等服务,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详细的使用解说,手把手的使用示范等售后服务。

这些服务使老年消费者用得放心、用得舒服,不必为其保养和维修消耗太多的精力。

7、消费喜欢结伴而行。

老年人年龄较大,反应不太灵活,出门购物喜欢结伴而行,找伴陪购,心里踏实。

这一方面让购物变得不再枯燥,多一个伴多一份照应,同时,在购买商品时也可以互相参考、出谋划策。

并且,同伴的意见能起很大的作用,这就说明,老年人的口碑是影响老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老龄化时代的营销变革

(一)产品变革

既然老年人产品需求的差异化非常明显,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在食品开发方面尽量“三低”,注意食品的营养,易咀嚼、易消化。

对于老年人的服饰,企业要迎合老年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把传统设计理念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不要太花俏,朴实大方,含而不露,产品要注重质量,满足他们求实的需求。

另外,为了开发老年人的住房市场,就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特征,考虑到老年人就近消费的特点,小区选址要接近医院、商场、菜市场,楼层不要太高,高层要24小时有电梯,内部楼道设好扶手、声控开关。

此外,老年人对交通工具和其它物品也有讲究。

拐杖是很多老人的必备工具,它要古朴、轻便、便携,最好能伸缩,还能引起过往车辆的注意。

自行车要轻便,便于上下,有的希望增加助力设备,速度不要太快,便于操作。

轮椅也是部分老年人必须的交通工具。

对于其他商品,简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是他们的共同需求,电器、电话按钮要少、简单、醒目,说明书的字要大。

(二)价格变革

不同的产品,老年人对其价格的敏感度不同,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老年人十分熟悉,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价格习惯,该类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尽管不大,却容易影响老年人的忠诚度,从而影响其他商品的消费。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产品,应该采取随行就市的定价策略。

对于一些特殊的商品,老年人可能只要能买到,价格高低是次要的事情,这时,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商品适当提高利润率。

(三)销售渠道、卖场变革

老龄人求方便、就近购买的需要特别明显,为了满足求方便的需求,营销渠道也要调整。

因此,可以开一些便利店或连锁社区超市。

把老年人商店建成总体规模很大,而单体规模较小的连锁商店,使其连锁网点遍布大大小小的居民区,这样既可以方便老年人就近购买,又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乐于参与和表现自我的心理愿望。

在老年人密集的地方开设老年人专业商场,在商场开设老年用品专柜。

(四)促销组合变革

老年人很看重服务,在人员促销过程中,销售人员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

因此,要适当的增加促销员,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由于老年人反映迟钝,口齿不清,可能产品拿不到或者不了解产品等购物不便,需要更多的帮助,这就有必要增加一些“善解人意”“温柔大方”的促销员。

在对老年人的服务中,要百拿不厌,接待热情,亲切的语言和表情给人以体帖和亲切的感觉,淡化和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心理,取得老年人信任。

对于一些重量型的产品和一次购物较多的老年顾客,应提供送货的服务。

公关活动是赢得老年消费者的重要方法,首先,企业要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在为产品做宣传时多打情感牌,如棉鞋企业组织数百对夫妻免费送棉底鞋给父母,以获取父母的芳心。

其次,企业还可以立足社区,赞助老年人举办一些有益的健身活动和老年人联谊活动,扩大企业的影响。

此外,免费试用、免费健康普查、老年人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能让更多的老年人熟悉产品,了解企业。

企业还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对老年人进行电话营销,对消费者动之以情,把老年人变为现实消费者.

∙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

人口老龄化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新市场。

老年人的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一般来讲,社会保障、养老金和储蓄是退休收入的三大来源,据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

随着经济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

有预测称,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00多亿元,而到2030年将达到73000多亿元。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潇洒正成为现代老人的时尚追求,这表明老龄化已经创造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

二、老年人的消费特点

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特征。

1、衣:

老年人追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希望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许多老人喜欢棉布、绵绸等布料,花色要朴素大方,同时穿戴脱方便,多使用拉链、按扣等构件。

同时,老年人对一些保健性的服饰也有很强的需求。

2、食: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比较注重保健,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少而精,多选择易咀嚼、易消化、清淡的食品,一般不选择“三高”食品和膨化食品,对于洋快餐避而远之。

3、住: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和生理特征,他们对住的环境要求较高。

宜人的自然环境,安静的居家氛围,与子孙之间若即若离的户型深受老年人喜欢。

他们希望离医院、菜市场、超市近一些,交通便利,并且要有较大的户外休闲场所供老年人活动。

4、行:

老年人一般不驾驶速度较快的摩托,而驾驶助力车,也有一些人骑自行车健身,拐杖是一些老年朋友的帮手。

轮椅也是一部分年老体弱的老人必备的交通工具。

老年人出行需要有人陪伴,以防途中摔倒或突发疾病,某些公共场所也需要设老年专座或老年通道,高层建筑最好有电梯,以方便老年人行动。

5、用:

老年人在生活用品方面,对一些特殊用品的需求量大,且对产品功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首先是便利生活类用品,例如放大镜、老花镜、穿针器、假牙清洁器、定时提醒药盒、假发等。

其次是休闲锻炼类,例如剑、扇、跳舞、健身球、双节棍、快板、钓鱼用品、门球等。

此外,还有医疗保健按摩、高龄护理、坐便器、尿床用品、助听器等商品。

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又有哪些特征呢?

1、求实求廉。

老年人购物一般要求商品经济实用、朴实大方、经济耐用、质量可靠、使用便利、易学易用、安全舒适、有益健康。

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比较,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最高,一般不会到高档的购物场所去购物。

2、习惯性消费。

长期的消费体验已经使老年人形成了一些消费习惯,这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购买方式、使用方法、商品认知(或品牌认知)等方面。

他们大多对老字号、老商店很忠诚。

因此,大量的广告轰炸对于其购买行为也难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3、理性为主导。

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老年人的消费观较为成熟,冲动型热情少。

对消费时尚的反应会显得较为迟钝,他们不赶时髦,讲究实惠。

在质量、价格、实用和品牌等影响老年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中,质量的影响力居于首位,占82.5%。

他们一般不会被商家的一些花哨的促销手段打动,但是老人天生的善良和同情心,很容易被商家的小恩小惠感动,最后可能成为购买者。

4、讲求便利。

生理变化使老年人行走不便,其消费追求便利性,习惯于就近消费。

同时,老年人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也喜欢方便,对于家电繁琐的说明和复杂的使用程序不喜欢,要求商品易学易用、操作方便,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

5、重体验,轻广告。

多年的消费经验,使老年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的感受,并且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

据媒体受众调查显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程度是“一般”的占41.9%,“没什么影响”的占22.7%。

在众多媒体中,电视不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对平面媒体的软文广告、典型事例等广告形式较易接受。

一些老年人还有早晚边锻炼边听收音机的习惯,所以,广播是老年人产品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6、图小利,重服务。

尽管老年人购物比较理性,但是,勤俭节约的思想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只要是需要的东西,即使目前不急需,如果有降价、折扣、买一赠一等促销活动,老年人也会形成消费行为。

另外,服务是老年人特别看重的消费内容,包括销售过程中的热情导购、适度的介绍、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等服务,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详细的使用解说,手把手的使用示范等售后服务。

这些服务使老年消费者用得放心、用得舒服,不必为其保养和维修消耗太多的精力。

7、消费喜欢结伴而行。

老年人年龄较大,反应不太灵活,出门购物喜欢结伴而行,找伴陪购,心里踏实。

这一方面让购物变得不再枯燥,多一个伴多一份照应,同时,在购买商品时也可以互相参考、出谋划策。

并且,同伴的意见能起很大的作用,这就说明,老年人的口碑是影响老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老龄化时代的营销变革

(一)产品变革

既然老年人产品需求的差异化非常明显,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在食品开发方面尽量“三低”,注意食品的营养,易咀嚼、易消化。

对于老年人的服饰,企业要迎合老年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把传统设计理念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不要太花俏,朴实大方,含而不露,产品要注重质量,满足他们求实的需求。

另外,为了开发老年人的住房市场,就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特征,考虑到老年人就近消费的特点,小区选址要接近医院、商场、菜市场,楼层不要太高,高层要24小时有电梯,内部楼道设好扶手、声控开关。

此外,老年人对交通工具和其它物品也有讲究。

拐杖是很多老人的必备工具,它要古朴、轻便、便携,最好能伸缩,还能引起过往车辆的注意。

自行车要轻便,便于上下,有的希望增加助力设备,速度不要太快,便于操作。

轮椅也是部分老年人必须的交通工具。

对于其他商品,简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是他们的共同需求,电器、电话按钮要少、简单、醒目,说明书的字要大。

(二)价格变革

不同的产品,老年人对其价格的敏感度不同,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老年人十分熟悉,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价格习惯,该类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尽管不大,却容易影响老年人的忠诚度,从而影响其他商品的消费。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产品,应该采取随行就市的定价策略。

对于一些特殊的商品,老年人可能只要能买到,价格高低是次要的事情,这时,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商品适当提高利润率。

(三)销售渠道、卖场变革

老龄人求方便、就近购买的需要特别明显,为了满足求方便的需求,营销渠道也要调整。

因此,可以开一些便利店或连锁社区超市。

把老年人商店建成总体规模很大,而单体规模较小的连锁商店,使其连锁网点遍布大大小小的居民区,这样既可以方便老年人就近购买,又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乐于参与和表现自我的心理愿望。

在老年人密集的地方开设老年人专业商场,在商场开设老年用品专柜。

(四)促销组合变革

老年人很看重服务,在人员促销过程中,销售人员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

因此,要适当的增加促销员,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由于老年人反映迟钝,口齿不清,可能产品拿不到或者不了解产品等购物不便,需要更多的帮助,这就有必要增加一些“善解人意”“温柔大方”的促销员。

在对老年人的服务中,要百拿不厌,接待热情,亲切的语言和表情给人以体帖和亲切的感觉,淡化和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心理,取得老年人信任。

对于一些重量型的产品和一次购物较多的老年顾客,应提供送货的服务。

公关活动是赢得老年消费者的重要方法,首先,企业要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在为产品做宣传时多打情感牌,如棉鞋企业组织数百对夫妻免费送棉底鞋给父母,以获取父母的芳心。

其次,企业还可以立足社区,赞助老年人举办一些有益的健身活动和老年人联谊活动,扩大企业的影响。

此外,免费试用、免费健康普查、老年人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能让更多的老年人熟悉产品,了解企业。

企业还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对老年人进行电话营销,对消费者动之以情,把老年人变为现实消费者.

∙添加评论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

200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

按照人口学家2006年的预测,如果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2020年为14亿,2030年为14.15亿,2040年将达到峰值14.91亿。

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为1.65亿、2.31亿、3.35亿、3.84亿,并继续上升,到2050年将达到4.12亿以上。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如下特点: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呈现阶段性。

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

1950年到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50年的4.5%到1975年的4.4%;1975年到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

这一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7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69%,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00年到203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

在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

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

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人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2、老龄人口规模大。

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到2004年底已经达到1.43亿人,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1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3、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点,从199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39%的最高速度(这与中国的第二人口次生育高峰有很大关系),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

4、老龄人口高龄化显著。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龄人口也在老龄化。

目前8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老龄总人口已达1300万人。

并且高龄老人呈加快发展的趋势,高龄老年人口将以每年5.4%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132万人,至2020年达到3067万人,至2040年将达到5600万人,至2050年将达到9448万人。

占老龄总人口的21.78%,占世界老龄总人口的1/4。

5、人口“未富先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性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

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是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

二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出生死亡率、自然死亡率大幅下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出生率下降、人民寿命相对延长基本同步。

但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能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尽管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6、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

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

因此,劳动力跨区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

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也必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影响,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15到54岁的劳动力人口,从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长趋势,中国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逐渐下降,2050年降为8.45亿。

劳动人口比重则从2005年的71%下降到60.7%。

劳动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儿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变化不大。

从1970年到2010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劳动人口的比例则呈增长趋势,从56%提高到72.2%.此后,老劳动人口的比例则呈不断的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71.9%直到2050年的60.7%。

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从2015年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感受到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未来十几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增长,这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