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9543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免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免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免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免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重点.docx

《免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重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重点.docx

免疫重点

第一章绪论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预防2.免疫监视3.免疫自身稳定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主要内容1.中枢免疫器官2.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概念: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主要有:

骨髓、胸腺

一、骨髓

(一)造血组织和造血微环境1.造血组织的组成:

造血干细胞、基质细胞

(1)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HSC)-自我更新和分化:

HSC→HSC

-表面标志:

CD34,(HSC高表达)CD117(c-kit),(多数HSC表达)

Lin-细胞,(去除非HSC后余下的细胞,主要为早期HSC)

-分化发育为各种血细胞(pluripotent):

包括各种免疫细胞

(2)基质细胞: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为血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

(二)骨髓的功能

(1)血细胞发生:

产生所有的免疫细胞*祖T细胞(Pro-T)

(2)B细胞分化、成熟:

产生有功能的B细胞

(3)体液免疫应答场所:

B细胞(再次)→产生抗体(外周:

初次/再次)

二、胸腺Thymus

(一)胸腺的细胞组成

1.胸腺细胞(Thymocyte):

各发育阶段的T细胞,祖T细胞~成熟T细胞

2.胸腺基质细胞:

(Thymicstromalcell,TSC)胸腺上皮细胞、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

为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必要的微环境。

(二)胸腺的微环境

1.细胞因子/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因子:

CSF、IL-胸腺肽类分子:

、胸腺肽(胸腺素)等

2.胸腺细胞-基质细胞接触:

-细胞表面分子之间接触-胸腺细胞-细胞外基质接触

★(三)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2.免疫调节(调节免疫细胞活性)3.自身耐受建立(删除自身免疫性T细胞)

(四)T细胞的生成

骨髓产生的祖T细胞进入胸腺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后,迁徙至外周免疫器官

(五)自身耐受的建立

通过自身分子对不成熟胸腺细胞进行选择→所有能识别自身分子的T细胞克隆被删除→只有不识别自身分子的T细胞克隆能够成熟-自身耐受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组织概念:

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组成:

淋巴结、脾、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一、淋巴结Lymphnode

(一)淋巴结的结构皮质区:

-浅皮质区-B细胞定居区(非胸腺依赖区)(初级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

-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区

髓质区:

-髓索-B→浆细胞(产生抗体)-髓窦-Mf(滤过作用)

(二)淋巴结的功能

(1)成熟T和B细胞定居场所。

(2)T和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清除感染组织中的异物。

二、脾(Spleen)

(一)脾的结构

1.白髓:

-PALS(Periarteriolarlymphoidsheath):

-T细胞区

-淋巴滤泡:

-B细胞区-生发中心

2.红髓:

-脾索-脾血窦-B/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

(二)脾的功能

(1)成熟B和T细胞定居场所

(2)B和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

(3)过滤、清除感染血液中的异物(4)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概念:

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及具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一)MALT的组成:

1.肠相关淋巴组织:

派氏集合淋巴结(PP)、M细胞(抗原转运)、淋巴小结(淋巴滤泡)、上皮内淋巴细胞(IEL)

-固有层淋巴细胞

2.鼻相关淋巴组织:

-扁桃体等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

(1)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场所

(2)产生SIgA[分泌型IgA]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概念]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1.概念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2.意义

(1)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

(2)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及APC接触机会。

(3)有利于淋巴细胞迁徙至免疫反应部位

[本章重点]

【概念】

(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2)淋巴细胞再循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MALT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及具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功能】

(1)BM;①血细胞发生:

产生所有的免疫细胞*祖T细胞(Pro-T)

②B细胞分化、成熟:

产生有功能的B细胞

③体液免疫应答场所:

B细胞(再次)→产生抗体(外周:

初次/再次)

(2)Thymus;①T细胞分化、成熟②.免疫调节(调节免疫细胞活性)③自身耐受建立(删除自身免疫性T细胞)

(3)Lymphnode;①成熟T和B细胞定居场所。

②T和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

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④过滤、清除感染组织中的异物。

(4)Spleen;①成熟B和T细胞定居场所②B和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

③过滤、清除感染血液中的异物④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

(5)MALT.①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场所②产生SIgA[分泌型IgA]

 

第三章抗原

主要内容1.简介2.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3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4.抗原的种类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抗原(Antigen,Ag)概念:

是能够与BCR或TCR结合,促使B细胞或T细胞活化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分子

★抗原Ag的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能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特性(产生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

②抗原性Antigenicity:

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特异性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

亲源关系远近决定抗原的强与弱。

2.同种异体物质:

来自同种中的不同个体,即非己物质3.自身物质:

未与免疫系统充分接触过的自身分子。

二特异性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表位的类型-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表位-载体作用-共同抗原表位、交叉反应

★1.表位/抗原决定基(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与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1)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由不连续排列,但在空间上形成特定构象的氨基酸等残基构成的表位。

(2)顺序表位(SequentialEpitope)由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等残基构成的表位。

(3)B表位可以被B细胞的BCR或Ab识别的表位。

-多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可以是构象表位,也可以是顺序表位。

-无需MHC分子提呈。

(3)T表位可以被T细胞的TCR识别的表位。

-可存在于抗原分子任何部位-只能是顺序表位-需由MHC分子提呈给T细胞

★B表位与T表位的比较

受体MHC表位性质表位类型表位位置

T表位TCR必需肽类线性表位任意部位

B表位BCR/Ab无需非肽类线性/构象表位抗原表面

3.T表位-B表位的关系T细胞表位(载体内)B细胞表位(半抗原)

4.共同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存在于不同抗原上的相同抗原表位

第二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宿主因素抗原进入机体方式

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蛋白质---强免疫原性。

-多糖---免疫原性较弱。

-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2)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3)化学组成及结构:

-含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免疫原性强-含直链氨基酸免疫原性弱。

(4)可降解性:

-含L-氨基酸,蛋白质易降解,具有免疫原性-含D-氨基酸,聚合体不易降解,不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进入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TD-Ag(thymusdependent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

-具有T和B表位,可激活T和B细胞。

-多为蛋白分子,免疫原性强。

-T细胞辅助B细胞的激活。

-可产生各类抗体(IgM,IgG,IgA)。

-产生免疫记忆。

TI-Ag(ThymusIndependent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依赖T细胞的辅助。

-只有B表位,不能激活T细胞。

-含有多个重复的B决定基,无需T辅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

-不能产生免疫记忆。

-多为非蛋白分子,如脂类、多糖类等。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g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与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g,IdAg指以抗原识别受体(Ab、BCR、TCR)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结构作为表位的自身抗原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及强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剂。

一种SAg能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

SAg举例

(1)外源性超抗原:

主要为细菌的代谢产物,

(2)内源性超抗原:

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

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激剂作用-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刺激淋巴细胞

丝裂原Mitogen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激活多个细胞克隆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ConcanavalinA(ConA):

用于激活T细胞-Pokeweedmitogen(PWM):

用于激活T、B细胞

[本章重点]

【概念】

(1)抗原(Antigen,Ag)概念:

是能够与BCR或TCR结合,促使B细胞或T细胞活化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分子

(2)表位/抗原决定基(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与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3)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g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与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4)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g,IdAg指以抗原识别受体(Ab、BCR、TCR)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结构作为表位的自身抗原

(5)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及强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剂。

2.B表位与T表位的比较

受体MHC表位性质表位类型表位位置

T表位TCR必需肽类线性表位任意部位

B表位BCR/Ab无需非肽类线性/构象表位抗原表面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主要内容:

1.简介2.结构3.异质性4.功能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6.人工制备抗体

★抗体(Antibody,Ab)由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组结构类似的球蛋白,能够介导特异性体液免反应,清除所结合的抗原。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理解]下列分子均属于Ig:

-Ab(抗体)有结合抗原活性的Ig

-BCR位于B细胞膜表面,又称作mIg(MembraneImmunoglobulin)

-sIg(SecretedImmunoglobulin)如,sIgA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重链(H链):

由450-550个AA残基组成轻链(L链):

由214个AA残基组成

V区:

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不同分子之间)C区:

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小(不同分子之间)

HVR/CDR:

与抗原表位直接结合的区域。

是V区中变化最大的区域(抗体分子间比较)。

每个HVR由6个短小区域组成(VH和VL各3个)。

铰链区HingeRegion-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于伸展、弯曲-可调节两个HVR的距离,便于同时结合两个表位

结构域是Ig折叠形成的功能区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Ig类(class)-根据H链C区结构的差异划分为五类IgG--IgA–αIgM–μIgD–δIgE--ε

亚类(Subcelss)-根据H链C区结构的差异进一步划分(在同类Ig中进行比较)

型(Type)-根据L链C区结构的差异划分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Ab(IgG,IgM,IgA)的V区/HVR(Fab段)结合Ag(表位),封闭病原体分子的功能

2.中和毒素3.阻断病原体入侵(吸附机体细胞)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功能

类各类Ig的主要特性

IgASIgA:

①分泌至外分泌液-粘膜局部免疫(消化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泪腺)②婴儿可从初乳获得

IgD①mIg(BCR)②B细胞成熟标志

IgE①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G①血清中含量最高②半衰期最长③亲和力高(高于IgM)④再次应答的主要Ab⑤穿过胎盘屏障(唯一

IgM①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感染早期抗感染-感染早期诊断(血清)

②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早-胎儿宫内感染诊断(脐带血)

③5聚体-结合抗原能力最强-及激活补体能力最强(不能介导调理和ADCC)④IgM+IgD-为未成熟B细胞标志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单克隆抗体(概念):

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制备原理]两种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瘤

具有两个特性:

①体内、外无限增殖(骨髓瘤细胞特性)②分泌单一表位特异性Ab(免疫后单个B细胞特性)

单克隆抗体(mAb)和基因抗体的实际意义

(1)抗原的纯化和结构分析

(2)细胞发生、分化及功能的阐明(3)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章重点]

【概念】

(1)单克隆抗体(概念):

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制备原理]两种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瘤

具有两个特性:

①体内、外无限增殖(骨髓瘤细胞特性)②分泌单一表位特异性Ab(免疫后单个B细胞特性)

(2)基因工程抗体(概念):

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修饰。

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

2.抗体(Ig)的主要功能

①识别并特异结合抗体

②IgC激活补体,结合Fc段受体(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抗体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3.各类Ig的特点

类各类Ig的主要特性

IgASIgA:

①分泌至外分泌液-粘膜局部免疫(消化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泪腺)②婴儿可从初乳获得

IgD①mIg(BCR)②B细胞成熟标志

IgE①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G①血清中含量最高②半衰期最长③亲和力高(高于IgM)④再次应答的主要Ab⑤穿过胎盘屏障(唯一

IgM①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感染早期抗感染-感染早期诊断(血清)

②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早-胎儿宫内感染诊断(脐带血)

③5聚体-结合抗原能力最强-及激活补体能力最强(不能介导调理和ADCC)④IgM+IgD-为未成熟B细胞标志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主要内容1.概述2.激活3.调节4.功能

第一节补体概述

★补体概念:

是存在于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免疫功能:

-溶解病原体-促进吞噬-炎症介质-免疫细胞活化

补体异常与疾病:

-活化分子缺陷→抗感染能力↓-调控分子缺陷→自身免疫病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一)经典途径经典途径要点

[激活物]Ag-Ab_____

[转化酶]-C3Convertase:

C4b2a-C5Convertase:

C4b2a3b

[MAC]C5b6789n

[活性片段]-炎症介质:

C3a,C4a,C5a-调理活性分子:

C3b

[特点]–参与Ab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二)旁路途径旁路途径要点_____

[激活物]病原体的C3b反应表面。

[转化酶]-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

C3bnBb

[MAC]C5b6789n

[活性片段]-炎症介质:

C3a,C5a-调理活性片段:

C3b

[特点]-正反馈放大效应。

-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激活物:

病原体成分组成的C3b结表面。

-自发形成的C3b与表面分子结合后,C3b不被进一步灭活,获得酶活性,启动补体活化。

-表面分子:

细菌的LPS、葡聚糖、真菌酵母多糖等。

变性的IgA、IgG4等自身分子

★(三)MBL途径MBL途径要点___________

[激活物]病原体分子的糖基。

[转化酶]-C3转化酶:

C4b2a、C3bBb.-C5转化酶:

C4b2a3b、C3bnBb

[MAC]-C5b6789n

[活性片段]-炎症介质:

C3a,C4a,C5a-调理活性分子:

C3b

[特点]-交叉促进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激活物:

病原体分子的糖基

MBL(MannanBindingLectin):

即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是炎症急性期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期蛋白。

存在于血液。

MBL与糖基结合后,获得酶活性,作用于底物MASP,使其被激活,进而启动MBL途径。

MASP(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即MBL相关丝氨酸蛋白-存在于血液中-

两类分子:

MASP1,裂解C4、C2→进入经典途径MASP2,裂解C3→进入旁路途径。

(四)共同终末过程

(五)三条途径比较(见各途径要点)(免疫作业)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补体的生物功能1..溶解靶细胞2.调理吞噬3.炎症介质4.免疫黏附

[本章重点]

1、补体概念是存在于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2、各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比较。

(免疫思考题表格)

3、补体活化后的主要功能。

1..溶解靶细胞2.调理吞噬3.炎症介质4.免疫黏附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1.共同特点2.分类3.功能4.受体

★细胞因子(CK)概念:

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多为小分子(8-30kD)。

2.在较低浓度即有活性。

3.通过结合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4.分泌特性:

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5.作用特性:

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

★分泌特性1.自泌性2.旁泌性3.内分泌性(主要:

自泌性和旁泌性)

★作用特性1、多效性2、重叠性3、协同性4、拮抗性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

★主要根据CK的功能进行划分(属于习惯上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3.肿瘤坏死因子(TNF)4.集落刺激因子(CSF)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细胞因子功能

1.白细胞介素(IL)产生细胞: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骨髓、胸腺基质细胞

2.干扰素(IFN)

I型白细胞介素名称来源主要活性

IFN-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抗病毒①抑制病毒复制

浆细胞树突装细胞②增强MHC-I表达

IFN-β成纤维细胞③活化NK

II型白细胞介素IFN-γ活化T细胞,NK细胞免疫调节①活化Mφ②活化Th1(InhibitTh2)

③增强APC表达MHC

3.肿瘤坏死因子(TNF)TNF-α、TNF-β产生细胞Mφ、Tcell主要功能①介导炎症反应②杀伤靶细胞

4.集落刺激因子(CSF)主要功能:

刺激造血干细胞以及各种祖细胞分化发育。

5.生长因子(GF)主要功能:

刺激细胞生长。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功能

★细胞因子的功能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3.刺激造血4.杀伤靶细胞5.促进创伤修复

第四节细胞因子受体

[本章重点]

1、CK的概念;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2、CK的分泌特性和作用特

分泌特性1.自泌性2.旁泌性3.内分泌性(主要:

自泌性和旁泌性)

作用特性1、多效性2、重叠性3、协同性4、拮抗性

3、CK的分类及各类CK的特征性功能

1.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3.肿瘤坏死因子(TNF)4.集落刺激因子(CSF)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1.白细胞介素(IL)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增强CTL、NK杀伤活性

2.干扰素(IFN)抗病毒①抑制病毒复制②增强MHC-I表达③活化NK

免疫调节①活化Mφ②活化Th1(InhibitTh2)③增强APC表达MHC

3.肿瘤坏死因子(TNF)TNF-α、TNF-β产生细胞Mφ、Tcell主要功能①介导炎症反应②杀伤靶细胞

4.集落刺激因子(CSF)主要功能:

刺激造血干细胞以及各种祖细胞分化发育。

5.生长因子(GF)主要功能:

刺激细胞生长。

4、CK的主要功能。

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3.刺激造血4.杀伤靶细胞5.促进创伤修复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主要内容1.细胞黏附分子2.白细胞分化抗原3.CD和黏附分子的应用

第一节细胞黏附分子

★CAM(celladhesionmolecule)概念:

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表面膜分子的统称。

CAM的种类-依据其结构和生物学作用特点不同

1.整合素(integrin)2.选择素(selectin)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4.钙粘素(cadherin)5.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的粘附

二、选择素-主要与炎症反应和淋巴细胞归巢有关。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1.成员多2.参与免疫应答中细胞间粘附,为细胞提供刺激信号3.具有≥1个Ig结构域

★四、CAM的功能

1、淋巴细胞的活化(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分子)2、淋巴细胞归巢3、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第二节白细胞分化抗原

★LDA(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概念]各种白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

胞表面分子。

-表达于白细胞(免疫细胞)表面。

其它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也表达。

-重要的功能分子。

-利用Ab识别的主要标记分子。

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