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docx
《七年级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
七年级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赤道):
4万千米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
(欧洲)(南美洲)(亚洲)
帝汶海、阿拉弗拉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1519年9月——
(亚洲、大洋洲分界)(非洲)(欧洲)1522年9月整三年时间)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5、地球是个球体的依据:
海边看船、高瞻远瞩、月食现象、南北方看北极星、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
即地球的模型;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仪器。
2、特点:
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作用:
方便人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4、地轴和两极:
地球自身转动所环绕的轴叫地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三、纬线和经线
1、纬线和经线
项目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圈、自成纬线圈
不相等(纬度相同的等长)、
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
东西方向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长度都相等
南北方向
2、纬度和经度
项目
零度线
度数划分
度数的类别及表示方法
度数的变化
半球界线
纬度
赤道
0°纬线
向南、向北各划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赤道
(南北半球)
经度
本初
子午线
0°经线
世界地理1.1
向东、向西各划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
逐渐增大
20°W和
160°E
(东西半球)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2、作用:
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的位置。
3、方法:
指明某一地点所在的地理坐标,即经度(东经或西经),和纬度(南纬或北纬)
【探究题】
1、地球的形状是像地球仪那样规则的正球体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地球仪又做成了正球体呢?
答: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但赤道半径比极半径仅长出21千米;所以,将一个庞大的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成地球仪一样大小,这个误差就几乎看不出来了,即近似一个正球体。
2、为什么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所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而不用0°和180°所成的经线圈呢?
答:
因为20°W和160°E所成的经线圈基本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
项目
方向
周期
中心
现象
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地轴
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
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
太阳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差异
二、季节的划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春季:
3、4、5三个月;3月20或21日为春分日,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夏季:
6、7、8三个月;6月21或22日为夏至日,阳光直射23.5°N,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阳光热量最多;北极圈内为极昼。
3、秋季:
9、10、11三个月;9月22或23日为秋分日,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4、冬季:
12、1、2三个月;12月22或23日为冬至日,阳光直射23.5°S,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光热最少;北极圈内为极夜。
1、地球自转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答: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2、地球公转为什么会产生季节变化现象?
答: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阳光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日照时间也长,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日照时间也短,为冬季;相反,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日照时间也长,为夏季;而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日照时间也短,为冬季。
因此,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北∣极(90°N)
北极圈
北寒带
66.5°N
有极昼、极夜 获得热量最少、终年寒冷
获得热量比热带少
无极昼、极夜
北温带
比寒带多
无阳光直射 四季变化明显
23.5°N
北回归线
0°
热带
赤道
有阳光 获得热量最多
直射 终年炎热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无阳光直射 获得热量比热带少
无极昼、极夜 比寒带多
南极圈
66.5°S
四季变化明显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 获得热量最少、终年寒冷
南极(90°S)
∣
温度带
界线范围
纬度范围
获得的热量
现 象
北寒带
北极点—北极圈
90°N—66.5°N
最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
北温带
北极圈—北回归线
66.5°N—23.5°N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比较明显
既无极昼、极夜又无阳光直射
热 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23.5°N—23.5°S
最多,终年炎热
有阳光直射
南温带
南极圈—南回归线
66.5°S—23.5°S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比较明显
既无极昼、极夜又无阳光直射
南寒带
南极点—南极圈
90°S—66.5°S
最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图上距离
1、公式:
实地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数字式:
如,1:
4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2、表示方法: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直线式:
在地图上画一直线,注明单位长度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3、大小: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相反,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
4、选择:
当图幅相同时,表示的区域范围愈小,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表示的区域范围愈大,内容愈简单,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二)方向:
地面上有八个基本方向,即:
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基本方法:
在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法:
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经纬网法:
在画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三)图例和注记:
1、图例:
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熟记各种图例)
2、注记:
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和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3、注记填写要求:
清晰匀正,大小合适。
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
二、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绝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海拔差):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地表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4、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等各点连接成的线;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缓;
②等高线为环状闭合式,标高向内增大为山顶,标高向内减小为洼地或盆地;
③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向高处凸为山谷;
④两个标高都向内增大的闭合式等高线之间为鞍部;
⑤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6、分层设色地形图:
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或海底高低起伏形态;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且蓝色愈深海洋愈深;绿色表示平原,且绿色愈深海拔愈低;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且黄色愈深海拔愈高;
7、地图的分类:
①自然地图(地形图、水文图、气候图、植被图等);
②社会经济地图(人口图、交通图、工业图、农业图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比例:
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特点:
陆地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集中分布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但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探究题】为什么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说,地球应该叫“水球”?
古人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答:
①因为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所以,在太空上看地球更象个“水球”。
②古人受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世界的方法简陋,只能凭直观视觉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人们的直观感觉陆地比海洋大,所以起名叫“地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名词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三面环水,一面与大陆相连;
内海:
海洋伸进陆地的部分,三面环陆,一面由海峡与大洋相通;
海峡:
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是重要的海上航道;
海:
大洋靠近大陆的水域,是大洋边缘部分,所以又称边缘海;
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统称;
2、七大洲
①名称及来历
亚洲:
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欧洲:
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
美洲:
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
大洋洲:
意为“大洋中的陆地”,澳大利亚意为“南方的大陆”;
南极洲:
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
②面积大小排序:
亚、非、美洲(北美、南美)、南极、欧;外加一个大洋洲。
③各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分界:
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
白令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分界:
格陵兰海、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
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
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①大洋:
地球上7/10的水域,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部分称作四大洋。
②名称及大小(太、大、印度、北)
太平洋:
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大西洋:
面积第二,形状象个字母“S”;
印度洋:
面积第三;
北冰洋:
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地区;
4、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
①大洋周围
北冰洋周围三大洲:
亚洲、欧洲、北美洲;
太平洋周围五大洲:
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南极洲;
大西洋周围五大洲:
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
印度洋周围四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②大洲周围
亚洲周围四大洋:
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南极洲周围三大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北美洲周围三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南美洲周围两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周围两大洋:
大西洋、北冰洋;
非洲周围两大洋:
大西洋、印度洋;
大洋洲周围两大洋:
太平洋、印度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围海造田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二、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②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地带(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4、世界两大山系:
①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
②科迪勒拉山系(纵贯美洲大陆西部)
三、世界地形
1、地形和地势:
地形: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地势: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2、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项目
高原
平原
丘陵
山地
盆地
海拔
500米以上
200米以下
500米以下
500米以上
不定
地表状态
起伏小
平坦
起伏小、坡度缓
起伏大、坡度陡
四周高中间低
3、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①亚洲:
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中部是青藏高原,四周有东面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面的湄公河平原、恒河——印度河平原;西面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平原)、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北面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②非洲:
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被称作“高原大陆”。
主要在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阿哈加尔高原等;
③北美洲:
地形分南北纵列三大区,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由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等平行山脉组成);中部是中央大平原(南部为密西西比河平原、西部为大平原);东部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④南美洲:
西侧是狭长的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安第斯山脉),东部的高原与平原相间分部,有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
⑤南极洲:
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主要是南极高原;
⑥欧洲:
地形单一,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主要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
⑦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
地形分南北纵列的三大区,西部是西部高原;中部是中部平原(主要有澳大利亚盆地);东部是大分水岭山地;
四、海底地形
大陆架:
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
洋盆
大洋底部:
大陆坡以外的部分海沟
海岭
世界地理2.2
五、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用形式
作用结果
内力
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
流水、风、海浪、冰川
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
【探究题】
1、比较下列地理事物的区别与联系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五大陆: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世界之最:
世界最高高原:
青藏高原;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最高山峰:
珠穆朗玛峰(亚洲);
世界最大高原:
巴西高原;最大平原:
亚马逊(南美洲);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非洲);
世界最长的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美洲);最长山脉:
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世界最大河流:
亚马逊河(南美洲);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非洲);
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多瑙河(流经九个国家);最长的内流河:
伏尔加河(欧洲);
世界最大湖泊:
里海(亚欧交界);最大淡水湖泊:
苏必利尔湖(北美洲);
世界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岛(北美洲);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亚洲);
世界最长的海峡: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最长的海沟:
秘鲁—智利海沟(东太平洋);
世界最深的湖泊:
贝加尔湖(亚洲);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
世界最大沙漠:
撒哈拉沙漠(非洲);最大的流动沙漠:
塔克拉马干沙漠(亚洲中国);
世界最高大陆:
南极大陆;最大的裂谷:
东非大裂谷(非洲);
世界最最低的地方:
死海(亚洲—400米);最咸的湖泊:
死海;
世界最冷的地方:
南极洲;最热的地方:
巴士拉(亚洲伊拉克);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亚洲);干极:
阿塔卡马沙漠(南美洲);
世界最低的国家:
荷兰;最大的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
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1710km²);面积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面积0.44km²);
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超过13亿);人口最少的国家:
梵蒂冈(不足1000人);
世界最大群岛:
马来群岛(2万多个岛屿);最大群岛国:
印度尼西亚(13000多个岛屿);
世界最大海湾:
几内亚湾(非洲);世界最大水电站:
伊泰普(南美巴西和巴拉圭交界)
3、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答:
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挤压形成的,而板块是不停的运动着的,所以这种挤压还不断继续,故,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的升高。
4、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1、天气:
①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气候:
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二)风与风向
1、风:
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就产生了风;
2、风向:
是风吹来的方向;用风向标表示,风尾的指向为风向;每一道风尾线表示二级风,风旗表示8—12级风。
(三)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的识别
1、卫星云图的识别: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
2、天气符号(熟记各种符号)
(四)空气质量(质量高低用污染指数表示)
空气质量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污染指数
1——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1、气温:
是大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观测
测定工具:
温度计;测定温标:
摄氏度(℃);测定时刻:
8时、14时、20时、2时;
日平均气温:
是一天中四次测定的气温的平均值(即4个气温和除以4);
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
是一个月中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日平均气温之和除以天数);
年平均气温:
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各月平均气温之和除以12);
二、气温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与日较差
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的年变化与年较差
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年较差:
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三、气温分布
1、等温线:
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2、等温线图:
等温线呈环状闭合式,气温数值内低外高,为低温中心;气温数值内高外低,为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气温分布特点:
①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同纬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的统称;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工具:
雨量器;
测定的单位:
毫米(MM);
测量时刻:
8时、20时
日降水量:
一天中,两次测量的总和;
降水量月降水量:
一个月中,每日降水量的总和;
年降水量:
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的总和;
对流雨:
发生在赤道地区;
3、降雨的三种形式锋面雨:
发生在季风区内;
地形雨:
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
二、降水的变化
1、季节变化:
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的差异;
2、年际变化:
一个地方,各年份降水量的差异;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降水量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降水的分布特点: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③沿海有海风吹拂的地方降水多,沿海没有海风吹拂的地方和大陆内部降水少;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候类型、分布及特征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区
气候特征
热
带
气
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以亚马逊平原最广,
其次分布于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南北两侧,以非洲最广,
其次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
终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大陆西岸,以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最广,其次是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中西部
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为主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
季,降水集中在夏季
温
带
气
候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东南部、南北美洲东南部
冬暖夏热,
降水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东北部最广
冬冷夏热,
降水集中在夏季
温带海洋气候
欧洲西部最广、其次是南北美洲西沿岸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气候
亚洲、北美洲中部最广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地中海气候
以地中海沿岸为主
冬暖夏热,
降水集中在冬季
寒带气候
极圈以内,以南极大陆最广,
其次分布于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地区,以青藏高原最广
终年低温少雨
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气温由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