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974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

2018届四川省遂宁重点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等级制度特征

C.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王奈何不得候”可知,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下国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材料反映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无法体现相互制衡,排除D。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王奈何不得候”,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

2.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C

【解析】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赋予了各宰相赞同或否定的权力,这是各宰相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C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因达到一致需要时间争议,所以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A项错误;唐代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宰相一致原则”并不能体现削弱皇帝的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真正的民主,最终还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在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

3.清代学者储大文曰:

“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由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

4.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答案】B

【解析】依据“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依据“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

5.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

“(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

“……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C.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答案】D

【解析】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国的抛弃天朝

上国的观念;由“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要抓住有效信息“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中国不敢公开与列强冲突,说明中国弱国无外交。

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

A.民国教育以共和为宗旨

B.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C.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D.教材塑造民国民主精神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说明出现突发事件,比较注重妇女和儿童的保护,反映出教材倡导人性向上,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的理念,A和D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教材,不能说是效果显著,C错误。

7.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民众观念西化”,故排除ABD项。

8.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

这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B.农业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C.关注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

D.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

【答案】C

9.有学者认为:

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

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

这从侧面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意识培养并举

B.改革开放急需打破权力体制的束缚

C.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生活是自由的

D.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伴随专制集权

【答案】A

【解析】材料的“臣民上义”“国民生活”的信息显然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阐述经济体制改革作用的,故A项正确;B中改革开放没有提及;C中市场经济不符合材料信息;D中专制集权说法错误。

.........

10.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写道:

“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

”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最高法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组成,执掌行政权。

实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故本题应选C项;1867年的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仅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均与题目中的信息“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不符,...排除A、B和D。

11.“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

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

这说明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己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据材料“西方的政治人物”和“大多社会群体”对福利国家的态度可知“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大众民主政治就有不可避免的弊端,故C正确;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难以为继”不符合题意,排除A;福利国家制度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说法错误,排除B;“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12.2016年11月9日,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获得了276张选举人票,超过270张选举人票的获胜标准,锁定美国总统宝座。

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政党竞争与民主原则

C.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

D.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答案】B

【解析】从图片中驴象之争可知是美国政党政治,选举过程体现出美国民主的原则,B正确;A属于中央政府运作原则,C属于管理地方体制;D中议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

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

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

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

对乡村的改革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

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

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

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

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

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浏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

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欧洲: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

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

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原因:

欧洲:

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保障;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解析】

(1)由材料“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

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

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

”,可以归纳为: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

由材料“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

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

”,可以归纳为: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由材料“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

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

……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

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可以归纳为:

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结局可以答成:

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人类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

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分为四种经济形态。

如图所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单位的小农经济。

古代自然经济具有手工劳动、封闭体制等特点。

可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需相应调整,与之匹配。

【解析】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首先要明确主题“生产力与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信息拟定符合主题的论题,如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进步。

然后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的使用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

自然经济具有手工劳动和封闭性等特点来进行论述即可。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

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

商人自由往来各地,而且在政府主导下为城市修建了城墙。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商人被定为贱民,不得进入仕途。

此后,商业发展的空间已极小。

(1)据材料一,概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与汉武帝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点。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谈到人口增殖问题时指出:

“中国人口总是不加多,外国人口总是日日加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

”1949年毛泽东指出: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力是现实生产力,人多力量大。

”从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

邓小平强调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带来负效应。

1982年,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失妇只生一个孩子”。

201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6%,远超国际标准,故此中央政府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3)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人口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些政策提出的依据。

【答案】

(1)相同点:

对外贸易都得到政府支持(或积极开拓商路).

不同点:

前者采取支持国内贸易的政策,后者采取抑制国内贸易的政策(或抑商政策);前者促进商业繁荣,后者抑制商业发展;前者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后者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2)特点:

人口政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人口政策不断变化调整.

依据:

孙中山:

民族危机加深,抵抗列强侵略的需要.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

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外贸易都得到政府支持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从政府支持度、商人地位以及商业政策等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力是现实生产力,人多力量大。

”“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施“二孩”政策的信息从人口政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孙中山时期、毛泽东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需要等角度思考回答。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

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

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

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悲与喜”“笑与泪”。

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

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

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

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

“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

”《新世纪周刊》曾评价: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①柯立芝繁荣期间,美国社会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个人奋斗就能取得成功②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生活水平大幅下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不公平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专制独裁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威胁

(2)原因:

①科技进步推动电影工业的发展②卓别林的作品体现出对人性美好品质的歌颂和对社会弊病的思考③卓别林的卓越努力。

【解析】

(1)依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1925”、“1931”、“1936”、“1940”及其作品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分别所处的时代背景为:

柯立芝繁荣、经济危机和二战等。

(2)据材料,从无声到有声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电影事业的推动;从材料对其作品的描述可以得出作品质量较高深受民众的欢迎,电影的发展也与其个人的主观努力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