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7812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docx

完整版北京五中初三语文练习四

2010—2011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练习四

2011年北京中考语文俗语解析

1、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

'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言末路之难也。

"走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

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艰难。

多用来劝勉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2、磨刀不误砍柴工:

意思是在刀很钝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砍柴的速度与效率,在砍柴前虽然费一些时间来磨刀,并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当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与效率会大大提高,砍同样的柴反而用时比钝刀少。

比喻在准备工作中花点时间,不会耽误工作。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比喻记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以后做事的借鉴。

4、玉不琢不成器:

出自《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5、独木不成林:

出自汉·崔骃《达旨》: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出自《鹖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7、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

怎么。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9、吃一堑,长一智——堑:

壕沟,比喻困难、挫折。

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

不足,长:

有余。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11、初生牛犊不怕虎——犊:

小牛。

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1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1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

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1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15、书到用时方恨少:

知识到需要有所有的时候才悔恨只懂那一点点

16、众人拾柴火焰高:

大家都去拣柴,柴多,火就旺。

比喻人多力量大

(新增)

1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1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

指下棋的人。

比喻当事人往往容易糊涂,旁观的人反而看得清楚明白。

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

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20、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谓当地资源可以养活当地的人。

中考50个易错字音

1庇护2颠簸3刹那4惩罚5处理6相处7订正8氛围9符合10滑稽11侥幸12颈椎13倔强14强迫15唠叨16流露17分泌18脑髓19怪癖20祈祷21坎坷22翘首23倾斜24仍然25折本26妥帖27字帖28巢穴29膝盖30炫耀31细菌32游弋33允许34暂时35憎恶36脂肪37魁梧38脊梁39着落40教诲41拮据42刊载43装模作样44锐不可当45刚正不阿46斤斤计较47迥然不同48自给自足49载歌载舞50牵强附会

议论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你有资格玩吗》,完成下面各题。

你有资格玩吗

刘墉

①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②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

“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③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

“这个我要。

”朋友提醒他:

“这个有糖又有饭”。

④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

“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⑤转眼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时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

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⑥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玩,而且天天上网。

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那么好的时候,答案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⑦可不是吗?

⑧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

⑨相反地,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⑩各位年轻朋友,常是相对的。

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⑪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拚命把该念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

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同时,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⑫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

或在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

而且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⑬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1.“转眼过去三十多年了”,作者为什么会“时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

 

2.文中谈到功课表现好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出色的秘诀是什么?

 

3.结合第⑩-⑬段的内容,选择下面一组词语填入文中第⑩段的横线处。

①“过瘾”与“牺牲”②“收入”与“付出”③“计划”与“节制”

(二)阅读《生命的化妆》,完成下面各题。

生命的化妆林清玄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

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

“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

她说:

“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

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④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

“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

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⑤多么有智慧的人呀?

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我感叹地说。

⑥“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

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

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⑦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

“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⑧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

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⑨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作者从化妆师的语言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2.第④段化妆师谈到文章的优劣,意在说明

3.第⑤段作者说“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化妆师是怎样让作者感到惭愧的?

(三)阅读《谈幽默》,完成下面各题

谈幽默

①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②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一个风趣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

在公共汽车上,因拥挤而争吵之事屡有发生。

任凭售票员“不要挤”的喊声扯破嗓子,仍无济于事。

忽然,人群中一个小伙子嚷道:

“别挤了,再挤我就变成相片啦。

”听到这句话,车厢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

此时,是幽默调解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③带有幽默意味的批评、教育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饭馆里,一位顾客把米饭里的砂子吐出来,一粒一粒地堆放到桌上,服务员看到了很难为情,便抱歉地问:

“净是砂子吧?

”顾客摆摆头说:

“不,也有米饭。

”“也有米饭”形象地表达了顾客的意见,以及对米饭质量的描述。

运用幽默语言进行善意批评,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避免出现使对方难堪的场面。

④幽默还有自我解嘲的功用。

在对话、演讲等场合,有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处境,这时如果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来自我解嘲,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从而使自己走出困境。

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去一个大城市演奏。

钢琴家走上舞台才发现全场观众坐了不到五成。

见此情景他很失望。

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走向舞台的脚灯对听众说:

“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

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票。

”音乐厅里响起一片笑声。

为数不多的观众立刻对这位钢琴家产生了好感,聚精会神地开始欣赏他美妙的钢琴演奏。

正是幽默改变了他的处境。

⑤幽默如同润滑剂,恰当运用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

在一家饭店,一位顾客生气地对服务员嚷道:

“这是怎么回事?

这只鸡的腿怎么一条比另一条短一截?

”服务员故作幽默地说:

“那有什么!

你到底是要吃它,还是要和它跳舞?

”顾客听了十分生气,一场本来可以化为乌有的争吵便发生了。

所以,幽默应高雅得体,态度应谨慎和善,不伤害对方。

这样幽默且不失分寸,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际交往中,幽默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能【甲】,【乙】,【丙】。

幽默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方式,学会幽默将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

(原文有删改)

1.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2.根据全文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①化对立为平和②化紧张为轻松③化尴尬为从容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3.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四)阅读《说“疑”》,完成下面各题。

①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

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

”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

”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

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③“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见“疑”,决不能“讳疑”,而应当“解疑”。

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

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

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

“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

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

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⑤“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

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

[虚无主义]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答:

3.伽利略、马克尼、哈维等人的“疑”与虚无主义者的“疑”有什么区别?

答:

 

 

答案:

(一)

1.因为作者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2.①做事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②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并能节制自己。

3.②

(二)

1.答案:

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2.答案示例:

化妆的优劣与文章的优劣是一样的,来说明化妆的最高境界。

3.答案示例:

①化妆师首先告诉作者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的最后一件小事,属于三流的层次,而改变体质和气质才是最重要的。

2然后又将化妆师同写文章的人类比,从而说明了化妆的最高境界。

(三)

1.答案示例: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幽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②、①、③

3.①首先提出观点:

幽默运用不当,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②然后列举饭店服务员故作幽默激怒顾客导致争吵的例子加以证明;③最后得出结论:

幽默且不失分寸,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四)阅读《说“疑”》,完成1-3题。

1.答案:

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敢于“疑”,善于“疑”。

2.要点:

先提出“见疑应当解疑”的观点;然后通过利比息和波拉德对同一实验现象,采取不同做法最终得到不同结果这两个事例的对比,证明了观点。

3.要点:

伽利略等人是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对其错误论断提出疑问,并进一步研究,从而得出新的成果或结论。

虚无主义者则是对一切均表示怀疑和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