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7171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全册)

 

历史朝代一览表: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开国皇帝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开国皇帝

约公元前21世纪

西晋

265-316年

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约公元前16世纪

成汤

东晋

317-420年

建康

晋元帝司马睿

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

镐京

周武王姬发

十六国

304-439年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周平王

南朝

420-479年

建康

宋武帝刘裕

东周

春秋

前770-476年

479-502年

建康

齐高帝萧道成

战国

前475-221年

502-557年

建康

梁武帝萧衍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阳

始皇帝嬴政

557-589年

建康

陈武帝陈霸先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汉高祖刘邦

北朝

北魏

386-534年

平城

魏道武帝拓跋珪

新朝

9-23年

 

王莽

洛阳

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东魏

534-550年

魏孝静帝元善见

三国

220-265年

洛阳

魏文帝曹丕

西魏

535-556年

长安

魏文帝元宝炬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北齐

550-577年

齐文宣帝高洋

222-280年

建业

吴大帝孙权

北周

557-581年

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一、史前时期

(一)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使用“旧石器”(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从事狩猎和采集,会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和驱吓野兽。

3.山顶洞人:

距今约18000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会人工取火。

(二)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兴起:

原始种植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

2.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7000多年,今浙江余姚河姆渡镇,使用“新石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采集和渔猎,制作陶器,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3.半坡居民:

距今约6000多年,今陕西西安半坡村,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和蔬菜,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家禽,纺织麻布,制作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

(三)远古祖先的传说

1.炎帝:

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尊称为炎帝神农氏。

还发明了陶器和医药。

“神农尝百草”

2.黄帝:

姓姬,名轩辕,发明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事物的用具,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安排农事和生活。

3.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子孙

4.黄帝和炎帝:

阪泉之战,黄帝胜;黄炎联盟和蚩尤:

涿鹿之战,黄炎联盟胜。

黄炎联盟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5.禅让制:

部落首领民主推选。

表现:

尧舜禹。

6.大禹治水:

疏导方法。

三过家门而不入北川大禹故里

补充:

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近代科学思想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些“历史资料”记载的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资料称作“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

“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二、夏、商、周时期

(一)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夏朝:

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最后一个王夏桀:

残暴统治。

2.商朝:

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在鸣条之战打败夏桀,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最后一个王纣王,残暴统治。

3.周朝: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反戈一击),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

(1)对象:

周王自己的子弟、亲属,以及一些功臣和臣服的旧邦首领。

(2)封国:

共71个,重要封国有鲁、齐、燕、晋、宋等国,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诸侯)。

(3)权力:

国君享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4)义务:

必须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承担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

(5)作用:

捍卫着周王朝的安宁,有效地管理和开发所辖地区。

(6)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烽火戏诸侯

(7)东周建立:

公元前700年,周平王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二)春秋争霸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齐桓公首霸:

任用管仲为相,尊王攘夷,葵丘称霸。

3.晋楚争霸: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退避三舍);

邲之战,楚庄王称霸(问鼎中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卧薪尝胆)。

(三)战国七雄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注意:

顺逆时针

3.著名战役:

“围魏救赵”——孙膑、即墨之战

4.合纵:

“合众弱以攻一强”——苏秦;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张仪

(四)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1.背景: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秦孝公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来秦。

2.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3.内容:

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

4.意义:

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战

5.启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向前发展。

6.都江堰:

蜀郡守李冰,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郑国渠

(五)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

1.青铜时代:

夏、商、西周时期。

2.青铜代表:

后母戊大方鼎(河南);四羊方尊(湖南);

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人面像和青铜树(四川广汉三星堆)

3.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金文:

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六)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百家争鸣:

各学派围绕治国方略、统一方式、天人关系等重要问题彼此批评,相互论辩,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和兵家。

1.儒家学派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以德治国。

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整编教材:

《诗》、《书》和《春秋》记录孔子言行:

《论语》

(2)孟子:

战国时期,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主张:

“仁政”以德服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荀子:

战国时期,主张:

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论学者。

2.道家学派西汉初年

(1)老子:

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

《道德经》

思想主张:

朴素的辩证因素;“小国寡民”。

评价:

思想比较消极。

(2)庄子:

战国时期,主张:

“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兵家学派

(1)孙武:

春秋末期,著作:

《孙子兵法》,尊称为“兵圣”。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

(2)孙膑:

战国时期,著作:

《孙膑兵法》。

4.墨家学派和谐社会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主张:

“兼爱”;“非攻”。

5.法家学派秦朝韩非:

战国时期韩国人,主张:

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批判儒学和墨学。

三、秦汉时期

(一)秦朝的统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全国,以咸阳为都城,建立秦朝。

2.秦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皇帝制度: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在中央,中央管制:

设置“三公”(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全国通用字体——小篆,后来隶书逐渐流行起来。

(4)建立全国道路网:

以咸阳为中心,以驰道和直道为主干道。

(5)民族关系:

北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修灵渠。

4.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怕的共同愿望;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秦朝灭亡的原因:

主要原因(秦王的暴政)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实质:

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负担沉重,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割鼻、斩脚、处死;直接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指鹿为马。

2.陈胜、吴广的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项羽: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4.刘邦:

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5.楚汉战争:

一夫当关四面楚歌

(三)西汉的兴盛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刘邦治国: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政治上,实行分封,推行郡国并行制。

3.文景之治:

(1)原因(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奖励农耕;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废除了一些酷刑;提倡节俭。

(2)表现:

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出现人给家足、国家富裕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新设一批郡县,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辖(河西走廊、海南岛、西南夷);

(2)思想文化上,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核心思想:

万物要一统于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加强礼制建设,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长安兴办太学。

(3)军事上,大力扩建军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有才干的将领,征战四方,打败匈奴,开疆拓地。

(4)经济上,整理财政。

五铢钱

(四)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

狭义,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今新疆境内);

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时间:

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目的:

为了联络乌孙国进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4.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陆上贸易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形成;为西域都护的设置创造了条件。

5.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

答:

忠于祖国,百折不挠,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

(五)丝绸之路的开辟

1.条件:

西汉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

2.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大秦(古罗马)

3.南方丝绸之路:

成都→四川南部→云南境内→缅甸→印度

4.海上丝绸之路:

徐闻(今广东)→东南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

5.意义:

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

6.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

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3)意义: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六)东汉的兴衰

1.新朝的建立: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

2.东汉建立:

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3.刘秀治国措施:

减轻农民负担;释放部分奴婢;精兵简政;整顿吏治。

4.“光武中兴”:

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兴盛。

5.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期,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政治黑暗。

6.黄巾起义:

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评价:

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起义,瓦解了东汉的统治。

(七)秦汉时期的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1)发明:

西汉时,开始用麻造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2)改进: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使纸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3)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2.司马迁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内容:

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题例:

创造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著作。

3.医学

(1)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尊称为“医圣”。

(2)华佗:

研制出“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的医生;编制了一套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4.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1)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产生于天竺(古印度)的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白马寺(河南洛阳)——我国内地最早的佛教寺庙。

(2)道教的产生:

东汉时,道教产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鼎立

1.北方走向统一的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袁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交战,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

3.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一举占领南方,统一全国。

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后,形成了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

4.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建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建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5.三国时期吴国230年,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

1.魏灭蜀:

263年,魏国进攻蜀国,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2.西晋建立: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都城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灭吴:

280年,西晋军队攻占建业,吴国灭亡,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4.西晋灭亡:

316年,西晋灭亡,中国短暂的统一后,再次走向分裂。

5.北方人口大迁移: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2)五胡内迁:

时间: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

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方向:

从北部和西北部迁往中原。

(3)北人南迁:

原因:

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

时间:

从西晋后期起;

方向:

从中原迁往江南;

意义:

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6.十六国:

304年,匈奴大单于刘渊自称汉王,建立汉国。

各族统治者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建立起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7.东晋建立:

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8.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天下。

前秦军与东晋军在淝水展开激战,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南朝:

宋、齐、梁、陈更替,建都建康,历史上合称“南朝”。

六朝古都——南京

2.北朝:

3.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4.表现:

农业:

南方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手工业:

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提高;商业:

建康成为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鲜卑族发展壮大,民族交融趋势增强;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2.主要内容:

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的管理;迁移都城:

494年,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习俗的政策:

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3.历史意义:

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经济上,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上,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4.如何评价孝文帝?

答:

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

1.数学:

(1)刘徽:

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计算圆周率为3.1416。

(2)祖冲之:

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

2.地理学:

郦道元:

《水经注》;张衡:

发明地动仪。

3.农业技术:

耕作技术,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魏国马均改进了翻车;农学著作,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名著。

“农业百科全书”

4.农历:

出现: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等方法。

历法创始于夏朝,故称为“夏历”,又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又称为“农历”,特点:

阴阳合历;以干支纪年,增设闰月。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5.书法艺术:

(1)钟繇:

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楷书(正书),《贺捷表》被称为“正书之祖”。

(2)卫瓘:

西晋时期,既善篆书,又长于草书。

(3)王羲之:

东晋时期,擅长写多种字体,以行书影响最大。

代表作: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尊称王羲之为“书圣”。

(4)“魏碑”体:

北魏时期,碑刻讲究书写艺术,雄浑质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