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363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

C.南北朝D.北宋

C从题干的“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可以看出是“灌钢法”,“灌钢法”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

考点二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2013江苏,3分)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选D 本题考查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题目中的甲骨文和楷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字体的某些特征,所以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史实,楷体字是由隶体字演变过来的,楷体字端庄严谨而不是飞舞飘逸;

C项错误,从图片中两种字体的对应可知甲骨文是可识读的。

2.(2013四川文综,4分)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四幅书法作品依次为行书、隶书、篆书、草书。

故D项符合题意。

3.(2012福建文综,4分)

《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B.丝帛

C.竹木简D.石碑

结合题干材料“大册也”“手捧册”等信息及该字的书写特点——类似若干竹片串在一起的形状,可知C正确。

4.(2012安徽文综,4分)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下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A中字体是隶书,B中字体是楷书,C中字体是行书,D中字体是草书。

材料的要求是行书,故选C。

5.(2011安徽文综,4分)

右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

,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枯木怪石图》“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再结合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追求“得意忘形”的特点可知,A正确;

中国古代绘画追求神似,B错误;

C从图中体现不出来,错误;

由题干材料可知D错误。

A

6.(2010福建文综,4分)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平假名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D.怀素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仔细观察表格可知,文字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这与草书的特点相符合,唐代怀素以草书闻名,D符合题意;

王羲之为东晋人,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符合题意;

颜真卿和柳公权均以楷书闻名,B、C不符合题意。

考点三 文学成就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选B 本题考查史家撰述历史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记述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世态度,同时也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叙述错误,均应排除。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4分)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创作繁荣起来。

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A、B、D三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4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选D 本题考查史学观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可知,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A项错误,D项正确。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C项说法错误。

4.(2012江苏,3分)“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D.唐诗

题干中的《郑》、《卫》均属《诗经·

国风》中的篇目,国风是民间歌谣,真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故最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A。

5.(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材料以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及济公的故事切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

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心态与价值取向。

故答案为D。

考点四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4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选B 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项符合题意。

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正确评判历史人物,也与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2.(2011福建文综,4分)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京剧是我国最为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是民族瑰宝。

综上所述,A项正确,C、D错误。

京剧不是戏曲之祖,排除B项。

考点五 开眼看世界

1.(2013天津文综,4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仅摭拾泰西皮毛”批判的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而批判洋务派“不识国民之原理……政治之本原”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这是维新派的主张,故D项正确。

2.(2013福建文综,4分)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在《劝学篇》中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顺应了时代潮流,A项正确;

张之洞坚持中国的传统制度和纲常礼教,B、D两项不正确;

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3.(2013重庆文综,4分)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D.《资政新篇》

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从“咸丰皇帝”这一信息可以排除C项,《天演论》产生于19世纪末期。

“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和《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而且题干信息进一步揭示其影响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

A项《四洲志》与题意不符;

D项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不可能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4.(2013山东文综,20分)(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83

136

25.5

自然科学

9

73

112

21.0

应用科学

24

56

10.5

杂录

5

7

38

7.1

57

32

321

123

533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与教育的变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字,从“译书类别(内容)”“国别(地域)”两个方面概括其特点,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西方国家(含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专业课程的名称,判断哪些属于中学,哪些属于西学,然后结合“中体西用”的含义进行分析;

第二小问,结合此次教育改革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归纳。

第(3)问,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

(1)特点:

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

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若从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

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

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

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2013广东文综,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

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

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

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直接结合所学知识答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继承的是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主张。

(2)问,二者的不同可结合材料一中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第(3)问,可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

第(4)问,可结合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等归纳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

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

西方政教是“本”;

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

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6.(2011北京文综,4分)“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篇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本题考查西学东渐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可知该著述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A正确;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错误;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的著作,C错误;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著作,D错误。

考点六 维新思想

1.(2013安徽文综,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选A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的能力。

材料信息“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表明康梁认识到了启发民智的重要,A项正确。

“各国之革政”说明康梁吸取了国外改革的经验,B项错误;

C项对材料解读错误,且不符合史实;

D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2013四川文综,4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选D 本题考查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举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旗;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据此可知,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均没有反抗封建专制,A项错误;

批判传统文化的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B项错误;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C项错误;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故D项符合题意。

3.(2012天津文综,4分)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明清时期,统治者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其他“蛮夷”的“天朝上国”。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戊戌变法期间”“《醒世歌》”可知,其所表达的思想是希望国人放弃“天朝上国”观念,学习西方新知,进行变革,故答案为D。

4.(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与五四运动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车上书”主要反映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选A项。

B、C、D三项表述较片面,可排除。

5.(2011安徽文综,4分)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