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7075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练习题1

专题四 走进语言现场

文本18 不自由,毋宁死

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

“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

拿破仑说过:

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他生于弗吉尼亚,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

三年内打赢了近千起官司,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

亨利是弗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着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

不过他的永久名声还是来自这篇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这一慷慨激昂的演讲,其结束语是世界闻名的“不自由,毋宁死!

【背景探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漂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在这里共同劳动、生息、繁衍。

经过100多年的辛勤耕耘,大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北美各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农业经济蒸蒸日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随着生产贸易的发展和交通邮政事业的进步,原来彼此隔绝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等大城市相继出现,成了北美的政治经济中心,统一的北美民族市场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北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建立。

在此基础上,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英国当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英运动。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在弗吉尼亚第二次革命密会上,他还热血沸腾地疾呼:

“难道生命是如此珍贵,和平是如此甜蜜,以致我们非要用镣铐与奴役去换取它们?

”喊声一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在三个星期后打响了。

来美洲的移民多数是穷苦人或受迫害者。

共同的地域和语言,特别是共同的命运,使移民逐渐形成一个美利坚新民族。

美利坚新民族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在战争进行的第二年,即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独立战争的胜利,永远结束了英国在北美13个州的殖民统治。

【文本素材】

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

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

【课外链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日,日军侵占沈阳,几天之内又占领了长春、吉林等地。

“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周内,日本关东军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完全或部分地控制了12条铁路线。

1932年2月,东北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从这一天起,东北成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长达14年的殖民地;从这一天起,东北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对后人发人深省的忠告!

[运用角度] 铭记与忘记 为自由而斗争

【美文欣赏】

驳“难得糊涂”

我曾在不少领导干部的客厅里,看到挂有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拓片。

这些领导干部风格各异,但在这一点上,却“慧”眼共识,这不禁令我纳闷。

左思右想终不解:

难道这些领导们都非常喜欢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吗?

可若论书法成就,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大师的桂冠恐怕还轮不到郑板桥。

可见他们未必是折倒于郑翁书法的神韵,而是“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内涵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共鸣。

原来,他们是把这四个字作为从政的要诀、处世的箴言了。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官僚主义与糊涂哲学有着“血缘”关系。

在某些领导班子中,领导们都在装“糊涂”,相互之间,从来“井水不犯河水”,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利益,管他何人何事,我自听之任之;在某些“大检查”中,明知下面在“做戏”,也“假戏真听”,带头“热烈鼓掌”。

有的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下属单位事故隐患早已暴露,他却“糊里糊涂”地给他们挂上了“文明”或“安全”的牌匾,来个“一俊遮百丑”;有的干部徇私舞弊,早已声名狼藉,他的顶头上司却佯装不知,或让他“横向联系”,调至他方,甚至来个异地升迁……够了!

糊涂领导奉行的“糊涂哲学”,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处理得无棱无角,而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被他们“糊里糊涂”地损害了!

若谓这些领导一味“糊里糊涂”,他们又着实冤哉枉也。

如果事关己利,突然间他们就变得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口齿伶俐,腿脚灵活,或说或做,或哭或笑,或慷慨激昂,或温文尔雅,或演金刚怒目,或饰菩萨低眉,进退行止,寒暑冷热,“火候”恰到好处……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而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被他们清醒地分食掉了!

其实,这些官僚领导何尝弄通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真正内涵,郑板桥又何曾是这样的“糊涂先生”呢?

他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堂弟来信,求他为邻居的墙基案帮忙。

他回信拒绝,随后写下了“难得糊涂”的字幅,并题跋道: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显然,他是有感于堂弟对小事情过于“明白”而写的。

他慨叹世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白”之难,在区区小事上“糊涂”之难,而由斤斤计较的“明白”转入豁然大度的“糊涂”则更难。

而他自己更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连睡觉都竖起耳朵听民间疾苦,这哪里是“糊涂”呢?

看来,某些领导干部将自以为时髦的“糊涂哲学”罩上一件儒雅的外衣,借古人来免其俗,实在是得益无穷。

他们哪里知道,这却与郑翁的原意相悖甚远。

他们曲解了郑板桥,亵渎了郑板桥。

郑老夫子——封建时代的一介微臣,竟还胸中装有“民间疾苦”,而我们的这些领导干部却只谋私利,不顾国家、人民利益,这种“难得糊涂”,不正是我们党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既然如此“难得糊涂”不对,就应该坚决和它诀别。

希望领导干部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一定要“清醒”,不要糊涂。

当然,对于无关宏旨的小事,则可以“糊涂”些,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糊涂,有损于国家、人民利益的事不糊涂,这样才能克服官僚主义,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点评

 本文善于抓住实质树耙子,又善于抓住要害进行剖析批驳。

在批驳中运用分析法、反证法等,灵活而有力;论证方法选用排比列举论证、对比论证等,准确而有力。

论证过程中注意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用语或慷慨激昂,或和风细雨,有理有情,情理并举。

结构紧凑、完整,是一篇较成功的驳论文章。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钦佩(   ) ②桎梏(   ) ③沉湎(   )

④相称(   )⑤同胞(   )⑥枉然(   )

⑦单薄(   )⑧赐予(   )⑨铿锵(   )

⑩缄口不语(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沉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枉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轻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截然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充耳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所作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诉诸武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虚无缥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袖手旁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______去年江水泛滥的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基于       B.鉴于

②为保障公安机关及其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该法______了公安机关更多的权限和手段。

A.赋与B.付与

③今后我们开会讨论问题,不能搞一言堂,而应______,这样才能集思广益。

A.各抒己见B.畅所欲言

④面对歪风邪气,我们不应______,而应爱憎分明。

A.缄口不语B.噤若寒蝉

一、整体感知

1.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那么这次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取了什么策略?

 

二、深层探究

3.作者在第1自然段是如何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上来的?

 

4.第2自然段,作者批评了主张和解的保守派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5.第3自然段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驳斥“和平希望”无济于事,按照思路,本段可以分为两层,这两层如何划分?

内容是什么?

 

6.既然必须诉诸武力,妥协派又有话说了,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批驳的?

 

7.第5自然段作为这篇演讲的结束语,讲了几层意思?

 

8.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妥协势力占据着优势,作者是怎样来反驳谬误、力挽狂澜的?

 

9.“生命就那么可贵?

和平就那么甜美?

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

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是文章的结尾,请你想一想,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三、技法迁移

多用排比增语势

[文本回顾] 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

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

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

我们的惟一出路只

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把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

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

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命就那么可贵?

和平就那么甜美?

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不自由,毋宁死!

”——一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语气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技法点拨] 俗话说:

“三分姿质,七分打扮。

”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

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格。

在所有的修辞格中,排比是最有效的方法。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几个句子连起来,就构成排比句。

它可由词组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

它可以句与句之间构成排比,也可以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

它既可以用来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描写。

在各种修辞中,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酣畅淋漓。

排比句不但可以单独运用,还可以与其他句式综合起来运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迁移运用] 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

 

答案

基础梳理

1.①qīn ②zhìɡù ③miǎn ④chèn ⑤bāo ⑥wǎnɡ ⑦bó ⑧cì ⑨kēnɡqiānɡ ⑩jiān

2.①佩服 玉珮 ②陷阱 肉馅 ③缥缈 渺小 ④缴获 檄文 ⑤沉湎 缅怀 腼腆 ⑥输赢 姓嬴 羸弱 ⑦轻侮 玷污 诬蔑 ⑧剔透 赏赐 警惕 ⑨边疆 缰绳 僵硬

3.①沉溺。

②徒然,得不到任何收获;白费力气。

③轻蔑侮辱。

④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⑤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⑥所做的事。

⑦诉之于武力,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⑧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或不可靠。

虚无,虚幻。

缥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样子。

⑨把手缩在袖子里在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4.①B [这两个词都是介词,不同之处是:

“鉴于”含有看到、考虑到的意思,如“鉴于上次比赛中各自为阵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基于”主要表示前提、根据,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选他当班长”。

]

②A [二者都有交给的意思,但“赋予”指交给重大的任务、使命。

“付与”指拿出,交给钱财。

]

③A [“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如:

“与会代表各抒己见,气氛颇为热烈。

”“畅所欲言”,说话无所顾忌,没有约束。

两者都可以表示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但“各抒己见”的对象通常是较多的人,“畅所欲言”偏重于说话尽情,对象可多可少。

]

④A [“缄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

“噤若寒蝉”,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而不敢说话。

]

文本互动

1.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2.亨利采取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策略。

具体如下:

钦敬——不能沉湎于幻觉——正视历史与现实——战争不可避免,应战才有希望——不自由,毋宁死!

3.作者以退为进。

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佩。

接着话锋一转,从常理上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就可能不同。

尽管不同,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

”作者如此说,是因为争取民族自由独立、人民幸福安定是北美人民多年的愿望,也是殖民地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情,而一些位居高官的“先生们”却为了屈辱的和平和安宁,在这次会议上表现出他们自私的、狭隘的所谓“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这虽然也令作者“钦佩”,但“钦佩”毕竟不同于恭维。

人民面临着剥削和压迫、奴役和欺凌,作为有着正义之心、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生活自由的政治家应该也必须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而不是一味地讨好、恭维、随声附和、“讲客气话”,因为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样几句开场白,就为接下来发表不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条件,争得了主动。

4.首先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行为态度。

要认识到,在是否蒙受奴役这个大问题上,必须立场鲜明,无论承受多大的痛苦,也要知道真理,知道最坏的情况,并为之做好一切准备。

5.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十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可以安慰妥协者的“和平希望”;二是如今英国政府的“和善微笑”,掩盖不了大规模海陆军队武力征服的动机和行动。

第二层(从“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到本段结束),写非武力的(辩论、请愿)都无法阻止战争风暴,剩下的只有战斗,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这一段详尽陈述了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6.妥协派的观点是:

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

作者分三层进行批驳:

第一,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只会是束手就擒;第二,讲“我们”可进行战斗的条件:

利用自然条件、武装民众、号召朋友为“我们”而战;第三,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7.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战争已经开始;第二层,对于战争已经开始的现实,不能再袖手旁观,而要不惜牺牲生命去投入战斗;第三层,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不自由,毋宁死!

8.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为了让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演讲之初,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佩。

接着话锋一转,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保守派的心理十分了解。

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然后,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呼吁人们不要为“惑人的歌声”所迷惑,反复强调“必须战斗”,并指出这才是惟一的出路。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

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最后,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高昂,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作结,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

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没有自由的生命已没有丝毫的意义,回避现实已毫无用处;没有自由,生不如死。

亨利连用三个反问句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价值观念,而且引导听众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最后,演讲者用自己鲜明的态度“不自由,毋宁死”结束演讲,号召人们放下和平的观念、保全生命的愿望,去勇敢地投入战斗,打破奴役的锁链,争取自由和独立,将现场的氛围达到了最高潮。

语言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迁移运用]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