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6481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docx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

先秦——史学的萌芽时期

1《春秋》:

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

 

(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 

(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 的进步思想倾向。

5《尚书》

上古的史书,汇集了殷纣王朝的训诂和追述古代的史篇,最早只称“书”,汉文帝时伏生所传的《尚书》用西汉当时的文字写成,称《今文尚书》,共28篇。

孔壁所得比伏生所传多16篇,用蝌蚪文写成,称《古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孕育了编年体的开端,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6《逸周书》

《逸周书》原称《周书》,后来人们认为是在孔子所定的百篇之外的,所以称《逸周书》,同时也有说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篇,加“逸”字。

现有60篇,其中有3篇为西周初年的作品:

《尧俘》、《克殷》、《商誓》。

此书最好的本子是清朝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仅次于《尚书》。

7《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

收录西汉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

有大量记叙西周农奴生产情况的农事诗,有反映两周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的战斗诗,有大量人民控诉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有大量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有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

内容丰富,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

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1)《史记》: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

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

从编篆学角度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后来历代正史基本沿用《汉书》的编纂方法,形成了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形式,颇受统治者的欢迎。

进一步确立了本纪的正统地位。

取消《世家》归入列传,将擅自称王称帝者归入《载记》。

整齐列传的编次与命名,严格按时间顺序编次,先专传,后类传,最后少数族传,并统一以姓名标示。

改书为志,扩大了典志史的记载范围,更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总之,经班固改进的纪传体,无论从反映面的深度广度,还是从正统思想的体现上,都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此《汉书》成为正统史学确立的正式标志。

还应指出,《汉书》

史料选择和审核均非常审慎,尽管为了维护正统,偶有曲笔,但就全书而言,仍不失为信史。

从史学思想角度

积极方面:

颂扬统一大业,突出西汉的“大一统”;提倡爱国精神;揭露了封建官吏的丑行;注重民生的经济观点,其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土地问题。

消极方面:

《后汉书》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东汉时期谶纬学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谶纬神学浸透学术各个领域。

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

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历史文学方面

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练。

《汉书》作为传记文学,对唐宋的“古文”影响很大。

可以说,《汉书》是继《史记》后的中国历史文学的又一典范。

史汉比较:

A、《史记》开创纪传体,为史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汉书》完善和改进体例,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备,其确立的“四体”,为后世史家写史树立了楷模。

B、在史学方法上的差异。

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则以一代为限,二者各有所长。

C、同等重要的史料价值。

D、在历史观方面。

二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经济,但在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上有差异。

E、文学价值。

《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汉书》文字详赡严密、凝炼简净、典雅高华。

《汉书》的史学成就:

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东观汉记》:

汉代人称之为《东观记》,凡一百四十三卷,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

《东观汉记》前后经过四次修纂,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由汉代刘珍、延笃等撰,因馆修史设于东观而得名。

在三国时代以后,将之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纪》。

《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断代体史书。

荀况于建安三年(198年)受汉献帝命依编年体《左传》体例,删略《汉书》改编撰写,于建安五年(200年)成书。

该书的编撰主要为政治服务,宣扬天命观与正统观。

本书成后,推动了往后编年体史著述的发展。

《竹书纪年》晋国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史著作。

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

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此书对于订正《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价值。

《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

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

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

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各部落或献良马、牛羊,或献美酒,而穆王赐给他们黄金之鹿、白银之麇

等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

《世本》根据先秦史官记录,部分历史档案资料编辑整理而成的史书,约写成于战国末年。

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从皇帝到春秋之间的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的姓氏、世系,同时也记述其居住、制作、谥法等。

该书打破了古史记事记言的格局,开创了分专题记述的体例。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迄智伯灭亡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战国策》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

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如对苏秦、张仪的描写)。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这是作者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二十四史(其成书年代、所属时期)

秦汉时期的有《史记》(司马迁——西汉)、《汉书》(班固——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五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齐-魏收《魏书》。

唐代:

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五代:

《旧唐书》刘昫(后晋)

宋代: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元朝:

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成书于明朝:

宋濂《元史》

清朝:

张廷玉《明史》以上“二十四史”

民国:

赵尔巽《清史稿》,柯劭忞《新元史》“二十六史”

地方史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性质、意义)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综合性著述。

它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

(1)地方性强;

(2)内容广泛;

(3)资料的原始性和可靠性;

(4)在编撰体例上,它遵循“分纲列目,事以类从”、“横排门类、纵写始末”的原则。

它是一种综合性体裁的作品。

意义与价值:

是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也为旅游事业服务;可补正史之不足;保存大量科技史资料

《华阳国志》:

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物产、风俗、历史人物及交通要冲,还用大量篇幅反映了该地区的治乱兴替。

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著,全书以洛阳佛寺为重点,按其原在区域,追记洛阳佛寺四十余年间兴衰之迹,兼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人物、风俗、地理、苑囿、建筑、传闻、故事等。

既是研究北魏佛教的史料,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

本书叙事简练,文词秀美,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顾炎武《日知录》:

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内容很多,考证较精。

共32卷,全书不分门类,编次先后以类相从,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字语言、历史法律、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无不涉及,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以资考证。

旨在资治,注重探讨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其意在经世致用,是其史考代表作。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 共294卷,耗时19年。

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章学诚《文史通义》:

乃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一本著作,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作者著书目的在于吸前人之长,加以补充发挥。

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也反对专务考索。

提出“六经皆史”,认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在历史方法学上,他把古今史学著作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

在刘知几“史才三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治史者还必须有“史德”,即“著书者之心术”。

 

“古史辨”派(顾颉刚):

又称“疑古派”, 该学派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和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其创始者及主要代表是顾颉刚和钱玄同。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对破除长期存在的“唯古是信”的传统观念、将经典作为历史文献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史辨派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儒家经典方面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献。

当然不能否认,在古史辨派的研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断片面的东西。

唐修八史:

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世民御撰);李延寿《南史》、《北史》。

南宋郑樵《通志》。

它是一部上起远古、下迄隋代的纪传体通史著作,200卷,精华部分是二十略,不仅扩大了史志记事范围,而且提出了不少创见。

郑樵的史学思想是丰富的,也是具有批判性质的。

“会通”思想,它是对客观历史的一种看法,是讲历史的贯通,同时也是历史编纂的方法论,支持写通史,反对断代史。

但是他的“通”没有说明古今的贯通是否今胜于昔,有很大的局限性。

反对灾祥学说,认为灾祥说是“欺天”的“妖学”,反对任情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主张史家的责任是准确记载事实,让事实说话,要据事直书,不需要史家行褒贬美刺。

实学的治史主张。

在史学功能上,强调史书实用性,要经国治世,主张实学,反对空谈义理性命之学。

《史通》唐刘知几所著,分内篇和外篇,各10卷,共52篇。

它对于历史撰述所作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贯穿着史学批评的主线,有自身的逻辑体系。

史书内容上提出更广泛的认识补充“三科”;撰述方法上强调史家要谨慎对待采撰;善言史书体例,文字表述上提出叙事的“师范”和“规模”;撰述原则上重直书批曲笔;强调史学功用。

它是我国首部系统的史论专著,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史通》中有维护封建名教,诬蔑农民起义等论述,这说明刘氏也没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场。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排的原则、性质、价值

(1)《永乐大典》:

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性质),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价值)。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对所收录的书籍没有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了书籍原始的内容。

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韵列单字,先注明每一字的音义,次录各韵字的反切与解说,再行记录楷篆隶各书写体,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乃至于抄录整本书、整篇内容,全文录入,一字不改(编排原则)。

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

《四库全书》: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整套书按照古书的四分法分类为经、史、子、集四部,包括4部44类66属,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中国近代史的史学家:

魏源、章学诚、夏燮(其人、其代表作)

 

(1)章学诚:

(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章学诚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

所著代表性著作《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文学理论名著。

章学诚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

曾编纂《史籍考》,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

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2)魏源:

(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清湖南省邵阳人。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著有《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等 

近现代有名的史学家:

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陈寅恪….. 

(1)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主要著作:

《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2)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P349——P352。

代表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

 (3)顾颉刚:

(1893年-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P352——P353 代表作: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古史辨》、《中国疆域沿革史》、《尚书通检》、《吴歌甲集》、《〈尚书〉校释译论》 

(4)陈寅恪:

江西省义宁(今九江修水县)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属陈氏义门堂。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致力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明清间史事的研究。

 

陈寅恪代表作: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5)王国维:

(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被称之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代表作:

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成书年代、内容、性质

(1)成书年代:

1929年。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一度被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里程碑。

(2)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定中国商朝是原始社会,西周是奴隶制社会,东周是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的兴起。

(3)性质: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历法的产生:

史学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

史学意识的产生: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

我国史学的起源,准确的说

是从夏代开始。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史学史是史学发展的历史。

最早研究历史著作的是班彪,他要“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对史学史有研究。

后来刘勰、刘知已、郑樵、章学诚等都研究史学史。

但都没有把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学史之词起于近代。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

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认为中国史学史应注意四方面问题:

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

是一篇编写史学史的提纲。

所以史学史之学科的历史不长,是梁启超于20世纪二十年代倡导的。

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就是说寓字间于褒贬,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简述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题材,原有的那些专记王室、诸侯诰命和大事记之类的《尚书》、《春秋》等史书形式,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的历史著作。

试举出战国时代的重要史著,并指出它们的学术价值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此外编年体的著作还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世本》是谱牒类著作的代表作品,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是语类代表著作,即以记言为主的史著。

战国时期的史著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战国时代的历史观念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活动日益频繁,在此基础上,人们的历史意识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念。

如老子的“复古史观”、阴阳家的“历史循环论”、孔子及《周易》的“变易史观”、《韩非子》及《礼记》中的“朴素进化论”、墨子的“圣王史观(英

雄史观)”、孟子的“重民史观”等等。

这些史观有进步的、也有保守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它们都是人们在认识历史过程中的产物。

《左传》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左传》的史学思想《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