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979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第八单元导学案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正如海顿说的那样: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写8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蜡烛、陌生、琴键、目录”等词语。

2.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能力与方法:

1.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巨大魅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

单元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1课时

《月光曲》2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1课时

《我的舞台》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2课时

《回顾·拓展八》2课时

25伯牙绝弦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搜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

活动一: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3.齐读课文。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二:

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3.伯牙为谁而绝弦?

4.这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三:

品词析句,深入感悟

1.我们了解到伯牙是有名的宫廷乐师,那么子期呢?

他是谁?

文中有句话概括了这两个人的特点,知道是哪一句吗?

2.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请大家默读课文,标画出来。

3.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是什么?

4.伯牙是个有名的宫廷乐师,他的身边一定不乏赞美之人,可为什么独独把子期这个山野村夫当做知音呢?

5.“千古知音最难觅”,因此“伯牙绝弦”这段佳话流传至今,仍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课文。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检测反馈】

1.一字多义。

绝:

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④独一无二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2.理解短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还去何若,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谈,三尺瑶琴为君死﹗

注释:

重:

又。

复:

又。

畔:

边。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虽然很短,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2、完成活动

教师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2.节奏韵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

小结:

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

可以用“/”画出停顿。

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活动二:

初解绝弦

1.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预设答案:

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总结学习方法: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3.板书:

钟子期(介绍: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4.这篇古文讲了俞伯牙没有了钟子期这位知音,他再也不弹琴了。

活动三:

品词析句,深入感悟

1.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柴担、拿板斧的樵夫。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点拨:

真不错。

你注意到这句话省略了一个”琴”字。

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语言凝练,常有省略。

2.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志”、“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三处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说出一处,就品读一处.

A.”志”——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琴声就能表现出来,说明什么?

(体现伯牙善鼓琴)谁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

指1名同学读。

B.“善哉”——表示感叹和赞美,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既体现伯牙善鼓琴,又体现子期善听)

教师:

这个“善”和第一句中“善”一样吗?

【点拨:

可见文言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练习读好这句话,谁能读出对伯牙的赞美之情。

指1名同学来读。

C.“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巍峨高大的山峰。

小结: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子期就脱口说出——“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生读)这正说明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

上文有一个跟“念”意思相近的词,谁发现了?

(生:

志)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体会出子期善听。

不论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都知道。

B.体会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板书:

知音

师:

巧遇知音,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激动、兴奋、喜悦……)

4.预设:

生: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

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

表面的,肤浅的。

比如:

太美啦!

太好了!

师:

子期的赞美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

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

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

峨峨兮若泰山。

师: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

洋洋兮若江河

师小结:

这就是“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这才叫“知音难觅”啊。

三、课堂小结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

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

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4、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26月光曲(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幽静、纯熟、陶醉、记录、断断续续、水天相接、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

教学重点:

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陶醉、记录、断断续续、水天相接、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

【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搜集《月光曲》听一听。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幽静、纯熟、陶醉、记录、断断续续、水天相接、微波粼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

4.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二:

初步理解“传说”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

哪几自然段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三:

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

默读课文,思考: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3.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

4.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会想到什么?

5.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时,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6.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检测反馈】

1.选择字义。

光:

A.光线B.光荣C.景物D.光滑E.完F.露着G.只

1.太阳光破窗而入。

()

2.他光着脚。

()

3.西蒙死了,光留下两个孩子。

()

4.光吃肉不行。

()

5.一个光着脚的孩子在街上走着。

()

6.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的银条儿。

()

7.春光无限好。

()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

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

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

月光曲

二、完成活动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解释。

幽静:

偏僻、清静。

纯熟:

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

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

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

水清澈的样子。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3.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

4.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

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活动二:

初步理解“传说”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两首曲子。

(2)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

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课文(2-7)自然段是讲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第(8—结束)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

活动三:

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

1.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弹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兄妹的谈话。

(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4.看到:

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

皮鞋匠的问话。

想到:

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5.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

(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

)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

”,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6.(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

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

)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

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

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找一找贝多芬创作的其它歌曲,听一听。

教学反思:

 

26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2.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音乐的魅力和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2.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自由读课文思考:

1.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2.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

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3.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4.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

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二:

小练笔

布置片断练习:

《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请写一段话。

——————————————————————————————————————————————————————————————————————————————————————————————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检测反馈】

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

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

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

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

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

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

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

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一、复习旧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2.我们知到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3.板书课题:

月光曲。

二、完成活动

活动一:

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环境:

“一阵风……格外清幽。

2.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

3.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4.实在的事物:

鞋匠听到琴声;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联想:

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

(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

”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恬静——安静、宁静。

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小结:

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活动二:

小练笔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

请你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学会了联想的写作方法,知道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他具有卓越的才华,对劳动人民有同情心。

让我们记住这位平民音乐家——贝多芬,记住他的名言: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四、作业布置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着名音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教学反思: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文对照,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文对照,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达·芬奇的资料,特别是他的画。

2.收集世界名画。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读一读下列词语。

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

3.说一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二:

细读课文,欣赏名画。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这幅画的魅力?

2.自由读一读5、6、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3个自然段围绕画像分别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4.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小组选代表展示。

★组长评议。

活动三:

总结升华

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

【检测反馈】

介绍一幅你搜集到的名画,学习课文,用上联想和想象。

———————————————

—————————————————

—————————————————

—————————————————

—————————————————

—————————————————

一、导入新课

1.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

在这座著名的宫里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今天我们就来见识这三宝中的一宝——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蒙娜丽莎》。

2.齐读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赴(fù)约、捉(zhuō)摸(mo)、有朝(zhāo)一日、大洋彼(bĭ)岸

2.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活动二:

细读课文,欣赏名画。

1.预设一: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静静地等着。

”这一句话中“队伍像长龙”体会到人很多,这幅画的魅力。

预设二:

“我猜想今天来赴约……超出了我的想象。

预设三: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看到她了。

”这句中的“不知、终于”等词看出了人的多。

预设四:

“听说美法……前来纽约。

”中的“多次交涉”体会到这幅画作的魅力。

预设五:

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从“诞生”可以看出来,诞生只有生人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肖像,诞生于达芬奇笔下的,所以我觉得他很有魅力。

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了这几个句子都没有直接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但是,它们从不同侧面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这种描写就叫——侧面描写。

作者不光采用了侧面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

直接介绍画作的方式叫什么描写?

(正面描写)。

2.预设:

第5自然段是写蒙娜丽莎像真人一样。

(感觉)

预设:

第6自然段是写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微笑)

预设:

第7自然段是写介绍蒙娜丽莎的身姿、双臂、脸部等(整体)

师:

同学们,这样读着读着,我们就读出了作者写作的顺序了,作者先写他对这幅画的——感觉,再重点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还具体描写了这幅画的——整体。

3.微笑。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