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4534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4

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包括两部分:

(1)思想内容:

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创痛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语文知识:

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3)背诵目标:

背诵《劝学》、《师说》、《寡人之于国也》

【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精选了古代议论文七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古代贤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对认知的思考和宣传。

基本阅读四篇:

《孔孟两章》——《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孟子》中《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

扩展阅读两篇:

刘向的《晏子治东阿》、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知识短文:

《文言实词

(2)》和《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文言实词主要指出古今汉语的词和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掌握词义发展的变化部分。

“宾语前置”主要讲解三种形式:

用“之”和“是”字使宾语前置,成为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要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需要指出的有两点: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前置,强调的是没有例外;而否定句中一般前置说明有不前置的例外现象存在。

【单元课时】

18课时

【教学内容】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课前训练】

一、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丘,字__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国人,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2、《论语》是一本__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是孔门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到传说写下来的,全书共______篇,是有关____________思想到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3、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他认为“夫颛臾,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何以伐为?

4、孔子为了说明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引用了周任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要有才者才当居其位,又用了两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说明作为辅助者、管理者应对自己的职责负有一定的责任。

5、在孔子看来,“有国有家者”治国安邦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对作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而言,他们“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已经违背了孔子的治国安邦的原则。

7、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事:

_______________。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____________。

何以伐为?

何以……为,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的一种句式。

陈力就列陈:

______________;就:

___________;列:

___________。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

______________;颠:

_______________。

必为之辞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以下选项中,哪些是从《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

A分崩离析B祸起萧墙C井底之蛙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

【教学内容】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

先秦儒家典籍,孔子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编纂,语录体。

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人的话,也有弟子间相互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言论。

《论语》共二十篇,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文化十大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尊称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指令教育的第一人,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其中子路、冉有、公西华、颜回、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概念是强调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有等差的爱。

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大影响。

孔子在人格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力“善己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之师表”。

二、阅读与欣赏

1、文章中孔子和两位学生的谈话围绕什么事件展开?

明确——“该不该讨伐颛臾”。

2、孔子为什么反对征伐颛臾,理由是什么?

明确: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不当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能伐。

3、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坚持原则、推崇理治,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三、重难点透视

(1)重点实词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止——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

且尔言过矣:

过——

无乃尔是过与:

过——

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安无倾:

倾——

(2)词类活用

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

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

(3)文言句式翻译

何以伐为——

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

(4)成语理解

祸起萧墙——

不患寡而患不均——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参考答案】

(1)1、止:

不去,不任职;2、相:

辅助,辅助者;3、过:

错,错误;4、疾:

厌恶、憎恶5、倾:

倾覆

(2)来:

使动用法,使……来;来:

使动用法,使……来;使动用法,使……安定;

(3)1、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恐怕这应该责备你吧!

(恐怕这是你的过错吧!

3、这是国家的重臣啊。

(4)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

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是他们安心。

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四、词语句释疑

(1)【陈力就列】——“列”的本义是分裂,通“裂”,引申为行列、位次。

古代上朝,群臣各有其位,位又是官阶的表示,故得再引申为职位。

就列,提任职务之义。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如果改为“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君子之疾也”,就比较好懂了。

“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这时指冉有隐瞒了季氏夺取土地,扩大势力范围的野心,“而必为之辞”,意思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粉饰季氏),这样的行为是君子所憎恶的。

(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颛臾距鲁国国都不远,系鲁之附庸,亦当在“远人”之列。

“文德”,指仁义礼乐的教化。

“来”,招致,这里引申为归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臣服”。

这句话可以译为:

远方的人不臣服,就应施行文教和德政来招引他们。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借驳冉有说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揭露季氏的真实意图,并指出这样做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具体说就是,颛臾尽管“固而近于费”,但它的力量远不如季氏,对季氏不可能构成威胁,而鲁君毕竟是诸侯中的一员,如果跟鲁君的矛盾因此而加深,这样的后果倒值得忧虑。

后来,鲁哀公果然想借助越国的力量来除掉季氏,只是没有成功。

五、中心和结构

通过记载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次谈话,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全文共三段。

1、交代了谈话的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

2、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3、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六、写作特色

(1)、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例如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冉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

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这个“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出来。

(2)、文章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

从“列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连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顶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练习】

一、给下列字注意:

1、王好()战2、弃甲曳()兵而走3、谷不可胜()食也

4、数罟()不入洿()池5、养生丧()死无憾

6、鸡豚()狗彘()之畜()7、然而不王()者8、涂有饿莩()

二、解释下列加方框的实词

1、邻国之民不加()少2、弃甲曳兵()而走

3、直()不百步也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5、非我也,岁()也。

6、谨()庠序之教

三、解释下列的虚词

于:

1、寡人之于国也。

()

2、移其粟与河内。

()

3、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以:

1、王好战,请以战喻。

()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3、斧斤以时入山林。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之:

1、寡人之于国也。

()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寡人之民不加多()

4、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四、解释下列加方框的词语词类活用形式和意义。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名词作动词)()

2、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名词用作动词)()

3、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用作动词)()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名词用作动词)()

五、文言文句式翻译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非我也,并也。

4、弃甲曳兵:

5、五十步笑百步:

 

【参考答案】

一:

1、好(hào)2、曳(yè)3、胜(shēng)4、数罟(cùgǔ)5、洿(wū)

6、丧(sàng)死6、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7、王(wàng)者8、饿莩(piǎo)

二:

加:

更、更加;兵:

兵器;直:

只是、不过;检:

约束;岁:

年成;

三:

于:

1、介词,对于;2、介词,到;3、介词,在;4、介词,与……相比;

以:

1、介词,用;2、介词,凭、因;3、介词,按照;4、介词,把;

之:

1、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2、指示代词,这样、这么;3、助词,的;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代词,他;

四、1、击鼓;2、穿;3、认真地从事;4、统一天下,称王;5、归咎、归罪;

五、1、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一种逃跑啊。

3、不是我啊,是兵器啊。

4、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形容打败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5、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点,却毫无自知之明去讥笑别人。

【课堂学习】

一、文化常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他的“性善论”、“民贵君轻”、“忧乐以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影响了中国几年的历史和无数仁人志士,他因此被和孔子一起,并称“孔孟”(至圣和亚圣)。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回忆孟子名言:

舍生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课文赏析

分角色朗读课文——

问题1、孟子和梁惠王的问答式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

治国之政。

问题2:

梁惠王认为自己做得怎样?

她的自我评价如何?

明确:

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民不加多;

问题3:

孟子又是如何评价的?

孟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来引入自己的话语思路?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是亦走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问题4:

在驳斥了梁惠王后,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名曲而)王道

问题5:

什么是孟子提倡的王道?

怎能才能达到王道?

明确: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实现王道之法)

问题6: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明确:

(1)梁惠王提出自己为民尽心而民不加多的疑问。

(2)-(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行小惠,与邻国不恤民相比,虽有程度差别,而实质却是相同,都不能行王道以养民。

(5)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发展农林和鱼类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行王道的开端。

(6)提出具体的行王道、施仁政的具体措施,指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其最高境界。

(7)能够自我反省,指出:

王无罪岁,能够自反修正,天下百姓就都来归顺了。

问题7: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明确:

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问题8: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

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问题9: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明确: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问题10、指出下文句中的通假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

“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泰誓》讲: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

“民者,君之本也。

”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

“仁也者,人也。

”“仁,人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

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

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

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

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