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8349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崇仁二中2018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

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宿白:

学者与良师

徐光冀

宿白,我国考古学界泰斗,1922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从事考古学一线研究和教学工作逾一甲子,是我国考古学研究及教育的重要开拓者、集大成者,尤擅长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佛教考古。

宿白先生是新中国考古人才的重要培育者。

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全国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苏秉琦先生任教研室主任,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宿白先生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各大学为筹办考古专业或为培养讲授《考古学通论》的教师,派人到北大考古专业进修。

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发掘抢救地下文物,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从1952年开始,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合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至1955年共毕业四届,培训学员300余人,宿白先生是训练班的教学和行政管理负责人之一。

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考古骨干,大多直接或间接是他的学生,他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宿白先生讲授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学,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是由他建立的。

之后,他还开有古建筑考古、石窟寺考古等课程。

为做好教学工作,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写出许多篇有创建的论文。

这些论文经过短则十余年,长则三四十年的反复修订,直到2011年方才结集成《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出版。

也正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有了高水平的教学。

宿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要点明确,并在黑板上绘图说明,受到同学们欢迎,当时校内老师任课的只有向达、阎文儒和宿白三人,主要是请校外教师授课。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课程均由本校教师担任,这对专业的学科建设非常重要,以后这些老师都成了著名专家教授。

这些都是与宿白先生的筹划和努力分不开的。

在宿白先生等人的努力下,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成立我国大学第一个考古学系,宿白先生任首届系主任,开拓教学和科研,使中国大学考古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宿白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重视野外实践,长期从事田野考古。

1951年,他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一书。

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必须把考古资料与相关历史文献相结合进行研究。

宿白先生以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进行研究,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这本书成为历史考古学报告的经典之作。

1962年他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作的《敦煌七讲》的学术报告,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奠定了基础。

他长年带领学生实地调查、测绘和发掘多处石窟寺,其研究成果汇编为《中国石窟寺研究》,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研究石窟的专业人才,现在从事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

1959年,宿白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察西藏佛寺近半年之久,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江孜等地区。

他不辞辛劳,亲自记录、绘图,并撰写发表这些地区的佛寺调查记,还对西藏寺庙建筑进行分期研究,这是前人未做过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成果汇编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出版,从而创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

宿白先生一贯关注文物保护事业,多方建言献策。

他为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的保护多次建议,最近还为西藏芒康盐井、盐田的保护,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写信,引起重视,并迅速得到落实。

这样的体现责任感的事例还有很多。

宿白先生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要求严格。

学生每有文章请他审阅,他总是认真审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而且他还亲切近人,没有一点大学者、大教授的架子。

学生到他家,他都热情接待。

记得一次北大考古学系邀我作专题讲座,我先去看望先生,一同晚饭后,他与我步行到教室并主持讲座,其时他已经卸任系主任。

宿白先生为人正直,对社会上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深感忧虑。

2010年“曹操高陵”有争议,由于涉及行政干预,一些学者不愿表态,而他却本着学者的责任感仗义执言,始终认为安阳市西高穴2号墓,由于证据不足,不能确认为“曹操高陵”。

宿白先生近年年事已高,深居筒出,但仍在整理未刊讲稿,近几年已出版的就有6种之多,并还在继续整理。

同时还亲自编目,将全部藏书捐赠予北京大学图书馆,惠及学子。

他对考古学界动向十分关心,除阅读书报外,还从登门看望和求教的学生中获取信息。

真是活到老,研究到老。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4、(本题3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宿白先生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超过60年,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贡献巨大,被称为我国考古学界泰斗级人物。

B.宿白先生教学、科研一肩挑,科研为教学打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水平的教学也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

C.宿白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学知识和深厚的历史文献功底,重视野外实践,而这正是从事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所必需的。

D.文物保护虽然与考古研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并不是宿白先生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可他却对文物保护非常关注,曾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5、(本题4分)宿白先生重视野外考古实践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本题5分)宿白先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

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

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蹿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

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

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

这是家吗?

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地膨大。

小村被裹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

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一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

靠出租房为生,过去叫“吃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

本家有位六叔,解放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

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年清福。

后来遇上土改,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帽子牢牢戴在头上。

“文革”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

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

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

喊了几声没人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

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

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

年轻人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

上年纪的跟不上,月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竟摊上了许多好事。

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一半。

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自己种菜都合算。

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不听讲领了就走——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

有时也跟大家分享。

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

石窝窝忙分辩,不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

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喊咱爷爷呢。

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

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

8开的16开的画片,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

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

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

石窝窝开了窍,见人就发,天女散花,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

一天50,十天500,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呢。

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

他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

有人说他,脱了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

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2016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7.(本题4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石窝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和身份转换感觉如同做梦,说明这种变化和转换来得太突然、太迅猛,也太不真实,所以让人难以置信。

B.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C.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心租房为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D.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许多好事”,能创收,有光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E.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取材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叙述故事都尊重现实;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令人掩卷深思。

8.(本题4分)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

 

9.(本题6分)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

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

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特诏公车,拜中牟令。

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许伯等争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

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

恭叹曰:

“是教化不行也。

”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③。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

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

傍有童儿,亲曰:

“儿何不捕之?

”儿言:

“雉方将雏。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

”还府,具以状白安。

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

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迁乐安相。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

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恭闻之,曰: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诸生不有乡举者乎?

”终无所言。

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三年,以老病策罢。

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

①直言:

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②仁恕掾:

官名;肥亲,人名。

③贳,shì,宽赦。

10.(本题3分)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B.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C.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D.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11.(本题3分)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C.赙赠:

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

D.《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2.(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出自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

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

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

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

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

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

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13.(本题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

 

(2)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

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南朝宋陆凯与范晔交善,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14.(本题5分)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境界宏大,勾勒出一幅朦胧、缥缈的画卷,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B.“背飞双燕”形象生动,尤言“劳燕双飞”,用“东飞伯劳西飞燕”典故,意思是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与朋友离别之意。

C.上片第三句中的“贴云寒”是联想而得,“寒”字运用巧妙,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悲凉况味。

D.下片前两句的“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E.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情真意切,语言清婉雅丽,为社会讽喻词的佳作之一。

15.(本题6分)词的最后两句值得反复玩味,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本题5分)

(1)《论语·子罕》中“        ,         ”两句,对不符合“义”的荣华富贵,孔子坚决不接受,视这些东西为虚无的浮云。

这表明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也影响到中国文化。

(2)孔子在关于认知的态度上有着明确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3)《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论文抄袭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②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④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⑤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⑥我们同时拾起同一片秋叶,愕然地抬头看着对方:

两只手都握着枫叶的一端,好似都对那片枫叶情有独钟。

A.①⑤   B.②⑥    C.④⑥    D.②⑤

18.(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一所小学近日宣布,将不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降低老师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案准备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B.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试问,这些新城新区谁来住?

C.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通过入口雕塑、作品故事主题浮雕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白鹿原特别是陕西地方文学这道靓丽的风景。

D.为更好地服务青年创业者,组委会举办了青年创业论坛,邀请了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创始人与青年创业者共同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