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4491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x

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分析各节的知识联系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难点:

从数据中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

方法与策略:

谈“天”是为了说“地”,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因此教学时不要讲太多的天文知识,以致把地理课上成天文课。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活动或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

(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组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本节导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阅读归纳:

宇宙环境的组成成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形容词)

小结:

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

气体、尘埃

过渡:

物以类聚,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天体之间能够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概念:

天体系统(强调关键词:

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地月系

活动探究:

完成天体系统的框图

     太阳系   银河系  宇宙(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过渡:

从天体系统中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地球是处于太阳系中的,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呢?

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太阳系具体包括哪些具体的成员。

巧记: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探究活动:

1.读图表得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最终得出结论,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读课本八大行星数据图,列表比较九大行星特性

最终得出结论:

地球质量和体积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总结与过渡: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物理性质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呢?

回答:

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探究、资料分析:

距日适中适宜的温度

生命存在的条件:

质量、体积适中;适宜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液态水的存在

活动:

讨论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课堂总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地球在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地球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地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讲,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板书: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环境

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

气体、尘埃

2.天体系统

(1).概念:

宇宙中的各种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的关系

(2).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2.八大行星数据图,完成运动特征的比较表格

教学反馈:

1.备选答案:

A.太阳B.月球C.金星D.比邻星

(1).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

(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3).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4).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

2.读课本八大行星图,回答问题:

(1).填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A.   B.   C.   D.   E.   F.   G.   H.      

(2).注出行星和彗星绕日公转的方向

(3).从此图可以看出,八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具有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面性;公转的轨道偏心率都不大,说明轨道有圆性;这样使得它们在运动时能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宇宙环境之中。

3.材料分析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1天)与公转周期(1年)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收适量的太阳光热。

整个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

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由上文看出,生命存在应具有℃—℃之间的温度,这是液态水的温度范围。

(2).为什么水星、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文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

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3).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4).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其次,“影响”应该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

再次,要辨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也就是说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包括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材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关注现象的本身,而没有涉及较深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太阳辐射纬度差异和自然带差异两个图表掌握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示意图并归纳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规律的方法,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

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加以简化。

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教材最后的活动题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太阳黑子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曲线图进一步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具体化,并明确其影响的复杂性,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来看,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地理要素的叠加分析是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2.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学会运用相关图表,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方法与策略:

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可结合课本例子和让学生举例(从正、反两方面),感性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光热和能量(包括物质运动所需的能量、人类生产和生活用到的能量)。

在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时,要给出反映水体运动与太阳辐射关系、大气运动与太阳辐射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自然物质运动的动力和矿物燃料的燃烧与利用太阳能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导入:

(地球上的风光组图)从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

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阅读、回答: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什么叫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

4.请你谈谈除了课本的事例外还有哪些事例对地球的影响?

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读太阳辐射的三维空间分布示意图,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通过阅读图1.9归纳森林生物量在不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过渡:

“上看天,下看地,天地之间有联系”。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大的。

阅读、回答:

1.

太阳大气层里(A)中(B)外(C)

太阳活动类型

2.什么是黑子、耀斑?

黑子、耀斑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1和活动,回答,太阳风暴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

阅读图1.13,分析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①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大约是多少年?

②图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的变化表现为(正相关、负相关、正负相关);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的变化表现为;低纬度地区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的变化表现为。

小结;太阳活动不仅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会扰动电离层,导致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板书: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①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为人们提供能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层

里(A)

中(B)

外(C)

光球

色球

日冕

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使地球上的气候发生异常

2.对地球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使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

教学反馈:

1.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能B.太阳能C.风能D.生物能

3.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是通过

A.表面温度高B.内部的核聚变反应C.内部温度的变化D.太阳辐射

4.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导致地球上

A.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B.不同经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C.不同海拔高度获得热量的差异D.不同海陆位置获得热量的差异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A.使地球上三个纬度带的降水出现在与之相关性

B.使地球上大批动物死亡

C.使地球上传输的无线电信号加强

D.使地球上的罗盘定向更加准确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了“分析”一词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

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两重形式。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

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

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

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和太阳日

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方法与策略:

对于本节教材的处理,可以先讲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接着讲运动的地理意义。

在分析地球运动的规律时,可以利用课本的活动题,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来明确。

而“恒星日和太阳日”这一难点,可以运用图解的方法,以“三点共线”来分析。

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应充分利用实验、图象、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归纳其变化规律,重点是掌握两分两至日的情况,但切忌忽略过程而只是死记硬背结论。

最后,明确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理解其实质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大小、强弱的关系。

本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当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此外,日照图的判读技能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以专题训练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展示图片、导入:

(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图)上两节,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处于银河系中太阳系的金星和火星之间,

它与其他的行星、小行星一样,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

而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过渡:

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会绕太阳公转,那么自转和公转分别具有哪些的特点,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探究、演示: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形式),完成表格

区分:

太阳日和恒星日,运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讲解。

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同时要明确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恒星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

讨论活动3,照片上的恒星呈现的运动轨迹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而北半球的夏半年日数比冬半年长的原因是地球在每年7月初接近远日点,公转的速度较慢。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的运动形式,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而这些将使我们下面几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反馈:

1.地球自转周期记为360°,时间记为23时56分4秒,这是以何为参照物的时间

A.太阳B.月球C.地球自身D.天空中的某一恒星

2.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3.下列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海口C.广州D.哈尔滨

4.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近日点附近B.远日点附近C.春分点D.秋分点

5.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90°W89°SB.80°E40°NC.10°E1°SD.180°W71°N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

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

学了我们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创设情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白天—黑夜—白天,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

白天过后为什么会是黑夜,黑夜的尽头为什么又会是白天呢?

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区分)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昼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

图解:

如何来区分确定晨线和昏线

假设:

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

回答:

只有公转的话,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

分析:

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1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

这个昼夜交替的周期指导我们人类起居作息,而1太阳日24小时就被用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

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演示: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解析: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相对偏东的地方就比相对偏西的地方就先迎来新一天的太阳,从而时间就早一点。

所以,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

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换算:

依据: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每小时

相差的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差距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                      1小时

1°4分钟

15′                      1分钟

15″                      1秒钟

结论:

由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如果不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时肯定时不一样的,这就给我们的计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全球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区分:

时区与区时地方时与区时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球一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经度是15°,也就是在这15°的不同经度范围内,地方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记时上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15°的经度范围称为时区,而这人为规定相同的时间称为区时。

也就是说,时区指的是时间。

那么,同一时区的区时我们人为地把它划为相同,不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不同的,我们以哪一条经线作为整个时区记时的标准呢?

我们是以时区中的中间的经线地方时作为统帅这个时区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时区中,最边缘的两条经线与中央经线相差了7.5°的经度,地方时上差了半小时。

活动:

完成课本17页的读图思考练习。

(鼓励学生多画图来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