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333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docx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5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人教版

专题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展示

重点关注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如大气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等。

(2)绘制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能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理解影响风向、风力大小的因素、学会判读等压线图。

考点十四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指数★★★☆☆)

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①根本来源:

A太阳辐射。

②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受热: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地面导热: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①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大气的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方法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方法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1.A 2.C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故A项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项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项错误。

第2题,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项。

(2015·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

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题关键:

强沙尘暴经过时,空气中沙尘大量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强沙尘暴经过时,出现大风,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

答案:

B

4.(2015·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选D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3·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5.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

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2013·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下题。

6.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

选A 近地面空气对流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当逆温形成时,近地面大气的对流困难,大气层结构稳定,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读图可知,只有①图中不存在逆温层,最有利于空气对流和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考点十五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高考指数★★☆☆☆)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其过程可归纳为: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局部小型环流的成因。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015·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题。

1.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选A 图中显示市中心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因此市中心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将近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而且市中心区人类活动剧烈,有较多的凝结核,因此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

但图中显示的市中心区的气温仅比0℃稍低,所以降水的形式还是以雨水为主。

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大气污染物在热岛环流的作用下,在市中心上升,然后扩散到郊区降落,因此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至郊区,故C项错误。

在近地面,市中心区为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因此容易形成由郊区吹向市中心的风,所以能将郊区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进市中心,故D项错误。

(2013·浙江卷)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题。

2.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题关键: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7月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明显。

答案:

C

(2011·大纲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4.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

3.D 4.B 第3题,可以根据气温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判断大气的对流强弱和稳定程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降温越快,对流越旺盛,大气温度在垂直高度上变化越均匀,表明大气越稳定。

读图可知,此时甲、乙、丙三地相比较,甲地气温随高度的升高降低最快,因而对流最旺盛,因而B选项错误;在垂直高度上,丙地随高度的升高变化最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丙地最稳定,D选项正确;而甲地和乙地相比较,乙地变化较小,表明乙地比甲地稳定,因而A项和C项都是错误的。

第4题,因图中显示的是8时的气温状况,且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20千米/时,中午时,大约向东移动80千米,届时,甲地气温上升幅度最小,而乙地对流旺盛;丙地将位于低压的东侧,应吹偏南风,甲地将位于低压的西侧,应吹偏北风。

综上所述,只有B项正确。

考点十六 等压线与风(高考指数★★★☆☆)

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受力作用

受力作用分析

风向

理想

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风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

近地

面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

实际大气中的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技巧

1.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2.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3.风向表示方法

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

4.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5.风力大小判定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014·天津卷)读下图,回答下题。

1.在上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解析:

选D 根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