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797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docx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虚词[解释]:

一般不单独作短语或句子成分,而只同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实词[解释]:

能单独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实在意义的词。

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

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

代词:

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

《三国志》,宋和罪之有?

《墨子》;连词:

皇父之二子四焉。

《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乎:

主要表疑问:

子见夫子乎?

《论语》,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

3、者:

······的人:

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代词:

者边走,那边走〈醉妆词〉

4、也:

判断句式的代表语,用于句末:

廉颇,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提顿语气: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

5、若:

你:

若毒之乎?

《补蛇者说》翻译:

你怨恨它(代指补蛇的差事)吗?

;连词,如果: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

《左传》

6、焉: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

他,他们。

例:

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

这,它。

例:

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

它,它们。

例:

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

这。

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

的。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

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

去,往。

例:

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

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

把,拿。

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

用,拿。

例:

以刀劈狼首。

(《狼》)

③译为:

凭,靠。

例:

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④译为:

根据,按。

例: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⑤译为:

因为。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

来,而。

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

以致。

例: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

已,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

以为,认为。

例: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

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而且。

例:

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

就,然后。

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

但,却,可是。

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假如。

例:

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

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

从,在。

例:

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

到。

例:

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

对,向。

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

被。

例:

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

比。

例: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

他,他们。

例:

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

他的,他们的。

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

它,它们。

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

它的,它们的。

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

这(种)。

例:

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

其中。

例:

其一犬坐于前。

(《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

那。

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

恐怕,大概,难道。

例:

其真无马邪。

(《马说》)

文言虚词复习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

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

A、作介词。

可译为“把”、“被”、“对”、“用”、“将”、                                                 

     “凭”、“因为”、“根据”、“按照”等。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⑵不以物喜

     ⑶何以战     

B、作连词。

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

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

    

(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

练习:

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D、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

(2)送鲍浩然之浙东

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公将鼓之。

  练习: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

B、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

相当于“地”“着”。

笑而止之

练习: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

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

四、“为”字的用法

1、wèi

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2、wéi

(1)判断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一般动词:

为坛而盟

为人五

3、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

练习: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 为人谋不忠乎?

3、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

3、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 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练习:

1、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 谓为信然。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

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

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名词,心理活动)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

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

如: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

“汝请人邪?

”植跪曰: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

”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

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

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

指曹操。

④论:

议论。

⑤邺:

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

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

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

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顾②悉③将

④诸⑤援

2、翻译:

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

“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

“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

“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

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

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

毓。

④非相为而生:

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蚋:

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

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

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

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和②亦③并

④类

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

绍夔笑曰:

“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

一种打击乐器。

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

有法术的人。

③斋钟:

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

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

一、指“那”、“那个”。

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

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已②善③俄④作

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

2、翻译:

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

“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

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②中书:

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③杨大年:

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

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

“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

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

”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为②应声

2、翻译:

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

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

“当作何语?

”对曰:

“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

“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

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

“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

“是女儿。

”即应曰:

“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

“已死矣。

”又曰:

“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

“已投之水矣。

”又曰:

“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

明朝人。

②内苑:

御花园。

③上:

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

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

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

“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

《红楼梦》第五回: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对②说

③方④遽⑤应

⑥既⑦敏

2、翻译: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

“降金龙”的意思是

答案:

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

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