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5156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高考历史精品练习专项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考情分析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本专题属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部分,一般选择题会涉及较多,但近几年社会史观成为了高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发展史实。

一是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018年浙江文综、2018年天津文综、2018年江苏历史、2018年四川文综、2018年上海历史主观题〕二是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三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了解它们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各方面变迁的变迁原因、特点、影响。

2018年全国各地命题主要集中在第一个考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社会史变化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强化知识网络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

(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

(三)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

1、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3、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

剖析高考真题

考点: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那么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题眼:

1862年、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根据新到的食物可知是反映物质生活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在材料无法找到依据;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材料只能找到食的。

答案:

C

2.〔2018年上海历史〕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以妇女与教育的问题切进来考查社会史。

材料一与材料二实际是两种相反的观点,材料一主要说明1912年间部分女子学堂已经出现,主张女子教育,而材料二是讲反对女子参政,反对女子教育,在两那么材料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提示,在组织答案是要注意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如辛亥革命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放了人的思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封建礼教仍然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

答案l: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

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表达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答案2:

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

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表达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答案3:

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4:

没有基于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考点:

交通通讯的变化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题眼:

乘客不分男女座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反映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乘客不分男女座”说明的是男女不分等级的特点,说明传统的伦理道德收到冲击。

答案:

A

考点归纳总结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②社交礼仪:

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

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3、局限:

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二〕现代的变化:

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

1、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变化表现:

〔1〕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吃:

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

②穿: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③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④风俗习惯:

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C、改革开放以后,衽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轮船航运业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②1872年,李鸿章在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2〕铁路运输业

①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5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和条铁路。

③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来发展总体缓慢。

〔3〕汽车和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4〕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

③航空事来真正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

3、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邮政:

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

〔3〕电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发展概况

①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进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

⑤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特点:

有强烈的政治性:

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总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有声是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20世纪【二】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国歌。

3、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来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崦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影响:

①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②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③改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典型例题分析

考点: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8届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④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题眼:

图表嫁妆的比较

解析:

此题难度适中,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生活习俗,根据表格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分析对比可得出答案,西式婚礼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②。

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讯的变化

2.〔2018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下学期考试〕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