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238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商朝: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②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

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

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周朝:

①主要政治制度:

⑴分封制⑵宗法制

分封制:

⑴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⑵对象:

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⑶作用:

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

⑴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⑵大宗:

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

小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①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内容:

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③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西汉:

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②唐朝和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⑴安史之乱

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③北宋: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⑴措施:

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

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

C、经济上—制谷钱

⑵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⑴三省: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⑵作用: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

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⑴宋朝:

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

⑵元朝:

废三省,行一省。

3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⑵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

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4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⑴军机处的设立:

Ⅰ、原因:

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Ⅱ、军机大臣职权扩大,但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Ⅲ、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Ⅴ、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

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

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

2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

充满好战尚武气息

2、古希腊城邦:

①含义:

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②兴起时间:

公元前8—6世纪

③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

④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

3、古希腊城邦政体

①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②最流行的政体:

贵族制和民主制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①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②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

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③民主制的确立:

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

①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②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

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②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

①日常司法机关

②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3、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①得:

实践民主,推动雅典社会进步,为人类提供民主模式

②失:

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得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得政制与法律

1、政治体制得演变: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①罗马共和国:

⑴由执政管、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

⑵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

⑶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②帝制的确立:

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

⑵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2、罗马法的形成:

①《十二铜表法》

⑴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⑵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⑶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查士丁尼法典》⑴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⑵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

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的影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

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必要性:

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过程:

①《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③《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⑴“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逐渐“统而不治”

⑵1721年沃尔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⑷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3、民主化的发展:

⑴、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获益

⑵、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⑶、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⑷、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联邦宪法的制定:

⑴、必要性:

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⑵1787年宪法----基本原则:

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的原则;民主原则

2、联邦制;

⑴、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⑵、巩固: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平定叛乱,维护统一

4、两党制:

⑴、形成:

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19世纪上半期,实行“政党分赃制”

⑶、1883年出台《文官管理条例》,政府体制稳定下来

三、法国(共和政体)

1、法国大革命

⑴、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⑵、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了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⑶、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拿破仑的统治:

⑴、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展资本主义

3、路易。

波拿巴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共和制确立的标志:

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

1875年宪法颁布,最终确立。

四、德国

1、完成统一:

⑴、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完成统一过程:

(三次王朝战争:

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统治(1871年建立,颁布宪法(特点:

建立君主立宪,但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

3、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年)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较重

4、法西斯专制建立:

⑴、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⑵、建立:

1933年1月,希特勒组阁

⑶、影响:

形成二战策源地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近代中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英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在遭到中国严禁后,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

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目的:

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国:

英法联军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战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

日本侵华预谋已久。

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

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

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进犯中国。

(2)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

中国取得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纲领。

当中《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斗争14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

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

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五四运动(1919年)

A、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经过:

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意义:

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运动的主旋律。

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2)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1924——1927)

(3)抗日战争(1937——1945)

(4)解放战争(1946——1949)

三、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1)君主立宪制: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空想社会主义

①、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现实生活的悲惨,产生了对资本主义质疑。

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国籍

主张

圣西门

法国

社会实行实业制度,工业社会的预言家

傅立叶

法国

和谐制度,阶级调和与合作

欧文

英国

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实验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1思想基础: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的标志--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③《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课本103页①②③④⑤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①、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②、“公社”的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③、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改革

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

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④、公社的结局--失败

⑤、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客观原因:

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根本原因:

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主观原因:

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⑥、意义:

(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革命前的俄国:

资本主义发展,但仍然落后,且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沙俄各种矛盾激化。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

3、四月提纲

内容: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革命,退出战争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①政权建立: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

政府-----人民委员会《土地法令》《和平法令》

②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6、十月革命的影响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使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成立的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上海)

②建立A、一大:

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领导机构

B、二大:

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③意义:

标志着有了全新的政党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2、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①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②第一次高潮失败的教训-----必须建立各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国民革命的兴起

A标志: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发展:

北伐(1926年7月)

C失败的标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教训:

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在八七会议上予以纠正)

3、国共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

-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⑤井冈山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⑤红军长征A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B遵义会议(1935年):

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⑥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A背景:

Ⅰ、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Ⅱ、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Ⅲ、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逼蒋抗日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抗日战争(1937--1945)

①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②第二次国共和作实现

标志:

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

③国共联合抗战

(1)初期:

A、国民党:

正面战场(主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

B、共产党:

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路线

(2)相持阶段:

A、敌后战场(主战场)B、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C、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

④抗战的胜利

(1)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2)抗战胜利的原因:

结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中共的领导;国际社会的支持

5、两种命运(抗战胜利前后)

①中共七大-----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②国民党六大----独裁内战的方针

③重庆谈判

(1)原因:

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2)结果:

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6、解放战争(1946——1949)

1爆发:

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开始

2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战略反攻:

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4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7、开国大典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北平)------准备建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③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1、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①抗美援朝(1950、10—1953、7)

原因:

美国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并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总司令:

彭德怀

结果:

1953年美国与中朝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意义:

保卫国家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②镇压反革命(1950—1953)

政策:

“首恶者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重点:

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③三反、五反(1951、12—1952、10)

斗争的范围、内容

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巩固了政权,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确立——1957—1965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遭受挫折——1966—1976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

(1)确立:

1954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2)代表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3)代表组成: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4)确立意义:

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5)原则:

民主集中制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1957—1976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到破坏——1976后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合作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确立:

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合作形式:

政治协商

(5)基本组织:

政治协商会议

(6)多党合作的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政协职能变化:

建国初期,1949年后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

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基本内容: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A。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