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5010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矫贵而无用的尾椎(zhuī)已经折(shé)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B.太阳偶一露(lòu)面,这冰世界便熠(yì)熠烁烁,光彩夺目。

C.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tuān)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chán)峻,丘冈葱绿,美不胜收。

D.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rǎn)时喝得酒气熏熏——结(ji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十一”长假,经过新粉刷的天安门喜换新装,来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B.远眺黄河壶口瀑布,苍穹之下,波涛滚滚,岸峭石,奇形怪状,美不胜收。

C.放学了,同学们都背起书包走出教室,一时间,学校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D.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B.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绿色玉器店。

C.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B.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黯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

C.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D.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5.下列对有关文化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B.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

C.《登勃朗峰》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D.作者以第三人称写了经过丽江的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

二、(10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①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②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④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6、选文第①段作用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到各拉丹冬的时间和原因,对各拉丹冬进行整体勾勒。

B.讲了各拉丹冬考察艰难,体现了开拓者奋勇进取的精神。

C、描写了雪山的景色,体现各拉丹冬给人以开阔宏大之感,而人在其中感到渺小。

D.写了各拉丹冬气候、地势的艰难,为下文做了铺垫。

7.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谈到长江考察热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B.第②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寒冷时间持续短(只有三个月),描绘了各拉丹冬主峰的形状。

C.第③段描写“我”的表现,说明这里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生存。

D.④段把各拉丹冬当人来写,表现它独特的性格,说明这个地方晴天少。

三.(20分,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核能利用的历史

①人类利用核能是从原子弹、核游艇等核武器开始的。

随着在军事领域的不断应用,核能利用技术日趋成熟。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类开始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

1951年12月20日美国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使用实验增殖反应堆的余热试验发电,一次通过核反应获得了电流。

虽然爱达荷实验反应堆第一次用核能点亮了灯泡,但并没有将电输入电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算作“电厂”,当然也不能算作世界上第一座核能发电站。

②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它利用浓缩铀作燃料,采用石墨慢化水冷堆技术,输出电功率为5000千瓦。

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核电站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现实。

此后,英国和法国也建成一批生产和发电两用的气冷堆核电站。

美国西屋公司利用其核潜艇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美国希平港核电站。

③核电站真正大规模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人们称这一时期建设的核电站为第二核电站。

从1970年至1975年,全世界核电装机容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有的国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100%,这是因为当时全球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电力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长。

同时,人们理想地认为,核能已经可以大规模地取代煤和石油,煤和石油可以不再作为能源而仅仅作为化工原料来加以利用。

至1987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世界核发电量就从可忽略不计发展到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6%在此阶段,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核电技术:

轻水堆(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气冷堆,以及压力管式石墨水冷堆。

其中,由于经济性不及轻水堆,气冷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停止了兴建。

石墨水冷堆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后也不再兴建。

④80年代后,核能发电的发展逐步缓慢其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其他因素还包括环境保护者的反对、高利率、1973年和1979年石油价格震荡引起的能源消耗下降等,特别是受到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两起核事故的影响。

三里岛核事故是发生在民用核能界的第一次重大核事故。

虽然没有对公众和环境产生放射性影响,但是增强了公众对核能发电的担忧和反对。

同时,巨大的经济损失打击了新核电项目的投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更增强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之后除了亚洲国家,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建设新的核电站。

⑤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一轮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增加,而核电是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安全能源,因此发展核电重新成为世界热点。

已有核电的国家纷纷提出新的核电发展计划,没有核电的国家也纷纷计划建设核电站。

根据统计,有30多个国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表达了希望建设核电站的愿望,其中10多个国家已开展了一些实质性的行动。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是从民用领域开始的。

B.目前核能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化工原料而成为世界主流的能源。

C.目前还在使用的核电技术只有轻水堆和重水堆。

D.目前有10多个国家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已开展了一些实质性的行动。

9.对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核电站得以大规模发展的原因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电力需求也在高速增长。

B.当时的人们理想地认为,核能是可以大规模取代煤和石油的。

C.当时的人们觉得发展核电绝对安全。

D.当时核电技术较原来有很大进步,这就为核电站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10.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理解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爱达荷实验反应堆第一次用核能点亮了灯泡但并没有将电输入电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算作‘电厂”一句诠释了“电厂的特点之一是将电输入电网”。

B.“它利用浓缩铀作燃料,采用石墨慢化水冷堆技术,输出电功率为5000千瓦”一句科学地解释了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性质和特点,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

C.“由于经济性不及轻水堆,气冷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停止了兴建”一句比较说明了两种核电技术的优劣。

D.第③段中列举三个百分比数字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核电发展速度之快。

11.下列对文中说明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国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100%”一句中的“甚至”学估计了“有的国家”的增长速度,符合实际情况。

B.“美国西屋公司利用其核潜艇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一句中的“商用”清楚地表明了该座核电站的用途。

C.“核电是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安全能源”句中“大规模”准确界定了核电代替化石燃料的范围。

D.“特别是受到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两起核事故的影响”一句中的“特别”突出强调了两起核事故是导致核能发电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Ⅱ卷(表述题共80分)

四、(6分)

12.你可能出去旅游,探寻祖国大好河山;你可能在公园散步,诧异于花开一瞬的惊艳……请写出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令自己心中喜悦的景色,用上排比的修辞。

(3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分)

材料一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

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进的燃烧液燃遍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材料二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材料三邱少云烈士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教育、鼓舞了几代人的成长。

然而,“邱少云事迹违跳反应”这样的生理反应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这是“常识。

火焰为何没有引爆邱少云身上的弹药?

其实,我们身边怀疑的目光不仅仅盯着邱少云。

近年来,还有好些英雄和先烈被怀疑着,黄继光、雷锋、罗盛教;和地主做斗争的刘文学被人怀疑、死在阎锡山铡刀下的少年英雄刘胡兰被人怀疑、灭山火的赖宁被人怀疑……

材料四两名青年男子身着日本军服,疑似在南京紫金山上的一处抗战遗址——邵家山碉堡前摆拍合影。

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ト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

,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①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